天宝颜前羊氏墓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28&run=13

天宝颜前羊氏墓地,位于天宝镇颜前村东350米,西距“09”国防公路330米,北距邹淄电话线248架150米,南距机耕路130米。墓地南北长280米,东西宽(两石羊之间)250米。北纬35°58′9″,东经117°22′56″,海拔149米。南北朝时期墓葬。
天宝颜前羊氏墓地,在1964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曾先后出土《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祉墓志》和《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使君(祉)夫人崔氏墓铭》以及羊深妻墓志。其中羊祉墓志提供了羊祉“开石门于遂古,辟栈道于荒途”的珍贵资料。
羊祉(458~516),字灵佑,泰山梁父(据《羊祉墓志铭》,即今属新泰)人,北魏名臣。他是晋初护国大将军羊琇(羊祜从弟)七世孙,其父羊规之,曾任南齐任城(今济宁)令,后仕于北朝。羊祉在父卒后,袭爵鉅平子,曾任辅国长史、梁州军司等职,后为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的重要功绩是重开褒斜道。褒斜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羊祉为了改善梁州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加强西南的军事实力,上表魏宣武帝,要求自回车以南开创旧路,以“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石门铭》)。魏廷采纳了羊祉的意见,诏命左校令贾三德领刑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羊祉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将褒斜道由斜谷北段入改为越紫柏山、柴关岭至回车,在荒凉的褒斜旧道上凿石架木,建起栈道,“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溪栈壑,砰险梁危”(《石门铭》)。工程自北魏宣武帝即正始四年(507)十月起至永平二年(509)正月止,历时一年半,始告竣工。褒斜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内地和蜀地的交通,促进了蜀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工程结束后,梁秦典签王远撰写了一篇铭文,记述了改道重修的经过,高度称颂了羊祉的丰功伟绩。
褒斜道石门现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7公里的褒河水库内。褒斜道石门上有大量摩崖石刻,保存有大量的题咏,最为著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有王远书写,刻于石门东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的《石门铭》,铭为楷书,字体流畅飘逸,秀丽隽永。
羊氏墓在发现时墓葬早已被严重破坏,形制不详。据调查了解,此处为北朝时期羊氏墓地,原有石马、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地现存仅有石羊1只,石质为五花石,头残,另外1只被村民运存家中。羊祉夫妇墓志现存于泰安市博物馆,羊深妻墓志现存于新泰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