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口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136&run=13

龙门口遗址,位于岱岳区道朗镇大马行政村的埠子自然村,龙门水库北岸,北临泰山西南麓群山,南接丘陵,毗临康王河。泰安至肥城公路从其北部穿过。北纬36°11′53″,东经116°53′57″,海拔约146米。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至汉化的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于1960年修建龙门水库时发现。遗址西部边缘的一部分压在龙门水库大坝下,向东延续到康王河北支流的西岸。当时发现遗址范围,南北长9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1.26公顷。文化层堆积1.68米至2米。曾发现窑坑一个,高1米,宽5米。另外还发现陶窑、灰坑各一个。出土文物有大汶口文化红陶鼎足,商代晚期至周朝时的陶鬲足、豆盘片、器物口沿,汉代陶盘、盒残片等。
1971年、1981年又经两次调查,确定遗址分为东西两块,东块面积1.5万平方米,西块2万平方米。在水库大坝两侧坡面上,暴露出宽约2米的断崖文化层。断崖上面的土地,压在大坝下的文化遗址地面上,散布着许多旧石器时代至殷周时代的陶片。根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不同,遗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耕土层,黄色土,质松软,内含古代陶片、瓷片,厚26~50厘米;第二层灰褐色土,质较紧密,包含有殷代陶簋、陶盆等陶器的残片及烧后的骨骼等,厚27~30厘米;第三层黑胶泥层,内含少量红色烧土、碎陶片、白陶片,厚48~72厘米;第四层黄褐色层,含少量陶片及小木炭块。在第四层中发现一单人墓葬,头向东偏北,仰身直肢,无葬具和随葬品。
地表采集标本全系陶质。有各种形制的陶鼎足、陶鬲的口沿和足。陶质陶色各异,主要有褐、灰色两种,均饰绳纹,有轮制的痕迹。还采集到陶豆、杯、纺轮残片。这些陶器在陶质、制法、形制、花纹上有明显的差别,说明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距今约4350年至2200年,为龙山文化至汉代的文化遗址。
1979年,龙门口遗址被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龙门口遗址南面、龙门口水库西侧一带,是传说中泰山碧霞元君战胜为害百姓的鱼鳖虾蟹等妖精的地方。有“晒鳖石”,有青石板上碧霞元君留下的“脚印”和“龟甲鳞片”痕迹。龙门口遗址北面的群山,南面的丘陵,是康王河的上游发源地,附近的龙门口水库,库区面积宽大,水域宽广,风景秀丽。
2005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勘探西气东输工程,在遗址的东北部水库的北岸又发现文化层,范围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5米到1.6米,发现红烧土、草木灰坑,未发掘。龙门口遗址有待进一步调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