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堂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134&run=13

汉明堂,又名谢过城,位于泰山东南麓泰安城区东北、泰山区东西谢过城村之间。北纬36°13′35″,东经117°10′10″,海拔186米。汉代古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太山,降座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文中武帝“降座”的“明堂”,即为现在遗址东北方向大津口乡西北明家滩村的周明堂遗址。后来,“武帝以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此地是汉武帝封泰山的必经之路,后人相传为汉明堂故址。
遗址为一高台地,高出周围地面约10余米,上面平阔,西高东低,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相对高度17.6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面积近2公顷。遗址北侧是石壁,其余三面断层处均能看到红烧土、灰坑等古文化遗迹。高台地表陶制碎瓦、器物残片等遗物十分丰富。陶片俯拾皆是,多泥质灰陶,也有夹砂灰皮陶,尚能辨出器形的,有粗绳纹尖陶鬲足、侈口宽沿灰陶盆、高柄平盘陶豆及汉代布纹瓦等。遗址两侧有明堂泉,冬暖夏凉,清泉常流。
关于汉明堂遗址的位置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山东省志·泰山志·文物·古建筑遗址》载:“汉明堂遗址……曾出土周及汉代遗物,传为汉明堂故址。一说汉明堂故址在今泰安郊区故县村旁临汶水处;一说当在故县南石碑村石汶河侧,故址已被河水冲没。”
关于此地又名“谢过城”,解释有二种:一是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泰山脚下举行轰动一时的夹谷会盟,由于孔子以理服人,迫使齐景公在此向鲁定公道歉“谢过”。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迹》载:“谢过城,县东北十五里,春秋夹谷之会,齐侯归田以谢过,城之名以此。城南有汶阳田。本《山东通志》。”二是黄巢起义时,部队曾驻扎在这里,老百姓非常支持,供应米粮柴草。黄巢军离开时,专门在这里举行仪式向百姓表示感谢。故此地称为“谢过城”。
2007年,泰安汉明堂文化艺术公司投资在汉明堂遗址北侧修建了仿古汉明堂建筑群,整体建筑风格为汉代建筑。由东缮房、书画院、仿汉乐舞演艺大厅、博物馆、西茶艺馆及碑林五部分组成。室外园林绿化面积600余平方米,在汉明堂遗址东边新修了明堂河,西边疏浚了明堂泉。现园中荷塘月色,池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1957年7月4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将此遗址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文物古迹;1979年12月,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18日,泰安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