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亭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13&run=13

云亭山,古代称为亭亭山,位于泰安市城南22公里,岱岳区大汶口镇北3.5公里,马家大吴村东北。主峰东经117°9′30″,北纬36°0′44″。海拔141.5米。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建置》载:“亭亭山,在石闾山南三里,《封禅书》云:‘黄帝禅亭亭’。”广州市圣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的《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亭亭山,在山东泰安县南五十里,泰山之支阜也,《史记·封禅书》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清孔贞瑄《泰山纪胜》称此处“背负五岭,襟带汶流,岱阳胜地”。
云亭山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由云亭山向北到北京、向南到南京均为600公里,是古代王朝南北二京的交通中点,是古时南北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重要。
云亭山东、南两面为汶河,各距三公里,云亭山即在汶河拐弯处。汶河自东方而来,至云亭山东面折而向南,绕云亭山东南环流而再弯转折而流往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四载:“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云亭山与泰山一脉相连,属于泰山南麓支脉,为泰山十二支脉之一。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随泰山经历了自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基底为太古代“泰山杂岩”,其盖层为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及中、晚石炭系的海陆交互沉积地层系砂砾岩花岗片麻岩,原岩经强烈混合作用,其成分虽变为花岗岩质,但片麻构造仍清晰可见。山体北面部分为石灰岩,发育着褐土性土,俗称“石皮土”、“石渣土”,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层30~40厘米,含大量岩石碎屑,由于侵蚀严重,剖面无发育,薄层土壤下即岩石,大多有强烈的石灰反应、中性到微碱性反应。农业生产以种地瓜、花生为主。山体南面部分为花岗片麻岩,棕壤性土,俗称“岭沙土”“马牙沙”“糠沙梁”“沙巴盖子”“山坡地”,由酸性盐类的残积、坡积物形成。土层30~40厘米,下剖面为半风化砾石棚。土体中含有大量粗沙和砾石,孔隙大而多,是山丘区较瘠薄的土壤。
云亭山中坡麓土壤多生长毛松柏、榆树、刺槐、白杨、榆、桐、及落叶阔叶林木;也生长有人工种植和野生的木槿、臭椿、黄杨、杞柳、葛条、黄荆、白腊、沙棘、紫穗槐、火炬树等灌木及蒿草等。
云亭山为著名古迹胜地,有古帝王封禅遗址、广禅侯祠等古迹,有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建筑,又有“金阶”等自然奇观。
云亭山遗址——封禅圣地 云亭山虽然不太高,却很有名气。云亭山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是上古帝王封禅之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云亭山遗址》)。
云亭山烈士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在山上,夜间破坏日本侵略军的重要补给线——津浦铁路,被日本侵略军发现后,疯狂围攻云亭山,实行了疯狂的“三光”政策,将云亭山焚为废墟。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大汶口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被安葬在云亭山南,成为墓园。每逢清明佳节,人们络绎不绝,祭扫烈士陵墓。
金阶奇观 “金阶”是云亭山一个奇特的景观,即在山南面有一条自山脚到山上部的一条5米多宽、300多米长的自然黄石带,黄澄澄、金灿灿,与周围其他山石迥然而异。“金阶”北首西侧有一处圣泉,泉水甘甜。山神庙就建在“金阶”北首之上,过去的传统庙会也设在这条“金阶”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