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鲁义姑“重义”文化分析及传承建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2&rec=6&run=13

宁阳鲁义姑“重义”文化分析及传承建议

□许华北
鲁义姑名满天下,宁阳作为鲁义姑故里更是传颂了几千年。历史发展到现在,她那种舍私利而顾大义的举动成为“新宁阳精神”。本文溯本求源介绍了宁阳鲁义姑事迹出自刘向的《列女传》,宁阳推重咏赞鲁义姑由来已久;条分缕析了鲁义姑“重义”文化及其影响;并提出了保护和弘扬鲁义姑文化的几点建议。既有对历史名人的深刻研究又紧贴时代脉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提到鲁义姑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不仅能述出其“弃子保侄、义却齐师”的故事情节,更因其大爱大义的壮举而成为一方文化的根基,成为“新宁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承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元素,对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宁阳,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阳鲁义姑事迹出自刘向的《列女传》
  关于鲁义姑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前汉刘向所作的《列女传》。在其《节义》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公正诚信,果于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义治国乎!《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
  颂曰:齐君攻鲁,义姑有节,见军走山,弃子抱侄,齐将问之,贤其推理,一妇为义,齐兵遂止。
  该文所记载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铺陈具体,尽管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历史背景说法不一,但不影响我们准确无误的解读。故事的大意浅显易懂:鲁义姑,姓氏已失传,系春秋时鲁国之农妇。一次齐国发兵攻鲁,遥见郊外有一妇人,怀抱一子,手携一子,匆忙逃避。当齐军渐及时,妇人慌忙丢下怀中小儿,抱起领着的孩子,向山林中疾奔。齐将见此心中甚疑,催马拦住妇人,追问究竟。妇人回答:“现怀中所抱,乃是兄长之子;丢弃者,乃是自己所生。”当齐将询问她何以弃亲生而救侄子时,妇人从容答道:“抛弃己子,仅是我自身悲痛;而保全兄长的骨肉,却是举族的大义。当事难两全,我不能因私爱而舍弃公义。齐将闻听深受感动。感叹道:“鲁国不能侵伐啊!一个弱妇子尚知舍己救人,不以私害公,更何况朝中的大夫呢?”于是奏明齐君,卷旗退兵而去。鲁君闻知此事,下令赏赐妇人束帛,尊之为“鲁义姑”。
  这一历史记载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舍己为人的贤明农妇的形象。连她自己也不会想到,她的义举竟然感动了敌方将领,使鲁国避免了一场浩劫,成为千古传颂的传奇故事。汉代刘向将其事迹采入《列女传》中,古本《列国志》中也有《鲁村姑秉义全社稷》的回目。元代戏曲家武汉臣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弃子全侄鲁义姑》杂剧。
二、宁阳推重咏赞鲁义姑由来已久
  宁阳作为鲁义姑的家乡,一直以来对其义行加以推重和咏赞,历朝历代均有赞誉和褒扬,并留下多处遗迹遗址,以昭示后人效仿。
  孔子过境赞鲁义姑义举。宁阳乃“圣人故邻”,与孔子故里曲阜相距仅三十余里。孔子周游“适卫”时过境宁阳势所必然。《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由大司寇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设计阴贿鲁君并季桓氏,终致“孔子遂适卫”。明礼部侍郎、翰林院大学士许彬在《重建鲁义姑姊庙记》中,记曰:义姑一孱弱之妇,仓卒遇之于郊,询及抱侄携男之事,不背公而向私,第割恩而全义,词语从容,一出肺腑。孔子闻之曰:“义姑姊公正信诚,果于行义,惜姓名不传,不能无憾于后也”。自孔子赞鲁义姑姊后,鲁义姑家乡就因其位于泰山之南,其义昭华夏而名“南义”。北宋景德二年(1005)在此开设驿站,“南义”逐渐因“义”与“驿”谐音而名“南驿”。
  爵山北侧初建“鲁义姑姊庙”。西汉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有“一大如鹏,金喉,白颈玄背,腹五彩斑斓,声动九霄,腾飞时满天霞光流彩”的爵鸟栖鸣于南义东里许的山上。里正报告泰山太守,太守奏明汉宣帝刘询,朝廷以为吉祥,于是改元为神爵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宁阳县内吉祥物皇家改元的记录。同时,精通阴阳五行学说的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宁阳刚人夏侯胜再奏南义鲁义姑之义举,刘询下诏赐在爵山之北侧建“鲁义姑姊庙”,内塑义姑像,并设庙祝。一时四方往祀者趋之若鹜。
  鲁姑山与贤义村。在宁阳县磁窑镇南驿村东北有山名为“鲁姑山”,山有三峰,最高峰海拔237.6米。其东南临爵山。旧修《宁阳县志》记载,该山曾名邢家山,一名三台山,因山麓有鲁姑祠又名鲁姑山。鲁义姑姊抱侄弃子“走于山”处即此地。明代礼部侍郎薛瑄在《鲁义姑姊诗》序中明确指出:“鲁义姑者,今鲁之宁阳人也。”“义姑,一妇人耳,乃于兵戈危迫之际,能全天理之宜,割爱子恩,以全侄之义,遂致义感敌人,卒安宗国。视世之人背公义而溺私恩者,平时尚然,况起颠沛流离之际乎?然则义姑贤于人远矣。”故南义村西南又有贤义村,村中建有贤义寺,后因建贤村水库将贤义村迁出,现分为东贤村、西贤村。今磁窑镇主街道即称“鲁义姑大街”。
  明代多次重修鲁义姑姊庙。东汉至明初,泰山之前屡曹兵燹,鲁姑庙墙倾室颓。担任过明代内阁首辅的许彬在《重修鲁义姑姊庙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鲁义姑姊庙,在宁阳东七十里南义社爵山之麓,历岁滋久,而兴废补敝者不知其几也。正统中,县丞齐郁又撤而新之。及兹复坏,巡抚山东监察御使泰和康公,卢龙李公适过祠下,顾瞻庙貌,不称神栖,乃命县之主簿吴忠,里人奎文阁典籍许越募缘重建。”新庙移旧址北三十步,建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为大门一间。修院墙,植松柏,祠堂庄严肃穆。此次重修“经始于天顺辛巳正月之望,落成于是年五月之朔”。
  收集整理鲁义姑姊诗。与明天顺辛巳重修鲁义姑姊庙同时,京兆尹王贤,礼部侍郎薛瑄及翰林院大学士许彬齐倡:由王贤主持征集天下颂鲁义姑姊诗文,一时文人、显宦纷纷响应。秦和人,宣德二年进士、翰林学士、户部尚书萧镃有《鲁义姑姊诗五首》颂鲁义姑“清名重一日,高节传千载”;寿光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刘翊赞其“烺烺节义秋霜肃,遂令敌国旋旌旗。片言从此服敌国,敌国人人皆叹息。鲁之一妇尚尔为,鲁之君臣不可测。君看此妇今世无,绝胜人间大丈夫”。王贤共征得颂鲁义姑姊诗、文849首(篇),撷其精编成《鲁义姑姊诗》,由薛瑄为其作序刊行天下。到了清代及今日,又有更多文化人颂扬鲁义姑之佳作问世,还未计在《鲁义姑姊诗》之中。一位连姓名都不曾流传的村妇的高义获得天下如此众多文人、官宦、帝王的褒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鲁义姑姊庙走向全国。当鲁义姑姊庙于明代几次在原址“新之”之后,明嘉靖十八年(1539),工部分司主事张文凤以原祠“祠宇荒僻,邑人莫由仰止”为因,别建鲁义姑新祠于县城南门外路东,规制盛于原祠(万历《兖州府志》卷二四),使鲁义姑姊庙由“南义”走进了县城。清康熙年间,知县郑一麟、李温皋先后曾作两次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葛石社宁家庄人自发在其村南建鲁姑庙,更是走出了一条自发建庙祭祀的路子。至此,宁阳县境内的鲁姑庙就达三座。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争相赋诗作文以颂扬鲁义姑,并在中华大地许多地方建起鲁义姑姊庙。自王贤于正统年间(1436—1449)在北京东郊建鲁姑庙始,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恩彤在广东佛山建鲁姑庙止,现有资料可查证的鲁义姑姊庙就分布于全国十三个省、43个县。
  鲁义姑姊,由一个普通村妇,演化为全国众人敬祀的神,由山东人先祀,进而遍及中华,义行之高,感人之深,可由事实窥之。她不仅是宁阳人的骄傲,也是泰山人乃至山东人共同的骄傲。
三、鲁义姑“重义”文化及其影响
  鲁义姑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下层村野妇人,其“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一语,掷地有声,显示出她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个人亲疏的选择,而是把一国的公义视为至高无上,并作为处世的最高标准。她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国人及后人的尊敬,也对后世形成具有“重义”特色的传统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义姑的大爱义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即强调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价值观和整体主义思想。对生命和道义之间的取舍关系,孟子曾有过精彩阐述,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当中的“义”就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由此可见,“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一样,历来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最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围绕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强调整体高于个体。强调国家-家庭-个人永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并经过严格的道德教化和伦理规范,升华为一种爱国、重义的民族性格;强调整体高于个人,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弦律,爱国主义是它的最高表现。符合这一主弦律的,即被认为是“义”。反之则被认为“不义”,就会众叛亲离,为人所不齿。
  鲁义姑“重义”行为不仅赢得了帝王官宦的称道赞誉,也得到了普通民众的爱戴敬仰。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渲染以及民间的广为流传,鲁义姑故事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鲁义姑在民间也渐渐被奉为神灵,被尊称为“鲁义神姑”、“鲁姑奶奶”,是民众信仰的救苦救难、慈善爱民、法力无边的女神。在建有鲁义姑庙的地方,有的还形成了定期性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传说鲁义姑的诞辰)前后举行,山东尤以茌平县罗屯村鲁姑庙香火为盛。此外,民众家中也多有供奉鲁义姑的神位,信仰甚者,更是借鲁义姑的法力祈福、求子。现有资料显示,宋、辽、金、元等时代墓葬孝子壁画资料均有此题材,足见其对中原文化乃至西域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大爱大义形象,鲁义姑信仰自然有着独到的道德教化作用。特别是对于山东来讲,历史上曾民风剽悍,异端教派、盗匪盛行,作为世俗角色,鲁义姑“舍子救侄”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对民众为人处世的道德取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作为法力无边的神,她“惩恶扬善”,时时警戒人们要恪守纲常名教。尽管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荒谬性、盲目性、欺骗性,但它对于加强民众的道德教化、地区的联系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深化传统文化的研究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努力剔除民间信仰中的消极、落后因素,发挥其在现代社会的正面价值,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四、保护和弘扬鲁义姑文化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挖掘和开发利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名人、名著、名胜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各地都比较推崇的做法,旅游开发成为这些文化资源实现其经济效用的最佳载体。宁阳作为鲁义姑的故里,也应发挥好“名人效应”,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一是挖掘和整理鲁义姑文化精髓。鲁义姑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大爱无私——“公正诚信,果行于义。夫义,其大哉。”正如山东荏平鲁义姑祠门联所概括:大仁大义大爱至千古传颂,诚心诚实诚信为万民楷模。在公正、仁义与诚信普遍逐渐缺失的今天就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不遗余力地“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作为鲁义姑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有责任挖掘和整理其大爱大义的文化内涵,提升其人其事其思想其文化的“含金量”。应组织编写独具特色的鲁义姑文化教材,并作为中小学选修、课外课程,进一步突显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应重建和完善鲁义姑相关纪念设施。对历史上曾经多次重修的鲁义姑庙,应根据旧志记载,按照建制和规模,进一步论证规划,做好与新城区建设结合的文章,确定合适的地点加以重建。充实完善葛石镇节孝廊“二十四孝”中鲁义姑部分内容,并在城乡醒目位置增设。三是开发利用好鲁义姑旅游品牌。要大力推树鲁义姑旅游产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名人馆、纪念馆、雕塑、文化广场等,形成规模化的旅游资源。也可以结合影视业、文娱演出业、动漫游戏业等,促进历史名人资源与经济深度融合,挖掘和提升历史名人潜在的经济价值。四是引导和推进鲁义姑经贸活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路子。通过鲁义姑庙会、文化交流会、产业产品推进会等形式,推进宁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宁阳县党史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