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孤贫院及其创始者今昔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2&rec=21&run=13

泰山孤贫院及其创始者今昔谈
郑新道

2016年春天,在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之际,正值著名慈善机构泰山孤贫院创建一百周年。
一个世纪前的1910年严冬,泰山孤贫院创始者安临来,原名莱斯利·姆·安格林(Leslie M Anglin,汉名安临来)和他的夫人安美丽,原名亚娃·徘顿·安格林(Ava Patton Anglin,汉名安美丽),应泰安基督教浸信会之邀由美国来到泰安。不久,因对当地社情民俗认知不同而引发传教方式上的分歧,安临来夫妇离开该教会,在泰安城东关迎暄街独设泰安东关教会。其时,他们来华后出生的独生女儿因疫病夭折,一生再不生育。安美丽亦是孤儿出身。或许有这样因素的关系,他们对正置苦难中的中国孤儿产生深深的爱怜与同情之心,于是于1916年春决然改东关教会,办起以半工半读为主的泰山孤贫院,踏上了以养以教,救孤恤贫的漫长艰辛施善之路。在办院治学中,他们览泰岱,访乡农,探灾区,察民苦,探索慈善博爱与仁德育人融合之路,历36载,收养救助孤儿、老弱、疲癃和灾民、难民计以万众,其中半数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孤儿。他们不隶属任何机构,无薪奉,无依托,独立办院。为筹措经费,他们四度回美国募捐,走访欧亚48国;在国内外推行“孤儿助养计划”。在中国先后抵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及山东地方政权机构,动员党政军要员“臂援”,劝勉官绅及商贾、教会、文化界人士募款或代募;先后两度在国内开展拾万募捐活动,广泛争取社会支持。他们集救孤恤贫与工读育人于一身,在院内兴办工副业十几处,中、小学校达二十余个班,收养人员多时逾千,教职员工四十余人,率先在泰山创立了半工半读教育模式。他们殚精竭虑,历尽艰辛,培养出大批既具有初等文化程度又掌握一技之艺的有用之才,其中不少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为便于在美国开展募捐和开展经营,他们在美国芝加哥成立办事处,1983年迁址印第安纳州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Indiana),改为美国国际儿童之家(Kids Alive International)。
  在办院实践中,他们确立“爱人”与“立人”为“孤贫院的理论基石”(安临来署名论文),以“助无助者使其自助”为主旨,构成独具特质与风貌、中西文化融汇的慈善理念,形成特色鲜明的孤贫院慈善文化。他们在山东行善三十余年,无私无畏地救助在贫困和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中国孤贫儿童,用生命书写了令人难忘的慈善名理:慈善不分国界,慈善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产,捐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他们力主抗日,反对日本侵略者,1942年9月,安临来因坚拒日本侵略者的驱逐,而屡遭查抄围攻与迫害。在他绝望之时曾与副院长张洪范(新泰人,现健在,已过百岁)密商投奔共产党八路军(未成行)。终因气病交加魂归泰岳。早已身患癌症的安美丽亦被押入潍县日军集中营。他们与中华民族结下了生死之缘。冯玉祥将军称他们“慈祥恺悌”,是“处处施惠于孤贫的慈善家”。他们空手来去,为救助中国孤贫,“甘愿一生做泰山的‘穷洋鬼子’”。安临来是一生践行真爱,献身中华而感动几代人的著名国外慈善家,也是在中国泰山传道多年被人称安牧师。百年风云变幻,人们对安临来及其创办的事业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其实,从办院之初他们就受到诸多传教士的非议、排斥,被认为是“叛逆者”。泰山孤贫院创办的独立性,赋予了它与其他传教事业相区别的显著特点。
安临来勤于思考,擅长写作,一生留下大量文字和丰厚的史料,有识者阅后曾赠言:安临来夫妇留给人们的不啻永恒的人间大爱,还有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凝结而成供慈善与社会救助事业可资研究借鉴的史料宝库。
  人们对泰山孤贫院的赞誉并非始自当代。据历史资料记载,自民国初北洋政府时期,泰安人即称“孤贫院是慈善之所”?安临来是“大慈善家”。1926年泰安县知事孙肇龄撰文:“美教士安临来君与怀救援心切,乃于泰安东关创设一孤儿院,凡孤贫残疾之人,概予收纳,以教以养俾成一艺,自谋生活。办理十有余年,成绩卓著,颂扬满途,竟能热血金钱补造化之不足,诚善举也。”岱下名士李子元撰《孤贫院参观记》赞:“安牧师一人之力耳,数万里来华竟能破天荒成大业,为泰山开一新纪元”,感慨“我中国名流若鲫似此者曾有几人?”(原文附后)。泰安道尹许瀛洲撰文:“美教士安临来莅泰安十余年创设孤贫院,惨淡经营,收容老弱孤寡已达五百余人,抚恤维护,教养兼施,恺悌祥和,至堪嘉佩。”泰安县教育会长、城区议长、泰安女校校长著名泰山学者王价藩撰《颂安牧师》称“安君是今真穷苦人之生佛”。
  及至1930年代,随着募捐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得冯玉祥将军的大力赞扬与扶持,泰山孤贫院声誉愈彰。国民政府政要、军界大员、社会名流、文教科技界人士,纷纷题词增照,赞扬安临来“在吾国广行慈善,宏胞兴之量畛域之分者”,所创办孤贫院“成绩昭著”,“洵为社会之一伟大慈善事业”,“而其苦心孤读,百折不挠”,“安君之苦心孤诣适即孔子大同之旨也”。1935年寓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在是年2月5日日记中写道:“安之为人慈祥、恺悌,诚可敬也”,称他们是“中国穷苦人的好朋友”。
  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教育通史》,在其“近代卷”中对泰山孤贫院作了专题评述,表达了当代人对孤贫院的认知与评价。《通史》指出:“泰山孤贫院是一所典型的集慈善与教育于一身的特殊形式的教会育人机构。其创办人是美国传教士安格林(L M Anglin)夫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山孤贫院收养孤残儿童之多,教育效果之大,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安格林夫妇创办并长期主持的泰山孤贫院,既区别于一般的教会学校,又有别于教会创办的一般慈善机构”。它通过“半日读书,半日劳动,培养有文化、会劳作,有道德、能回归社会的人。从收养过数以千计的孤残儿童方面看,安格林夫妇是慈善家;从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把这数以千计的孤残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来看,安格林夫妇无疑又是教会教育家”。原山东省副省长、省慈善总会会长谢玉堂在《泰山慈善家安临来传·序》(中国社会出版社1911年出版)中说:“20世纪初期,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同时,仍有无私无畏来救助中国孤贫儿童的外国慈善家,安临来和他的亲密伴侣安美丽就是这批善使的代表者。”“我想:一切企业家看了安临来的慈善事迹后,都会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憾!”
  按历史渊源关系,安临来创办的泰山孤贫院是今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之前身。历届院领导重视对泰山孤贫院慈善文化的收集与弘扬。
  安临来是感动过几代人的慈善家,又是一位有着虔诚信仰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生前人们称他安院长、安牧师。应该如何看待安临来及其创办的孤贫院?早在1983年11月24~25日,笔者即曾与时任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副书记的冯进昌等专访了幼年与胞姊(范桂莲从军抗日,牺牲)同受孤贫院收养半工半读、1938年1月投军抗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战功,1951年又赴朝作战,被授于“英模团长”称号,回国后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当时任解放军某部司令员的范天恩。现将当年的《采访录》(相关部份)复录于后,看这位从孤儿到将军的老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模团长怎样诉说当年。
  范天恩司令员说:至于怎么样看待泰山孤贫院和安临来问题,我看既不要就事论事,也不能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物是复杂的,比如我们的战士,打仗冲上去了成了英雄,那么是不是他的动机,就那么很纯呢?有的也不一定,但这不能因为他有些个人动机就说他杀敌立功的动机不纯,更不能说他是为了个人,而是看他是不是用在对国、对民有利这一点上,主流支流要分开。不是单纯地就某一点去判断功过,而是要全面地辩证地去看。分析安临来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辩证法。
  范天恩司令说:我看安临来是个挚诚的教徒。他始终信仰耶稣教。耶稣教外国传入,从宗教整体来说是文化侵略,比如它教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你”,教人与世无争。安临来是个忠实的教徒。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收养了这么多的孤儿寡母。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加害这些人的事。我记得那时安临来写了许多书册和小报、小刊物,看来也就是他写的那么回事。对他我们只能根据实事作结论。孤贫院是慈善机关,就他做的事来说,在旧中国是慈善事业,是做好事。安临来是好人,办的是好事。这是不能推翻的事实。但是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没有天衣无缝的事,评价他要留有余地。他主张与世无争,反正是宗教,孤贫院也没有离开宗教。但就他做的事来说是慈善机关,是好事,他屡次回国募捐,自己不图利,不是为了发财,恐怕还是从耶稣教这个角度办院行善,做好事。他自己的生活与孤儿有区别,但不是很大。
  在我记忆里他是倾向抗日的。记得日寇侵占华北、黄河北,战事吃紧的时候,有一次做礼拜,他说:“你们中国人不一心,士兵不勇敢,如果有八百个人能团结一心,就可以把日本人顶回去。”他怨恨中国的(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他说中国军队腐败。
  据此说,他是倾向抗日的,而不是不抵抗,他在这一点上还是站在中国人民这一边的。是什么就应该说什么,实事求是。但又要留有余地,他毕竟不是共产党,不是无产阶级。我们的问题,不是从原则概念出发,而是要从事实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当时,范司令还赋诗一首:

悼念安临来
  闻安临来先生终于在中国办慈善事业而献身,我亦深受其恩,特以诗悼之:
默哀致谢安临来,幼承孤贫院安排。
雏过两翼渐丰满,投往革命洪流濑。
范天恩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署名)

这就是范天恩司令员的回顾与评析。
  1987年,范司令亲自审读、校订了由郑新道整理,由《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发表的《泰山孤贫院及其创始者安临来》。之后他重回泰安访问了他同姐姐幼年半工半读长大的原泰山孤贫院旧址。2001年病故于北京。

  附:历史评说
  按语
  1916年春,安临来在泰安改“东关基督教会”创办阿尼色弗孤贫院,消息传开,引起诸多非议。首先来自教会人士的责难,泰安元宝街浸信会牧师尖刻地批评“我很遗憾地看到你们放弃传教而从事孤儿救助,难道你们不知道这是对庄严使命的叛逆?”“这真是奇怪,你变得对救济穷人这样感兴趣,已经忘记了在中国传布福音有多么重要。那么有谁肯向你们提供基金?!”
  这正是让安临来为难之处。面对众教友的不解甚至责难,安临来诚恳而又坚决,他反过来提醒大家:“救助身体与救助灵魂同样重要,不要对生命的需求关闭心门。”然而安临来所有的努力却收效甚微。以致他们经受来自教会的非难和经济拮据双重考验。这种考验一直延续到以后的岁月,甚至到1940年代,在“美国驻华传教士名单”中还少见安临来、安美丽的名字。他们的名后往往是写着“山东泰安阿尼色弗孤儿院创始人”(Founder of the Home of Onesiphorus in Taian,Shandong)。起初,安临来曾为此而烦恼过。后来他渐渐把这些烦心事搁置一边,“不再浪费时间与批评者争辩”,甘愿背着“叛逆者”罪名。
  但是,由于他们收养的都是已断绝生路的孤贫,因而先在穷苦人和知识界善良人士中受到称赞。1920年代中期,孤贫院半工半读学校和生产企业已初见规模、特别是开办了泰安首家电磨面粉厂,并在城东关安装了当时还少见的电灯,引起不小的轰动;1926年,半工半读学校首届中学生毕业,安临来请泰安各界上百人参加毕业典礼,其名声大振。地方官绅、名士相继到院视察、参观,撰写“游记”“参观记”,称孤贫院为“慈善之宏业”,颂“安临来君”,“开此广大善门,化苦厄为欢喜”,为“美国大慈善家”、中国“穷苦人之生佛”。泰安商会将印由泰安道尹、泰安县知事亲撰弁文的“劝捐簿”发送各地,得到北洋政府的关注,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省长林宪祖及省财政厅长、警务处长等官员为之感动而解囊相助。
  泰安地方官员换届后,新任道尹唐柯三、县知事安仁率泰安县各局办乡缜联合发表《代募公启》道:“今年置旱荒又交通邮电不便,外国慈款不能源源接济,而四方孤贫投入者则较往年倍增,因致债台高筑”。赞“安牧师普济为怀”,“独发善愿”“数万里来华,竟能破天荒成大业为泰山开一新纪元,“世界大同,何分中外,牧师之实事求是至此”,叹“我中国名流若鲫似此者曾有几人!?”
  进入1930年代,寓居泰山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闻讯后多次携妻儿到孤贫院察访,对安临来办的半工半读教育予以高度评价,把支持孤贫院看成“自己的本分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寓居泰山22个月记的日记中,就有26次记载着他与安临来和泰山孤贫院的交往。他说:“佩服的是(安临来)先生的博爱精神,处处为穷苦的人想法子帮助他们。这种仁善慈祥的心,正是耶稣基督所昭示而劝勉我们的,先生能够细心体会而发挥,施惠于孤贫的人。”
  在冯玉祥帮助下,安临来率员赴南京、上海,发动“十万基金募捐运动”。国民政府大员、社会名流,共襄善举,慨解义囊,赠照题词,极大地扩展了泰山孤贫院的社会影响。

(一)李子元孤贫院参观记

  近数年来,常闻人揄扬东关神召会所设之孤贫院成绩甚优,大款由美国人安临来独发善愿,以财创设是院,不足则补之以募捐。院内恒养男女千余人,分曹而居,半日就学,半日习工作,有铁工、木工、、织布、制鞋,并置有磨电面粉机器,全部其学校亦分初等高小中学三级。孤儿成年后,学艺即通,能自谋生活者则听令出院各营生计。自开办至今历十余年,将行填沟壑之婴儿育为巨子,盖不啻万数矣。予聆其大略如此心焉仪之,然究未目睹其内容组织若何。
  本年秋,偶遇张君少曾为言:子近中曾至城东关北郊一游览呼。昔日沿河荒滩数里内乱石嵯岈者,今已筑为康庄甬道,河平如镜,沿岸如堤。盖神召会因本年旱蝗流民逃亡可悯,因为此以工代赈之举。若使中国人为之,恐穷年一之工未必至是也。
  越日,又晤东关士绅赵心音君为言:东关一带各街现由神召会(孤贫院)捐电灯,夜明如昼,居者人人称便,远近贫民受其惠济者盈千累万,以是公议有以表扬之,请为撰文以记其事。予於是愈思躬入该院一观其究竟。商会长徐君心台好善士也,出入该院最稔,遂请作介引,与三五友人同往参观。先见其初等小学上班处,分列十余室,每室教员一,授学徒约十数。视其课本,皆通行之教课书。教授法亦与普通学校同,惟生徒之训谨、教员之朴实颇具特色。
  嗣入院,先见作书报室,数童子持打字机以英文印报纸,报告本院随时成绩。
  男学生寄宿舍分三院,一院十余室,每室皆木榻土炕各一,炕上容学生十人,木榻当门。则教员宿处,室内朴素而整洁,全院一致。女生宿舍亦如之。女生上班室与院长夫人室最近。时适上课者半,缝纫者半。至一大屋则有寡媪数十裁制棉衣。最奇者成群儿童无论做工、授课,绝无喧哗叫嚣之弊;成年之男女学生尤缜默各治所事,无怠无嬉。服装皆土布整洁一色。女生尤彬彬儒雅,较之趋时女学生静燥迥别。
  至其工厂,先制鞋室,一工师率十余童子分班作工。其下体残废者则蹲处一隅专司绞麻。迤南则面粉厂、铁工厂、木工厂、磨面机、织布厂均相毗连,时值停工无甚可纪,最妙者见三小童年皆不过六七龄,均衣两裆在麸堆旁用罗筛麸,绝无一人监视,竟不游戏争闹亦不旷功,究不知其何术能使此无识婴儿训顺操作若此。斯时院主安牧师导予,且行且述,已往谈吐之间善气迎人,及与其职员接洽亦如是薰得者深也。尤可钦佩者,凡西人之居我国者,罔弗华其室庐,精其器具,美其饮食,独安牧师所居之室仅较他室略洁,器物皆朴素无华饰。一日两餐与职工学生同桌而食,所独享者惟晨起牛乳一杯耳。
  统院皆茅屋土壁,常日督率孤儿自行建筑。其所养孤儿无一不能自立谋生,皆自幼练习劳力所致。本年,因嵗饥所收孤贫愈多,院不能容,又于院外赁房二处,予等一一往视,皆值其上课,询知其每一教员只受生徒十人,作工、食宿均此教员督率之。此亦我国教育界所不能及也。出院后远至其隄工处阅视一周,诚如张君所云:此则人人共见,不必纪独怪。
  安牧师一人之力耳,数万里来华,竟能破天荒成大业为泰山开一新纪元,我中国名流若鲫似此者曾有几人,积诚所感,金石为开,万古不辞。神灵默祐天下之大皆可做一院观也。倘得如牧师其人,则中国一切政治学术工商武备不难驾欧美而上之,而竟不能,惜哉!归后感刺于脑不能自已。因此笔记之。
 若此时 丁卯年(1927年) 阴历十一月二十一也
          岱下李子元著
(注:此文是历史上记泰山孤贫院的第一篇专著)

(二)泰安道尹许瀛洲弁文

  美教士安临来莅泰安十余稔,创设孤贫院,惨淡经营,规模略备,收容老弱孤寡已达五百余人。抚恤维护,教养兼施,恺悌祥和,至堪嘉佩。刻经费支出势有不继之虞,拟广为募捐以成善举,或恐他方善士未知真相,谨助洋伍拾圆并誌始末於简端,以资证明。惟希各大慈善家量予资助,用宏善举。庶幾薄施广济沐仁浆义粟之恩,无德不酧作焚顶熏香之祝。

(三)泰安县知事孙肇龄弁文

  按:孙肇龄,时任泰安县知事。在泰山孤贫院募捐册首《弁文》中,他介绍孤贫院的历史和现状后,写道:
  孤贫儿童,疲癃残疾,穷而无告之人,幸者流为乞丐,沿门增惨苦之声;不幸则断绝生机,仰屋兴垂亡之叹。同为赤子,俱属苍生,人在春台,彼在地狱,此诚仁人善士之所悲怆凄恻者也。美教士安临来君与怀救援心切,乃于泰安东关创设一孤儿院,凡孤贫残疾之人,概予收纳,以教以养俾成一艺,自谋生活。办理十有余年,成绩卓著,颂扬满途,竟能热血金钱补造化之不足,诚善举也。惟是极盛难继,来日大难。肇龄奉篆斯邦。职在抚字,睹兹善举,感佩莫名,是用勉助微资,并叙首尾。所愿恺悌君子、慈善大家,慨解义囊,或分廉俸,多多益善,滴滴皆甘,庶几长裘千丈因集液以成功,广厦万间极庇零之快事。
署理泰安县知事 孙肇龄

(四)公代阿尼色弗孤贫院募捐

  按:泰安地方官员换任后,新任泰安道尹唐柯三、县知事安仁率泰安实业局长、教育局长、财务处长、警察所长、商会会长、烟酒公卖局长、商事公断处长,及各乡缜、城关等地方官员,联合发表《公代阿尼色弗孤贫院募捐启》。文中写道:“孤贫院财力竭厥”“安牧师普济为怀”。“世界大同何分中外,牧师之实事求是至此”“如我搁浅慈航,谅无不努力挽救也”“实惠真能及人,大公原自无我......”此般论说,凡有良知者读后,无不感动!
  兹将原文录后:
  阿尼色弗者,译言上帝所命之意。故该院设施纯秉神道,不欺暗室,不务虚名。其成绩所至既见於邑人李子元所作参观记,及前任泰安道尹、县知事作之弁文也。复赘,安牧师来华创设是院,费逾亿万,据言,除自解私囊外均由美国慈善家捐募而来。今年置旱荒又交通邮电不便,外国慈款不能源源接济,而四方孤贫投入者则较往年倍增,因致债台高筑,拮据时虞。安牧师普济为怀,凡投入者仍无一不加收容。务令得,所前本地官绅见其成效卓著若此,财力竭厥若此,曾竭棉薄,聊相饮助。奈杯水车薪,仍难济事,因议再谅力捐助,并公代具疏,为之远呼将伯,人之好善谁不,如我搁浅慈航,谅无不努力挽救也。世界大同何分中外,牧师之实事求是至此,望四方先生、长者广为布施,解囊资助,实惠真能及人,大公原自无我。勉结福缘,共襄善举,是所盼祷!

(五)王价藩:商会颂安牧师

  按:20世纪30年代初,曾任泰安县教育会长、城区议长、泰安女校校长的王价藩先生,在《商会颂安牧师》一文中,对泰山孤贫院及其创办者安临来办院治学的成就予以高度评价;称“安(临来)君是今真穷苦人之生佛”。
吾国自汉唐以来,佛学盛行,无论智愚,咸知众生苦脑,非佛力无边,不能使之出苦海而诞登彼岸也。以故得拯济者每合掌以宣佛号;咸布施者,多极口而赞佛心。甚或目君上为活佛,称循良为生佛。度其意俨若非恻隐慈惠度越寻常,不得冒佛之名者。今邑东廓外神召会(阿尼色弗)孤(贫)院,创设有年,入门则地址宏敞,屋宇鳞次。其中有校舍焉、有工厂焉、有饭厅焉,不下百余所,可谓应有尽有,秩序井然矣。凡四外孤独废疾穷苦无告者,咸之来,来者安之,以养以教,数年后,向之褴褛而至者,胥得衣服整齐,成一艺出而谋生活。苦心计画,更番去来,于今计之将近三千人矣。是孰抱此恢宏智力,开此广大善门,化苦厄为欢喜,入东土而远愁城乎?莫不曰:非安君临来之大慈善难得遽臻此盛也。夫安君固属西人耳。隶西而东土者,至为繁夥,而君独能不避艰,宏此慈善之宏业,吾无以名之,瑾偕吾会众商咸拜手而颂之曰:若安君是真今穷苦人之生佛。
(作者单位:泰安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