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识陈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2&rec=12&run=13

有缘识陈俨
颜建国
不知道别人是否相信缘分,反正我信。
近年来,各地普遍重视传统文化挖掘,县内有点影响的人物,被收入各种版本的《名人传记》,唯独陈俨,我县没有人提及他。
缘分在三年前的一个秋日,偶到东平湖边的灵泉寺一游,发现一块石碑,撰文者是元代翰林学士陈俨,回来一查有关资料,才知道他是地道的东平人。
元代东平文士多么热爱家乡呀:王公渊号“凤山逸叟”,凤山就是灵泉寺所在之山;王公渊的儿子王构号“瓠山”,在凤山之东南,瓠山今名扈山,因山形似瓠而名,共3个山头、东西走向;陈俨则因居于白佛山之南,而自号“北山”。
陈俨今天虽然少为乡人所知,但在元代,他是鼎鼎有名的文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元人陈绎曾撰写的《文说·一卷》里有“卷首所称陈文靖公,盖即元翰林学士东平陈俨,亦以文名”,可知陈俨的谥号为“文靖”。为陈俨考评谥号的是“元儒四家”兼“元诗四家”之一的文士虞集,他在自己的《道园类稿》之《翰林学士陈俨谥议》篇中,对陈俨这样评价:
  故翰林学士陈公,方盛年时,闭户读书,未始有求用之心;及为朝廷所用,谆谆然视其职事之所在,而谨奉之略无厌。常喜奇高自标致之意,始于清要。盖迫而后动,来而后应,定而后就,恒无心于其间,此其视无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时者,为何如也?故其高文大册以华国者,皆舒迟温厚之言,横经论道以淑人者,皆文质兼修之教。论礼则欲修一代之经,司刑则知先无讼之本。至于处己接物,温恭退让,君子视之则乐其雍容,小人仰之则失其鄙暴。谓之大儒先生,斯无忝矣。谥法:‘道德博闻曰文,仕不躁进曰靖。’谥曰文靖,其合公之行也哉。
  虞集的这段话,以最简短的语言注解了陈俨的生平,指出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儒士,早年安心读书,被朝廷起用后忠于职守,待人儒雅,是一位博学的大儒。
  看到陈绎曾和虞集二人对陈俨的高评,更是对他多了几分神秘与尊崇。
  和陈俨有缘,还因为去年夏天的济宁太白酒楼一游。东平离济宁不过数十公里,但一直没有去过,对李白住济宁二十年的旧事,一直介怀于心。在太白酒楼,发现其上存有《重修李白酒楼记》,撰文和书写者均为陈俨。碑竖0.8米,横1.10米,用玻璃遮盖保护,尚有破埙,有多字不清。回东平后联系在高校的师友,结果济宁学院的张丽丽教授为我找到了碑刻清晰照片,泰山学院的李聪博士复印寄来《全元文》中的陈俨《重修李白酒楼记》原文,让我激动之余欣然读之,感知了此碑此文的书法和文辞之美。
  陈俨《重修李白酒楼记》虽然字数不多,但行文畅达,事理明晰,确为元代散文精品,读后,真让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有了“归来归来兮举我觞”的共鸣与激动,陈俨散文,美在能打动读者内心。
  陈俨此碑的书法洒脱娟秀,元代赵孟頫是小楷大家,看《重修李白酒楼记》刻石,陈俨小楷和赵孟頫在伯仲之间。或许有人认为此碑书法为立石者为冀德芳所书,但稍一推敲,此文为陈俨所撰,一块不足平米的小碑,陈俨没有找人誊写的必要,自己的好文,让别人去抄写他应该不太放心。鉴于此,此碑的书写者,只能为陈俨本人。再仔细赏析碑文楷书和最后“至元戊子重九日监州冀德芳立石”一行,可以看出和碑刻正文的明显区别,正文书法内收有致,最后点明立石之十四字稍显阔放,可知碑的正文为陈俨书写,最后点名立石者为冀德芳所书。陈俨写此文的时间是至元乙酉(1285),此碑的立石时间为至元戊子(1288),看来陈俨书写小记后三年,济宁监州冀德芳才完成此碑的立石工作,可知他对把谁的文章刊刻立碑流传千古煞费苦心斟酌良久。
按时间推算,陈俨至元乙酉(1288)写《重修李白酒楼记》一文,比皇庆改元(1312)写《游凤山灵泉寺碑》一文,整整早了27年,两篇对比,文风早期恣意汪洋,到年长后则返璞归真,这是一个文士多么漫长而又苦心的灵魂坚守。
陈俨虽为元代东平人,在当下有关东平文士传记中,甚至权威的《全元文》《全元诗》,分别辑入陈俨文十一篇、诗八首,但对他的简介十分模糊,个别词语出现谬误。《全元文》的介绍为:陈俨,字北山,鲁人,至元至延祐年间在世,仕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这里把陈俨字公望写为号北山,出现以号为字的失误,把东平扩大到了鲁,可见没有仔细读陈俨文章。这十一篇散文中多处写到“来东平谒俨”之语,很容易把陈俨的家乡确定清楚。《全元诗》对陈俨的简介比《全元文》准确一些,籍贯是鲁人,但有一句解释错误,说陈俨至元二十三年以编地理书,召赴京师,其实陈俨虽然在朝廷征召三人之列,但他没有应招。
  除《全元文》《全元诗》收入陈俨诗文比较全面外,别的书籍很少提及陈俨,好像陈俨作为一代大儒,不曾在人世间活过。要不是赵孟頫、程钜夫、虞集等元代大家的诗文中涉及陈俨,很难唤起我对这位大儒的好奇与挖掘,还陈俨这位东平乡贤的本真面貌。
  看元代史料可知,陈俨和东平府学的许多文士一样,是严实父子兴学养士的受益者之一,早年在东平附近发展,后因在大都为官的东平文士推荐,到京城翰林院或集贤院、秘书监为官,把仕途和学术结合起来,成为元代有影响的杰出俊才。
  关于陈俨的出生日期,可以由《元史》推出:1292年,陈俨“年几五十”,因东平府学“三王”之一的王构推荐,到大都任职监察御史,后升翰林直学士、国史院编修官,可知其约1242年左右出生;通览元代王恽、赵孟頫、王构等人的诗文,可以归纳出陈俨的主要文事:1284年,官员赵文昌由江东道刑部按察使除益都路总管府事,到邹、縢劝农,途径曲阜,再次与孔氏五十三代孙,曲阜县尹孔治、教授陈俨拜谒林庙,刻石记其事;1286年,朝廷命札马鲁丁、陈俨、虞应龙等编纂全国地理志,但陈俨借故推辞;1288年,陈俨写济宁《重修太白酒楼记》,碑在济宁;1296年王恽七十大寿,李谦、王构、陈俨等文士祝寿写诗,王恽、李谦、王构、陈俨均为从东平府学走出的翰林学士;1299年,陈俨撰写《李宗武知州建尊经阁记》,书法家杨桓书丹,碑在济宁;王恽于1304年去世后,陈俨、刘敏中、王约、张养浩、程巨夫等人写了悼诗,其中刘敏中、王约、张养浩等人有向东平府学王磐、杜仁杰等名师求教的记载;1306年,陈俨写散文《渔庄记》,赵孟頫书丹,碑在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1312年,陈俨写《从祀绘塑碑》,赵璧书丹,此碑也在济宁;元代朝廷负责官员谥号的机构为太常寺,虞集1312到1319年之间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等,可见陈俨在1319年之前去世,《全元诗》录有贯云石《翰林寄友》一诗,其中有“北山已东山,高卧呼不起”之句,说明此时陈俨已经老病,再结合贯云石1314年回到江南没再回京,可推出陈俨在1315年左右去世。
  关于陈俨由曲阜教授步入京师,由一方教育长官成为朝廷庙臣,这是他受到朝廷重视的实例,《元史》之《世祖十一》中有:“二十三年(1286)丙寅,以编地里书,召曲阜教授陈俨、京兆萧维斗、蜀人虞应龙,唯应龙赴京师。”从这里可知,1286年陈俨的身份是曲阜教授,按《元史》中“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的记载,陈俨其时为曲阜的教育长官,对朝廷征召,不知道他因为什么给予推辞,但查阅同时被征的萧维斗资料,能够知道被征召参编《至元大一统志》的文士,主要为是陈俨、萧(萧蚪、萧渼)、虞应龙,其中萧渼,字惟斗,他学问渊博,是关陕之地的大儒,元世祖几次征召,他都以病推辞,后朝廷再授命为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等,他都没有赴任,大德十一年(1307),他被任命为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但很快又还家。直接赴召的虞应龙是南宋名臣虞允文的曾孙,他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时修学校、兴水利,为百姓拥戴,是元代大诗人虞集的叔祖,由一家文士频出可知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一鸟之双翼。全国征召三人,萧维斗、陈俨二人还是推辞,真是让后人费解。
  关于陈俨被征召,其推荐人有三种说法,一是《元史》载修《至元大一统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札马剌丁乃荐陈俨、虞应龙、萧蚪等参与编修”,这里没有点名陈俨的年龄;一种是《新元史》之《王构传》中记载,说王构“好汲引寒士。孔颜孟学教授陈俨年几五十,以构荐,擢为监察御史,迁翰林直学士、国史院编修官。”文士袁桷也在有关文章中说“王构举荐同里教授陈俨为翰林直学士”可以和《新元史》互证,这次虽然没有点名陈俨的年龄,但参看陈俨任职,实际上和第三种商琥推荐是一次。第三种也为《元史》:“至元二十九年(1292),御史大夫月兒鲁等奏‘比监察御史商琥举昔任词垣风宪,时望所属而在外者,如胡祗遹、姚燧、王恽、雷膺、陈天祥、杨恭懿、高凝、程文海、陈俨、赵居信十人,宜召置翰林,备顾问。’”这里点明陈俨的推荐者为原东平行台经历商挺长子监察御史商琥,这十个人中,王恽、姚燧都有在东平府学求学的经历。
  虽然里面主要推荐者是谁存在分歧,但有一点可以归纳:陈俨主要的推荐者应为元代东平府学的在京师的文士官员。
  设想札马剌丁是波斯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回回天文学、历法学家,他制造天文仪器,编纂历法、地志,是将伊斯兰天文历法成就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他在大都交往圈子,应该和在大都之外的陈俨、虞应龙、萧渼没有接触,其推荐三人参修《至元大一统志》一事综合来看还是汉族文士向他力推的结果。商琥大约1234年出生,比1245年出生的王构还年长,但商琥成年后离开东平到外地做官,和陈俨的熟悉程度远不如20岁在东平行台任职、直到至元十一年(1274)离开东平进入京城任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王构,何况陈俨1242年左右出生,和王构年纪相仿,东平湖畔的凤山和白佛山距离不超过十公里,他们青年时期正是东平府学元好问、康晔等大儒在此传道解惑之际,是名师高徒的最佳组合期。
  陈俨最为吸引后人眼球的,便是1306年,陈俨为韩云卿写散文《渔庄记》,文章由赵孟頫抄写书丹。这篇短文,赵孟頫在一笔一划用小楷抄写的同时,也在消除自己心中纠结的一个问题:自己作为宋朝皇室子弟,仕元是不是为人所不耻?陈俨的此文,把“仕”“隐”做了很好的剖析:
  盖出处去就,士君子之大节也。当出而出,万钟非泰也;当处而处,一瓢非备也。可去则去,浩然归也;可就则就,幡然改也。顾无可无不可,要亦有时中之义存焉耳。
  看这些剖析,足见陈俨对是否为官,心中认为关键是以“义”字为根本,这就是孔孟先师倡导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仕”“隐”“义”结合起来,以安民为首务,自己的荣辱可以放后,看了这样的阐释,赵孟頫等仕元遗民心里会多一些安慰与解脱。或许,这是赵孟頫乐意抄写陈俨《渔庄记》的内心情节,韩云卿的多方力邀还在其次。
查阅元代文史资料,惊奇地发现,在《全元文》《全元诗》之外,还有陈俨其他诗文传世。
清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记载有“元长春观碑在南城角,延佑元年翰株学士陈俨撰文”。延佑元年为1314年,陈俨为太原市南城的长春观写有一篇碑文,但没有说明书写者是谁。长春观为道观,可见陈俨除了儒士身份,对道家学说亦有研究。
在《全元文》中,陈俨的《故翰林学士秋涧王公挽诗序》《重修博兴州庙学记》《尊经阁记》和尊儒办学有关,《重修李白酒楼记》《渔庄记》和借景言志有关,《从祀绘塑记》和雕塑绘画有关,而《全真观记》《上清万寿宫飞天法轮宝藏之碑》则和道教有关,看题目,《长春观碑》也应为道教碑刻,此年陈俨72岁,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此时大悟之后的陈俨会有怎样的思考与文笔,但愿有一天此文面试,让后人再和陈俨做更多交流与际合。
陈俨的诗歌,和他的散文主题接近,主要为文朋雅集或借物言志,如《秋涧王公七十寿诗》,是对王恽七十大寿的祝贺,这一年,李槃八十,王磐九十,都是高寿的东平府学名士;《白麟溪辞》为陈俨对浙江金华郑氏六世聚居的赞诗;《送萧郎中出使安南》记述了萧泰登1294出使今越南之事,在京师的东平府学诸位翰林学士王磐、王恽、阎复、信世昌等人也写了祝行诗;《赠李野轩兄弟二首》是写给东平学府时期“东平四杰”之首李谦和他弟弟三人的诗;《咏磁州刘轨家池中莲一茎十三花》一诗,赞美了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刘轨家池莲一茎开十三花,这一年刘轨考中之事;《钱选画花》则对画家钱选画中的写意达情给予高评,足见陈俨对书画研修精深。
欣赏陈俨的诗文,可见他是一个崇尚儒学、见多识广、随遇而安的元代文士,看他的自号,有“陈北山”“陈东平”“陈北庵”等数个,字字流露出他对东平山水的喜爱留恋,让人们在这位好似威严的大儒身上,看到了他的侠骨柔情。
佩服陈俨之余,开始寻找和他有关的资料,有幸在贯云石的《桃花岩诗并序》中查到贯云石《题陈北山扇五首》七言绝句,这五首诗从不同侧面赞美了陈俨山水画之美,可惜没能寻到陈俨画作。
  元朝文学家程钜夫写有一首为陈俨祝寿的词,没有查到写词的具体日期。
蝶恋花 寿陈北山
程钜夫
月掛新年弓未彀。
璧水溶溶,已觉春光透。
国子先生松竹友。
一尊请为斯文寿。
況是雪中萱树茂。
华萼相辉,天地同长久。
何处东风吹雅奏。
由这首祝寿词,可知陈俨年龄要比程钜夫大一些,其中以“松、竹、雪”来代指陈俨,足见在程钜夫眼中,陈俨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学子。
元代东平府学“三王”之一王旭,身份低微,但陈俨与他始终为艺友,不以自己晚年的发迹而轻视没有官位的发小,王旭在《兰轩集》中写有至元已丑(1289)《克斋记》篇,中有:“至元丁未冬,予南还,相与会于北山陈君之座,而纪君子周在焉。”里面的北山陈君,就是陈俨。王旭也写有《木兰花慢寿陈公望》一词,为陈俨贺寿。

木兰花慢寿陈公望
王 旭
问东原豪杰,先屈指,到元龙。看潇洒风标,汪洋学海,磊落词锋。沂川岁回来往,把乾坤、歌入舞雩风。妙理鸢飞鱼跃,尘心雪化冰融。梅花香外岁寒松。高节谢春容。有千岁神膏,扶君寿质,阅世无穷。仍呼九天鸾鹤,与王乔、相约叩琼宫。但使飞霞佩在,宁愁白玉堂空。
通过王旭词中“潇洒风标,汪洋学海,磊落词锋”之句,能知陈俨之学识;而“妙理鸢飞鱼跃,尘心雪化冰融。梅花香外岁寒松”之句,能见陈俨之德行。陈俨真是文人俱佳,让人敬仰感动。
在纪念北宋梅尧臣的《宛陵先生文集》后《宛陵先生年谱附录》中,偶然看到元代陈俨《跋题干越亭送君石秘校诗后》一短文,文说:
宛陵公去世二百余年,今观遗墨二诗,犹旦幕遇之也。或以为平淡,或以为枯槁,惟具眼能识之。惟公生而卒以诗穷死,然世愈远而愈增重,虽与如月争光可也。视当时烜赫者溘然泯黙,不复知为何人,相去盖有间矣。亦可谓一世之屈,百世之信者欤!寥寥遗响,自其嗣之。
  在此短文中,陈俨自信好的诗文“与如月争光可也”,自己努力像梅尧臣学习,以求“寥寥遗响,自其嗣之”,欣赏着陈俨故事,小小的我也在心里想:不计得失,为大众而歌,先贤之志,我将承继,不悔,永远不悔。
  以前每到县城附近的白佛山游玩,很为唐窟之下巨壁刻石的《白佛山赞》不知作者遗憾,看陈俨史料,方觉陈俨是千百年来最爱白佛山者,此碑文或为陈俨所写,近日上山,再看刻石,真的在落款题名被人损坏处发现了一个还能辨认的陈字,为这块石刻找到了八百年前的题写之人。

白佛山赞
陈 俨
金螺为名,清汶为带。
山峙水流,占尽气概。
雄震一方,瞿坛所在。
发祥须国,人文累代。
巅壑飞云,弥漫世界。
祈祷虔诚,霖雨即届。
福我生民,亿兆永赖。
柏亭为赞,同垂千载。

  陈俨此诗,赞美了家乡景物,对“福我生民,亿兆永赖”真诚祝福祈祷,足见他由寒士而大儒,由东平而大都,身份有变,但做人为文初衷没改。而此石刻的字体,出自二洪顶和经石峪安道一隶书变体,紧邻的“云柏雨脉”四字在此格调上多了一些圆润的篆意,从这些石刻看出陈俨对泰山和东平一带书法的考察研习。陈俨对他不以白佛山小而攀他山,不以家乡偏僻而尽力遮掩,自己始终以“北山”“陈东平”为号,足见其平淡之心思乡之情,跨越八百年时空,让后人赞叹仰视。
  在庸常的时日,陈俨的旷达处世是后人净心的荷塘红莲、拂去尘埃的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东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