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谱牒资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1&rec=8&run=13

发掘谱牒资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刘玉朴
以血缘承传为核心,以辨昭穆、序长幼、敬宗聚族为宗旨而编修的中国谱牒,是中华传统文化很独特的现象。谱牒与地方志一样,都是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要研究、开发地方文献,就必须研究开发谱牒和地方志资源。谱牒保存着丰富翔实的历史文化资料,也是编修地方志的重要资料。谱牒有总谱、宗谱、族谱、房谱、家谱、家乘、家集等种类,记载着一姓一族的历史、世系、迁徙、舆地、人口、人物、婚嫁、墓葬、条规诫训、旧闻逸事、诗文著述、风尚习俗等。这些记载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内容的广泛性、记述的准确性、编纂的连续性等特点。要编修一部资料翔实、内容充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好志书,谱牒资料不可忽略。
  古人有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清代史志大师章学诚更是把谱牒与正史、方志并重,“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谱牒与方志、正史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2001年2月7日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和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国谱牒源远流长,始于西周,盛于宋朝,历代相沿,延续不断。古代曾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周朝设史官修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掌管宗族世系的官员,负责王族修谱。秦汉时期,帝王、诸侯、士大夫谱牒的问世,足见谱牒编修在世家大族中已相当普遍。唐朝设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录》等,私家族谱开始出现。宋代,随理学兴起,宗法倡立,作为宗族典籍的谱牒,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著名文人欧阳修、苏洵等都曾研究过谱牒,并形成各自独特的修谱体例。明、清两朝是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朝廷设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民间族谱也一修再修,基本形成30~50年续修的共识。解放以后,谱牒编修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旧存谱牒相当一部分遭到焚毁的厄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修谱再现高潮。谱牒文化又悄然兴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开始续修或新编家谱,在一些地方,修谱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20世纪90年代,民间流传“政府在修志,百姓忙修谱”之说,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谱牒文化。毛泽东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谱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内涵、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也为世人所认同。历史上,谱牒是编史修志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书中的《三代世表》,“盖取之谱牒旧闻”。宋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百家谱条”是不可忽略的资料来源。谱牒是以一个地区的一宗一族为单位纂修、供本宗族查阅的,编者、读者范围小,没有修国史、编地方志那样的忌讳和顾虑,也没有层层的审稿制度,能够保留编史修志从别的渠道难以搜集到的资料。所以,就其关系而言,谱牒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国史和地方志记其大事、全局,而谱牒则记其小事、局部;国史和地方志是主干,谱牒是枝叶。可以说,谱牒是国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有了谱牒,一个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就丰富多彩和极其充实了。
  谱牒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来源。谱牒的体例大致前有序、凡例(谱例),中有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祖茔、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等,后有跋、附。有的族谱还有大事记、谱引和其它一些专题记叙等等。谱牒作为一种资料来源,其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从中可以发现鲜为人知的地方史料和遗轶的历史人物。“谱以信传,犹史也。”古代修谱都十分重视理清宗族的源流关系,举凡子孙的繁盛,杰出人物的表彰,宗族成员的存亡,都无不进入这部史册。这些记载,对于广泛地发掘历史名人、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献,充实地方史料,丰富方志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周郢先生通过对大汶口颜谢《全德堂刘氏族谱》的考证,确定了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作者应是刘志学。而之前,地方志对《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作者未见记载。
  第二,从中可以弘扬谱牒的道德教化功能和提升志书的社会价值。谱牒中大多载有“族规”、“家训”之类的内容。勿庸置疑,这些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卫道士说教和“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但也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如敬长尊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崇尚俭朴、诚实守信、家庭和睦、团结近邻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不仅有益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也有益于鼓舞志气、成就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规模空前,传统习俗的复兴,文明新风的涌现,“以德治国”的提倡,都赋予了志书全新的记述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志书有必要从中汲取营养,并以几千年中华文明为依托,倡导向先人学习,继承和宣扬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传统伦理道德,真正发挥乡土教材的功用。
  此外,谱牒在寻根问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海外联谊工作,团结“三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确有其他文献资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谱牒与方志是同源异支、“血缘”相近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物。它所含载的资料对于方志编纂来说无异是一座品位高、多元素共生的“富矿”,方志工作者应予以重视,广为搜集,开采发掘,提炼精华,辨别真伪,扬弃糟粕,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