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繁兴古博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1&rec=18&run=13

几度繁兴古博城
◆ 马 辉
旧县村,泰安城的前身——古博县县城旧址,位于泰山区邱家店镇,据泰安城中心15公里左右。由于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具有神奇的地位,又独一无二地曾经两起两落,其神秘面纱至今犹存。近日,我们再次驱车前去考察。
最早建立在泰山附近的城镇
据清乾隆《泰安府志》《泰安县志》等历代志书、文献记载,旧县村址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博、博邑,秦代博阳、汉代博县、北魏博平县,隋代汶阳、博城县,唐代乾封县县城和秦代济北郡、汉代博阳郡、泰山郡,北齐东平郡等郡治所在地。博是历史上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镇。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此设博邑。《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该城曾先后为鲁、齐两国所统属。秦置博阳县,并设济北郡于此。汉代沿置,后建立泰山郡,郡治设此。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400年中,博城一直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封泰山后,下令割嬴、博两县土地,在泰山以东建立新县,取名“奉高”,以“奉祀高山”。第二年将泰山郡治移至奉高,博城因此而衰败。北魏时博城改名为博平;北齐复名博,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郡治设在博县城。
隋唐时期,由于泰山登山路线自东路向中路转移,泰山南麓的博城再次繁兴。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博县为汶阳县,但很快又改回博城县。唐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李治东封泰山后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乾封城从此更加繁荣,成为岱南第一重镇。
唐宋以来,随着泰山神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泰山进香活动愈加兴盛。宋开宝五年(972),宋太祖下诏将乾封县治由旧县址迁至岱岳镇,“以就岳庙”,今泰安城区开始成为县域行政中心,博城随之又一次衰败下来,后逐步成为一座废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一月党怀英撰《重修天封寺记碑》载:“泰安东南三十里,得故废县曰古博城。在唐为乾封,宋开宝间移治岳祠下,居民徙之而县废焉。”原乾封废城从此改称旧县,旧县之名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
古城遗迹 见证辉煌
旧县村现分四个行政村,即前、中、后旧县和东旧县村,四个村共8100多人。古博城遗址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存古城墙、天封寺遗址、石敢当庙等文化遗迹,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在后旧县村北,一条直直的大路由北而南穿村而过,进村的地方,就是古城墙的北门,村里的人叫“城头”。城门有多宽,古县志没有记载,现在不得而知。城门东、城门西是古城墙,城墙基础北段与西段尚存。现存古城墙东西段各1000米左右,也就是说城墙总宽度约2000米;南北长现存约1250米。城墙全是黄土夯起来的。其中西北部城墙高约10米,城墙宽夯土最宽处在20米以上。沿着北面、西面古城墙走去,仍不时看到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冲刷遗存下来的古墙痕迹。正在翻地的农民告诉我们,原来城墙很高、很宽,有三层,城墙最底层现在看也得宽120米左右。最上一层“文革”前全是蒺藜、圪针,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时清除,变成了宽约60至80米的良田。三中全会后城墙上的土地都承包给户家了,后来栽上了樱桃树,现在全是管理精细的樱桃树林,有的已栽20年。开始几年价格挺贵,最先种樱桃树的陈长柱等人可发了财了。在东城墙东头,我们看到,城墙上有两户村民圈地盖上房子,除看管樱桃树外,还在院子里养起了长毛兔、波尔山羊。两只波尔正在狠命抵角,一只羊的头顶都抵破了。东城墙东北部有一处面积挺大的高地,当地村民称为“皇上台”,据专家考证,此处应为古代宫殿建筑遗址,很可能是唐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封禅泰山时驻跸之所。根据仅存北、东、西三部分城墙看,该古城只有三面城墙,南面就是汶河渡口,当时水大湍急的汶河,应该就是旧县城南面的天然屏障。
  城墙周围是护城河,后来成了涝洼地。修大寨田时,曾挖古城墙上的土填沟造地。现城墙周边都是良田,北城墙北小麦黑油油,人们正在施化肥、浇返青水;西城墙外多是小弓棚,种着韭菜、菠菜等。看到我们在拍照,几位村民围拢过来,一位说:“再把泰安搬回来啊?泰安三搬(迁),一搬故县,二搬旧县,三搬泰安。搬到泰安,舍下我们就不管了!”另一位妇女接上说:“泰安要再搬回来,我们没承包地了,干么去啊!”顿时引来一片笑声。
古博城城址中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陶罐、盆、双兽纹瓦当,以及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还有隋唐时期的陶瓷片等器物。该村附近曾出土珍贵的汉画像石,较有名的有《君王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玄武图》《双鸟交颈图》《青龙擒鸟图》《宴乐图》等,今均存泰安市博物馆(岱庙)。
千年名剎 神奇犹存
  天封寺是千年名剎,其遗址在东旧县村东。
  据清乾隆《泰安县志》记载,此寺原位于古博城西南隅,寺名为郭头寺。因寺址低洼潮湿,宋代迁于靠近汶河处。宋大中祥符年间始以“天封”为名。金大定十七年(1177)夏,僧道先、发越对大殿进行重修,至十八年秋完成。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一月,住持发越委托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党怀英撰写碑记,即《重修天封寺记碑》(凡787字),记载了天封寺和博县城变迁情况。重修后的天封寺在当时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堪于灵岩寺齐名,民间古有“西有灵岩,东有天封,无论何事,一求便灵”的说法。该寺民国年间香火还非常兴盛,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古风犹存。据村里人讲,寺内千年银杏,果实累累;松柏密林,老鸹鸣叫;大殿森严,古碑屹立。尽管历经千年,古寺仍在展示着诱人的魅力。据说全国十几省的香客、僧人都不远千里慕名到寺里朝拜、祈福。“文化大革命”中,一夜之间大殿被拆除,塑像被砸;古碑被推倒,古树被砍伐殆尽,那颗千年银杏树也未能逃脱被砍伐的命运。元代党怀英书写的《重修天封寺记碑》,碑额6篆字被严重损毁,碑身铭文亦砸毁57字,不可认读者23字。可幸的是,1978年该碑被抢运到岱庙,现在岱庙碑廊,保护完好。
  附近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天封寺的神奇传说。天封寺远近闻名,几千里外的人都来烧香求签。有的外地人为求仙拜佛一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有的人为了给家人消灾,还用身子“量着来”(五体投地),很虔诚。寺里古树很多,老鸹铺天盖地,早晚天上黑压压一片,叫声不停,但它们从不损坏庄稼。千年银杏树已修炼成仙,谁家遇到事她都会悄悄去帮助,多少年来村里都是风调雨顺,虽然靠近汶河但从未遭大灾。古树上长着许多长虫,有一条长虫十几米长,晚上伸出身子到树下喝水。它也不怕人,看寺的每天要端盆水放到树下。寺里的师傅说,这条长虫500岁了,再修炼300年就成仙了。后来树杀了,长虫也不见了。寺门口两只石狮子,据说也快成精了。“文革”中寺拆了,一只石狮子被省庄人偷偷拉走了,另一只扔到湾里。湾里无论水多深,石狮子都露着头。一妇女早上摊煎饼,家里养的狗在跟前乱闻,对主人不恭,妇女顺手打狗一下,后来狗找不见了。第二天在石狮子身上看见有狗毛,原来这只不听话的狗叫石狮子吃了。
  走到天封寺遗址跟前,真使我们大跌眼镜!这里除留下一座长约11米、宽约6米的大殿遗址和一口民国23年(1934)古井外,早已变成一座现代院落。“文化大革命”中,村里在天封寺遗址盖起了教室,这里成了村小学,小学搬走后又成了村委会。再后来,村委会也搬走了,只留下空院子。现在,这处院落分为前后两院,分别由两户村民承包。前院大门铁门紧闭,院内除大殿遗址和一排破旧教室、西南角一座配电室外什么也没有。后院从东墙外一处豁口进去,北面是一排破旧教室,院内栽满白杨树,地下满是烂枝树叶,一片荒凉景象;西北角就是那口古井。令人惊奇的是,院内竟然还有两棵好像复生的古树名木!一颗笔直冲天,树身上的标牌写着“泰安市古树名木,中名:银杏;科别:银杏科;编号:01026。泰安市园林管理局”。另一颗弯向东南,标牌上写着“泰安市泰山区古树名木,T03”。这不仅令人感到些许欣慰。
  走出院外,步量一下整处院落,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100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可以肯定,天封寺兴盛时,占地面积要比现在院落大得多,如果再加上寺田,其寺产一定相当可观。
作为昔日的县城,旧县村还有观音堂、关帝庙、龙王庙等遗址。现有人在旧龙王庙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小龙王庙,不时有香客前去膜拜。
民俗独特 民风古朴
作为宋代以前泰山南麓长达数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古博城一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至今兴盛不衰。
传说阴历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而这期间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泰山老奶奶是徂徕山的“三姑娘”,当年从徂徕山老家去“坐泰山”是走的博县城,牟汶河两岸的人们便在这一天为老奶奶“换袍”。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前烧纸烧香、摆供品、放鞭炮,为老奶奶过生日,并祈祷老奶奶保佑全家平安,年年丰收。
在中旧县村南汶河岸边,立着一尊古代石将军造像,旧县村民称其为“石人老爷”。造像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2米,宽1.2米,厚20~30公分。造像属于浅浮雕,人物身材威武,手握弓箭,头戴铁盔,身披甲胄,足蹬战靴,一副凌然正气,是一尊高大的武士形象。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家考证,这方石人造像约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是泰山民间传说中的石敢当新的造像种类,也是泰山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古代石敢当造像。传说“石人老爷”医术高超,包治百病,还能防灾辟邪。每年正月十五或平时有事,村民便在像前焚香祈福。近年来,村民还集资建起了供奉小庙。
在牟汶河两岸、徂徕山西北部各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旧县汶河大桥爬桥节是沿袭数百年的民俗节日。爬桥节从清朝康熙年间形成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当地民谣“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过完年。十六桥头转一转,河神老爷保平安”。每年这一天,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旧县大桥走一走,祈求河神消病祛灾、风调雨顺。近年来,爬桥节还引来很多商贩,卖吃的、卖玩的、卖民俗用品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如同庙会一般,格外热闹。村民们兴致勃勃地在桥上祈福后,顺便购买些如意食品、百货带回家,别有一番情趣。
  考察归来,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感慨。世事沧桑,几度兴衰,古博城已经风光不再。但是,古博城留下的历史记录和悠久的文化遗迹、遗存,以及古朴的民俗民风,却是十分珍贵的,也是难以复制的。身在宝中要知宝,我们绝不能只陶醉在对历史的追思和叹息中,珍视、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服务,才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