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淳胸阔许东鲁 ——明天顺内阁首辅许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1&rec=14&run=13

学淳胸阔许东鲁
——明天顺内阁首辅许彬
许华北
宁阳地灵人杰,历来英才辈出,灿若星辰。曾任明朝内阁首辅的许彬就是其中之一。
  许彬(1392—1467)字道中,号养浩,又称东鲁先生。宁阳县城东杏岗村人。祖籍安徽砀山,其高祖许仙于元大德年间自砀山迁居江苏丰县西南邀帝城附近的钓台村,遂占籍,始为丰县人。祖父许成避元末战乱,又携家迁居宁阳东庄,后迁至宁阳城东杏岗村。五十九世衍圣公孔彦晋所撰的《忠直许君墓表》这样评价许成:“诗礼传家,世有隐德,弗显弗扬,不乐仕进,志行方鲠,乡里尊信,有司辟为忠直老人”。其有三个儿子分别为仲德、仲贤、仲良。仲德,即是许彬之父。
  许彬生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个时期的明王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慢慢从战乱中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教育得到重视,并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国家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在宁阳,科举入仕的传统理想开始恢复并逐渐深入人心,时刻感召着读书人好学求进,以求光耀门楣,忠君报国。
  在这浓厚的崇儒重教之风浸润中,少年许彬和同乡王贤等均为优异之士。史书记载:“彬生而颖异,及学,目十行下,时人皆称神童”。由于家风淳厚,加之许彬天资聪颖,勤学多思,于熟读《四书》之外,更精于策论,长于秉书,“以文学与王贤齐名”。
  许彬“年十七入庠”。永乐七年(1409)考中秀才,“永乐九年(1411)中举人”。随后以举人选入翰林译字。永乐十三年(1415),许彬中乙未科进士,位列三榜一百七十七位。这是宁阳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五位科举出身的进士。时年许彬二十三岁。

初入仕途

  进士及第的许彬,因其文章及书法出类拔萃,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425年,授检讨,属于翰林院编修的副职(从七品),掌文书会要之事。秩满,升编修(正七品),参与编修仁宗、宣宗二帝实录,后又升修撰,主笔国史。科举入仕的学子们能在翰林院任职是十分荣幸的,虽然品级不高但处于中央机构的核心,职位十分重要。许彬学养深厚,文笔华赡,在翰林院任职长达30余年,其间不仅起草了大量文诰,记录编修了大量史料,还撰写了许多文辞优美的诗文。在翰林院,许彬虽然在学问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可是品级一直不高。特别是到了正统年间,“三杨”势力衰退,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独揽政局,权倾朝野,官场风气极度恶劣,正直官员几乎难以立身。性格淳直、处事公允的许彬与屈节伺阉之风格格不入。而许彬不以品级高低为然,潜心学问,勤于政事,认真履职,默默于翰林院繁缛的文书诰封、典籍史册之中。一直到正统丁卯(1447),55岁的许彬才得以外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此次主考福建在《明实录》中被评价为:“号称得人”。
朝局巨震
  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许彬告假回乡办父丧事,本欲丁忧守庐三年,英宗不允,“夺情起复”。因当时贡市混乱,蒙古瓦剌部心怀不轨,蠢蠢欲动,边情恶化,翰林院编译人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朝野上下通晓外国语文者以彬为最”。经大学士曹鼐推荐由许彬提督四夷馆,特下诏命彬进京叙职,又遣使吊唁彬父并谕祭于宁阳县城东关杏岗许家林。
  这一年也正值朝廷的多事之秋。七月,因对贡使事件不满的“瓦剌”首领也先调动兵马入侵大同,势不可挡。明廷大同守军溃不成军,塞外一应要隘、城堡陷落,瓦剌军所向披靡。内衙总提督、宦官王振,这时已经成了朝廷政务的实际决策人,觉得这是一次大显自己威风的机会,于是鼓动皇帝亲征,顺道让皇帝光临自己的家乡,以光耀门庭。23岁的皇帝朱祁镇并不清楚边防局势严重性,对王振一贯是言听计从,统领数十万兵马亲临前线,这在皇帝看来是件十分豪迈而且风光的事,于是下令御驾亲征。亲征诏书发布后,举朝文武惊骇,谁也不敢相信皇帝真要亲征。然而,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七月十六日,兴奋不已的皇帝朱祁镇指令禁卫军护驾北征;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师、成国公朱勇统领大军相从;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学士曹鼐等扈征。但整个北征大军由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统领和指挥,浩浩荡荡出京北征。不久,疲弱之师行至大同,而前方败报接踵而至,英宗大军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八月初三日,在扈从大臣们的一再劝阻下,才准备还师。王振初议从紫荆关路过蔚州,邀英宗临幸其家。不久又恐大军踩踏其家乡庄稼,复折向东。荒唐而愚蠢的做法,最终延误撤退的绝佳时机。也先大军逼近明军。八月十四日,英宗亲征大军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虽然距离怀来县城仅仅二十里路,本应驻驾怀来,而王振因等待还未跟上的辎重车队而决定驻扎在无险可守的一个小山包——土木堡。次日被瓦剌军四面合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许彬启程赴京时已对边关战事深感忧虑,至八月进京复职后朝局已大变,边境兵凶战危,朝廷人心浮动,大明王朝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急关头。特别是土木堡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九月,许彬升任大理寺少卿。十月,瓦剌军挟持英宗继续进犯,直逼北京城下。兵部侍郎于谦等力主备战,许彬也坚定地站在了保卫北京的行列里,积极备战、惩治罪臣、集聚国力、凝聚人心等等,一系列的大事把许彬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列。北京保卫战后许彬转任太常寺少卿兼翰林待诏,并提督四夷馆。此时的四夷馆由于“土木事件”而更加忙碌,许彬精于外夷文字,长于书写功力,为退兵后的瓦剌和朝廷处理往来文书。
  不久,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秋七月,在于谦等主战派的奋力抗击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蒙古瓦剌因战场受挫北撤,也先遣其知枢密院阿剌作书,派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至北京请和。由于此时的英宗已被奉为太上皇,并远离了明朝权力的中心,在瓦剌也先看来已失去了利用价值。为了缓和与明朝的关系,决定让明廷派员接回英宗。得到这一消息,尚书胡濙等奏奉迎英宗,景帝不允。兵部尚书于谦等人从国家大局出发,力主迎还英宗,代宗只好同意,朝议派遣大臣前往,百官面面相觑,顾虑重重,无人敢于应命。他们有的怀疑也先有诈,有去无回;有的害怕此去路远险多,吉凶难料;有的则担心代宗下诏非其所愿,即便迎回英宗,也恐后果难测。见此局面,时任太常寺少卿的许彬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主辱臣死,分也!”请命前往。太常寺少卿仅为四品,本来不够迎驾大臣资格,但因朝中大臣无人应命,许彬通晓蒙语。于是景帝遣遣太常寺少卿许彬、中书舍人赵荣、指挥王息与杨善等往宣府奉迎太上皇帝。二十九日,杨善一行至也先大营。八月初七日,伯颜帖木儿等瓦剌诸将送英宗车驾出野狐岭口,许彬等大臣接到,君臣相见,不胜唏嘘。英宗命许彬代其起草《罪己诏》告谕群臣,又代表英宗去土木堡祭吊阵亡将士,以获取朝野谅解。“彬俱所做得体”,深得英宗赏识。十五日,英宗还京,百官于安定门迎接。景帝迎拜英宗于东安门,随后送英宗至南宫,大赦天下,不久,许彬因迎驾之功晋升太常寺卿,官秩二品,掌礼乐祭祀。

政局动荡
  时光飞逝,一晃就是七个年头。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而储位未定,内外忧惧。武清侯石亨知景帝“疾必不起”,盘算着请复立东宫,不如请英宗复位,可得功赏。便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阴谋迎立英宗复辟。十四日,石亨、张軏以副都御使徐有贞善谋画,夜至徐有贞家,制定了具体而详尽的计划。十六日夜,石亨、张軏与曹吉祥、徐有贞又一次集会密议,开始实施迎立英宗的计划。当时正有边报警情,徐有贞令张軏诡言备变,勒兵入大内。二十一日,英宗告即位于宇庙陵寝,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史称“夺门之变”。当日即命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次日,加兵部尚书衔;封石亨为忠国公,张軏为太平侯,张輗为文安伯,杨善为兴济伯,曹吉祥之嗣子曹钦为都督同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一年,64岁的许彬又一次站在了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太常寺卿许彬也被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又升许彬、薛瑄为本部左侍郎仍兼学士。六月,入直文渊阁为首辅,职高权重,位及人臣。此时的许阁老深感重担在肩,与学士李贤、薛瑄等上奏:“紫荆倒马及龙泉谷关,往时俱添设官军守备,近因石亨奏请释放,以致各关空虚,仓粮缺军防护,即今边报日急,各关内外之民抛弃农业,奔兢不已,乞敕兵部计议,量增官军,慎固边圉,拱卫京畿,护粮储以资国计,消寇变以安民心”。许彬把精力倾注于安边境、固国本、稳人心等方面。而石亨、徐有贞等恃功自傲,乱杀朝臣,且又相互倾轧,搅得朝野混乱,边关不安。曹吉祥等争权夺利。后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交恶,被贬去职。
  许彬洞悉机宜,谏英宗说:“昔唐太宗不治谏臣王珪、魏征之罪,反重用之,终有‘贞观之治’。今王竑、宋杰、陈泰、商辂、王伟等皆有大才,可委以重任。石亨等辈恃功骄恣,权倾内外,陛下又溺宠过多,恐非安全之策。愿陛下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举,使其老死家中”。帝称谏善,但态度暧昧,终未行施。许彬以此得罪石亨等。薛宣见英宗如此,遂告老归去。身处如此乱局之中的许彬极力匡正避邪,但独木难支,面对朝廷发生的这么多事情,他变得无可奈何,亦在石亨、曹吉祥等人的不断诽谤和排挤下,心灰意冷。七月,由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被调为南京礼部左侍郎,赴任途中,又下诏贬为陕西参政。到陕西任后即上书辞官。不久,徐有贞被石、曹二人排挤,谪戍到云南,石、曹从此大权独揽,飞扬跋扈,权倾朝野。天顺三年(1459)七月,英宗对石亨等手握重兵深感不安,不久石亨被下狱。兔死狐悲,曹吉祥等人惊恐万分,加紧篡夺政权的阴谋。天顺五年(1461)七月图谋叛乱而平息。事后,英宗才感到许彬的忠诚和苦心,但年届七十的许彬虽诏令官复原职而坚辞不就。
致仕回乡
  成化元年(1465),宪宗即位,允彬以侍郎致仕。是年许彬73岁。“无官一身轻”的许彬终于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远离了官场的诬陷和尔虞我诈,远离了屈节钻营和互相倾轧攻讦他佞臣。此时许阁老和致仕在乡的顺天府尹王贤诗酒唱和优游于徐兖山水之间。同时,还共同倡议征集、整理历代歌颂鲁义姑的诗歌,结集为《鲁义姑姊诗》付梓刊印。同年,宁阳县知县翟文冕在县衙南偏西为王贤和许彬修造生祠,取名为“二老归荣堂”。
  许彬学问醇正,学养深厚,文笔华赡,为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负诗之重名于当时,搢绅、士大夫求之者日众,虽武臣贵家,亦皆慕先生之名,求其篇什而讽咏之”。其诗文在台阁体创作中别具一格。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务求中正平和不同,许彬诗文以气势擅胜,颇多名言佳句。
  致仕在家的许阁老著有《东鲁先生文集》10卷、《诗集》4卷。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薛瑄为许彬的《文集》和《诗集》分别作序,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壶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见端倪,若烟云出没万状莫测机缄……”又赞其诗“和粹春容,冲淡高古,一时为诗者罕与俪焉”。时任翰林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刘珝也为其文集作序,他描述自己初选翰林时许彬诗文在当时的影响时说:“闻京师之人,无不仰高于先生者。凡宫观府署、达官巨族之家,屏障之间,揭先生之言殆遍焉。一时名能文者,缌缌焉自伏所有,以避其锋。而人之求之者,函金束帛,路谒门趋,得其言者,不啻南金赵璧。”还指出其文章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如水之行地,汇而为湖海,流而为江河、涧溪,渚而为池沼。随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穷”。
  成化三年(1467)十二月,文渊阁学士兼翰林院学士许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诰赠礼部尚书,谥襄敏,入祀宁阳乡贤祠。
  许阁老葬于宁阳县城东里许杏岗。时送葬者,朝臣十有八九,百姓数万。许彬之为人为政可见一斑。宪宗皇帝亦遣山东左参政董昱谕祭于墓前,谕赞其:“卿以贤科,历官翰苑,升棘寺而平恕见称,迁奉常而勤劳愈著,殆入内阁,赞典丝纶,复转南都,亚于宗伯,辞荣归老,遽尔云亡。追念往劳,特兹遣祭,尔灵有知,尚其歆服。”并御制许彬墓碑,墓碑由国子监祭酒陈鑑撰文,礼部尚书李秉书丹。太常卿刘羽(明成化中宰相)亦为之铭曰:“许出南徐,再迁于丰,前作后绍,庆源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