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图画家宋宝绪先生专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0&rec=23&run=13

古图画家宋宝绪先生专访
市史志办整理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泰安的古庙、展厅、博物馆、方志馆、图书、报刊、家谱,甚至有些家庭的客厅、广告页上,常常见到清新别致的古画图,这种不同于传统泼墨山水画或工笔风景画,而是按照一定比例画出山水风物,不是地图而起地图作用又可以观赏的一种画图。这种被专家学者称赞为“颇有清明上河图》意韵”的画图作者,就是现年83岁的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退休干部宋宝绪。宋宝绪先生的古图,先后被《泰安年鉴》和《徂徕山志》录用,并有多幅作品被市方志馆收藏。近期,市史志办《泰安市情》杂志编辑部采编人员采访了古图画家宋宝绪先生,了解到了古画图背后的故事。
  市史志办:您从事绘图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是如何喜欢上这项工作的?
  宋宝绪:我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初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任过学员、参谋、科长等职。1980年转业到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任处长,1993年退休。我从1969年到泰安工作就研究泰山、泰安。发现许多有关泰山、泰安的资料文字记载较多,而图示很少,少有的几幅画也绘制的不够准确。我在部队时曾绘制过军用地图,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于是萌生了用画图的形式再现泰山、古泰城的想法。我认为这对于展示泰山、泰安和旅游开发会有很大影响。也为传承泰山、泰安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市史志办:这么枯燥的工作,您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宋宝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书上记载着明清时代泰安古城有名胜古迹三百多处,可现在只剩下岱庙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庙宇;古时泰山上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因历经沧桑,有的已遭破坏,有的已倾圯消失,有的尚存遗迹,有的连遗址也难以找到了,我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抢救,挖掘出这些先人创造的历史文明,使之在纸上重建天日。我开始全面收集有关泰山、泰安的书籍资料。不停地跑书店、图书馆、逛地摊,赶文化古董大集;买书、借书,广泛收集有关书籍和报刊,凡是有用的不问价格高低一律买下,几年来光买书就花了四五万。而像《岱史》、古《泰山志》等大型古籍看不到,便会去博物馆、档案馆、方志馆借阅。然而书上的资料并不全,我又开始寻访调查,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泰城的深巷,专门找休闲拉呱的老人询问过去泰城有哪些名胜古迹,具体地点在哪里?有什么建筑,规模多大,结构如何,每一座殿堂的长宽高度及层数面积都要问清。刚开始他们不太热心,我就讲明理由,慢慢的他们被我的耐心、诚恳打动,帮我回忆、给我讲述,还带我到现场去勘察,有的还把家里珍藏多年的古书给我做参考。二十年下来,我跑遍了泰城的大街小巷,访问了200多位老人,获得了大量有用的资料,为绘制泰安古城图打下了基础。
  市史志办:您绘制的图,为哪些单位、部门所采用、收藏?产生了哪些社会价值?
  宋宝绪:退休20多年来,我已完成了130多幅古画卷,代表作有《泰安古城胜迹图》《古齐长城图》《岱顶全景图》《岱顶图》《凌汉峰胜迹图》《红门全景图》《竹林寺图》《傲徕峰寻古图》《灵岩胜景图》《山东明清时期海防军事工程图》等等,约有300多平方米,全长900多米。这些图基本上和实景一样,每处名胜古迹的位置相当准确。
  我的作品收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好评,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老泰安人的喜爱,有几十幅在各种报刊、杂志、图书上登载,仅《泰山大典》一书就选用了22幅,省图书馆、泰安市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泰安古城胜迹图》《岱顶全景图》分别被泰安市博物馆和泰安市规划展览馆制成大型展板,悬挂在很醒目的位置长期对外展出。2005年泰安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时,《泰安古城胜迹图》作为重要资料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中央、省、市电视台和一些报纸的记者先后采访过我,做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