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宁阳故城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0&rec=18&run=13

漫谈宁阳故城建筑
纪兴本 郭廷玺 于 勇
宁阳故城在解放前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历史遗迹和传说,这是人们所关心的。为留住这些历史的记忆,笔者回忆也查阅有关资料,走访有关知情人士,并进行调查研究。兹整理汇集成文。
城垣即城墙。宁阳故城垣北起今林业局附近的农业银行,沿欣街路往西到百货大楼西首,再曲折往南至世纪城南门,再往东至秀水家苑,再曲折往北与起点相衔接,计2083米多。其城垣建筑据《宁阳县志》记载:“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于汉宁阳城北十七里,即今理。”“宋,始筑土城。”金大定二年,明成化十八年曾先后增修。正德六年毁於寇。嘉靖九年改为砖筑。城墙外砖内土,周四里五十步①,高二丈四尺三寸,顶阔一丈,趾厚二丈。其城垣上筑有城墙垛口。门楼四,城门发圈建筑,置木门两扇,外裹铁皮,门内侧设两个锁眼,以粗木为栓。安排人守四门,昼夜啟闭。门楼建于上,呈斗拱式阁楼建筑,楼高一丈三尺五寸。角楼四,高五尺九寸。四门登城路各一,门眉书“甯阳县城”四个大字,东门曰寅宾,旧名望泗。西门曰宝成,旧名临洸。南门曰迎薰,旧名迎恩。北门曰拱极,旧名瞻岳。城外有河,深八尺,阔一丈二尺,蛇眼诸泉,与城河连通,四面环绕。旧设板桥。清康熙三十七年,城门四桥,均以石修筑。解放后,城垣陆续拆除。县城建部门曾辟为环城路。其北面护城河最早建成欣街路。几经变迁,西面地下建成排水管道,上部建成富源巷、世纪城。众多商铺林立,比比皆是,人流熙熙攘攘,成为闹市。南面西段俱为商店酒楼,东段建为秀水家苑的宿舍楼区,其东面临人工湖、交通道路。南门外新开辟金阳大道,贯通东西。
阁 门
阁门建筑分别建设南关村、北关村,位置距城南北门二百余米处。阁门底部发圈建筑,下可通行车辆。上为斗拱式建筑,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也是对整个宁阳县城的点缀,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其南阁上供奉菩萨,慈眉善眼,双手合十,端坐于莲花之上,为民间百姓祈福之状。其北阁上供奉华佗塑像,逢到春节过后,百姓於阴历正月十六日,前往华佗像前进香,祈求健康长寿免灾。也有只“走”而不进香的。这种活动称为“走百病”。已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民俗。解放后,阁门拆除,但“走百病”的民俗依然延续。
县 署
县署居城内中心。据《宁阳县志》载:“旧署故址即今学宫。(文庙)元大德元年置今署,至正四年毁於寇。”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年间几经增修,至光绪八年,堂、庙、部、院、衙署俱备。建有障壁、大门、仪门、大堂,二至五堂,厅事六房及花厅等。解放前大部已毁。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所在地。一九八一年迁到新址。政府旧址改建为职工宿舍。旧大堂也于此间拆毁。
文 庙
城内分置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数个小巷。文庙居东街路北,县署东侧。旧志载:“元大德初年,县署西迁,乃建庙於此。初建大成殿五楹,两庑各七楹。前为大成门。内还建有明倫堂、敬一亭。东曾建名宦祠,西建乡贤祠。前中为泮池石桥。开神路南抵徐家巷。万历十六年建金声玉振坊。明隆庆元年建高一丈五尺,宽二丈一尺的琉璃障壁。万历二十三年建棂星门。为保护古建筑,几经维修。“文革”期间拆掉的文庙之两庑,於一九八五年县拨专款修复。大成殿几经修复,内塑孔子、四配十二哲坐像,重修泮池。为倡导尊师重教,置宁阳县历朝进士题名碑,於泮池后之左侧,供游人观光。
宝相寺
宝相寺,座落于县城东街路北,靠东门里,俗称大寺。大殿系宋代建筑,明嘉靖十八年增禅室十八间,有十八罗汉塑像。殿前有钟鼓楼,殿后是伞形砖塔数层,高十多米,其方位在今东广场台西南七、八米处,由于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日本进关时,还见有残破塑像,露出塑像时所用谷草,日伪时将建筑等一并拆除。止存伞形塔。解放后塔已岌岌可危,为安全起见,於一九五六年左右拆除,辟为东广场至今。东街路南还有天主教堂,为德国人所建。住有司铎(即神甫)修女若干。西街路北还有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系光绪年间所建,建有谈道所、学道房,这些建筑也於解放后陆续拆除。
城隍庙
城隍庙座落于县城东北隅。其后大殿有城隍塑像。东西廊房有十帝闫君塑像。庙前有广场,南建有永久性戏楼。庙门前东侧建有鲁班祠。据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得帝之前,曾讨饭到宁阳。时年隆冬天气,忽然天降大雪,为避寒跑到城隍庙马棚里。待稳定下来,遂赋诗一首,说:“老天无情下鹅毛,身卧马粪头枕瓢。我花子得了安身处,那些穷人怎么着?”说明他在当时还是同情老百姓的。还传说到了夏天,有一天忽然天降大雨,城隍庙东池塘里注满了水,蛙声阵阵,朱元璋晚上栖息于城隍庙,被蛤蟆叫声吵得睡不着觉,非常心烦,遂大声呵斥说:“都到东涯叫去!”果然西涯的蛤蟆不叫,干鼓肚,东涯的蛤蟆叫连天,至今成为宁阳的一景。说起庙前广场,我上小学时参加过一次大会,是一九四五年宁阳第一次解放后的第二年春天。由老师带领我们学生去开会,是纪念叶挺等烈士殉难所召开的追悼会,戏楼台上坐着八路军的负责人,两边贴有对联,说:“英雄殉难黑茶山”等等,台上放很多花圈,台下坐满了八路军战士。开会前由八路军化装踩高跷,表演各种动作,东关村的百姓儿童也以跑竹马表演,军民罗鼓喧天,非常热闹。所有这一些是我第一次见到。追悼会开始,全体到会人员肃立,并脱帽致哀。八路军的负责人致悼词,发表讲话,时间不长,会议结束。
城隍庙建筑及其塑像日伪时予以拆除,改建为伪警察所,西为文化街小学,学校门面东今为宁阳第二小学和居民楼。南街路西为书院,为光绪八年所建。“七七”事变前为高等学堂。其西侧为“三义庙”。西街用石板铺路,有明南京刑部尚书吴崇礼过街石坊。路北为吴氏祠堂,内曾有吴崇礼彩色塑像。西北隅有白衣堂、关聖庙,解放后拆除改建。东关曾有东岳庙,杏岗葬有明翰林学士许彬墓、碑。连桥村东有南宋太子中舍韩铎及子纯墓、碑、翁仲等石雕。西关有火神庙、关帝庙。南关有孝子张愚过街石坊。南关路西有吕袓祠,路东有义姑庙,系明嘉靖十八年创建。内塑义姑于战乱年代,抱侄弃子像,供百姓祭祀。南关村西南方建有八蜡庙②三间,呈古庙式建筑。系清代所建,百姓称为“蚂蚱庙”。宁阳当地每逢夏秋季节,常有蝗虫为害庄稼,群众无能为力,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敬奉八蜡神便可免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醒悟,敬神渐衰,庙也残破,后拆除。另外,在东南城角城上,曾建有奎星楼,高十余米,系康熙三十四年创建。内塑奎星翘起一只脚,左手拿书本,右手拿毛笔,于科举考试后,作点状元状。民国初年曾重修,后随同城垣拆除。
春会与戏台
四关集以前是轮流进行。春会也是如此。戏台四关因筹措资金不同也不同。有人说:“南关的戏台两孔,西关的戏台两凑,北关的戏台现搭,东关的戏台土台子。”所谓两孔,系砖木结构,底层由砖发圈两孔,然后再建戏楼于上,底部又可流水,是永久性的戏台。所谓两凑,是建土台一米左右,再于上面构建。戏台中间建一道横墙,为东西走向。如果戏台面北,与火神庙相对,墙南为后台;如果戏台面南,与关帝庙相对,则墙北为后台,称为两凑合。北关、东关、都是现搭现用,用完就拆掉。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四关集和会已由物资交流大会所取代,戏台也拆掉。
闹市和传说
县故城以县衙为中心,居闹市中心,杂货店有惠兰斋、振兴昌、恒信昌商店;调料有玉顺、玉芳商店,石印局。西街有恒春堂中药店,北街有邮政所、盐店,孔张姓开办的馍馍坊。数十家茶馆散布於县城及四关,为过往行人等服务。有几处虽不具备景观资格,倒也值得说道一番。什么“十二连桥罗家楼,大寺门前九道沟,三山加一井,一百(碑)单一孔(桥),站在透棂山,望见汶上地。”
毗邻县城东的连桥村内有贯通东西的一条河沟和道路,不甚宽阔,村民在河沟两侧栽植很多刺玫花。逢到春夏季节,微风荡漾,刺玫花开放倒也赏心悦目,花香四溢,引来蜜蜂嗡嗡采花忙,蝴蝶蹁蹁起舞,历时多日。河中的流水潺潺。为方便过往行人,百姓在河道上架起一座座桥梁,有石桥、木桥,也有将数根树木横在上面当桥的,各种桥计有十二座,村西头紧挨罗家楼村,这便是十二连桥罗家楼的来历。
东门里宝相寺,其大门西首有水井一口,井台用石板累砌而成。居民汲水,拉磨石板,日久天长成沟,计有九道沟。此井年代久远,说法不一,有说是宋代的,也有说是唐代的。
北关路西王家店附近有三个屋山,加一口水井。便是三山加一井之说。据说本县伏山镇白马庙村,葛石镇石碣集村,也有三山加一井说。
南关戏楼附近(也有说在城内白衣堂庙前的)有石碑一通,石桥一孔,这便是一百(碑)单一孔(桥)之说。
县城西北城墙角百米处,东侧有三官庙,西侧有一墓地,立一太湖石,人们称其为透棂山。它高出地面五米左右,是方圆三十余平方米一土丘。倒像高大山峰之缩影,透棂山因形像山,石顶又有一棂洞相通故名。相传始于宋代。人们称这块地为“飞”地。它虽在宁阳,但确隶属于汶上县。旧时,宁阳县令,要派人到汶上县缴纳银粮。到民国时期已不再缴纳。这便是“站在透棂山,望见汶上地”的传说。其另外三块太湖石分别立于蛇眼泉附近;南大院内一块,传说,有王姓所建四合院一处,建有四大厅及花厅。花厅建筑也很讲究,雕梁画栋,并建有花园,其太湖石立于花园之内;最后一块太湖石立于八仙桥村附近,今已不见踪影。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高大的城垣,南北阁门等建筑均已荡然无存,代之以通畅的大道,繁华的商店,座座民居楼,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后,加快了城镇建设,县城扩大数十倍,保留了古建筑文庙,其周围不准建高层建筑。东关大桥、金阳大道雄峙南北,拦河成湖,碧波荡漾,金阳广场和公园令居民休闲健体,临水池,建亭榭,修长廊,古朴典雅;设景点,铺草坪,丹凤朝阳。真格是“澄湖彩榭云影天光,胜景永留霄壤里,曲径雕栏,名葩芳草,游人宛在画图中”。
注:①步:旧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②八蜡(-zhà):古贵族腊月祭神的名称。《礼记·郊特性》“八蜡以祀四方。”郑玄注:“四方,方有祭也。”虫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作者单位:宁阳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