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质朴的岱庙铁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0&rec=11&run=13

造型质朴的岱庙铁塔
赵祥明
塔是中华悠久文明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璀璨明珠,凝结着古人的杰出智慧,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铸造铁塔的习俗,岱庙铁塔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物。
  岱庙铁塔位于岱庙后花园西南,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铸造,原置泰安天书观内,有十三级,全高约11米~12米左右。抗日战争中为日军飞机所炸毁,仅剩三级。1973年移入岱庙保护至今,它是研究明代铸造工艺的较为珍贵的实物。
  现铁塔位于八边形台基上,坐于莲花须弥石座上,仅存三层塔身和一层铁须弥座。石须弥座上为铁塔铁制基座,也做成须弥座形式,高度较矮,仅高51.5厘米,八面各角均做圭角。铁制须弥座上还有三层塔身,其中第1层最矮,高53.5厘米;第2层最高,高90厘米;第3层高85厘米。铁塔现存高度2.8米,含石须弥座的总高为3.83米。每层塔身边长80厘米~95厘米,转角处铸出倚柱的形式。第三层塔体四面各开一个高50厘米,宽30厘米的拱形门,铸饰以花草图案,纹络明晰,内部空间可供放置神像或香烛等。
  该铁塔的形象塑造非常简洁,将仿木构的造型全部简化省略,不仅没有梁枋的形象,连柱础也不刻画。每层檐部既不做斗拱也不做具象的仿木构出檐,仅用稍微伸出的两三层混枭象征出檐。
  岱庙铁塔结构采用内部为承重砖芯,外包铁壳的形式,是目前所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砖芯铁壳塔。塔体外部是一层铁壳,厚1厘米~2厘米,中心用砖块垒成。铁塔做工并不细致,塔身的范缝也较不整齐,但它采用的结构却更加简洁、可靠,既能保证铁塔的高度和稳定,又有一定的内部使用空间。
  此塔的较为独特的特点是从第一层开始通体铸上了全部捐款者的姓名和籍贯,均为阳文,而且字迹字迹清晰,分析显示捐资者最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在现残存的三层塔体上,就有香客题名上万人,这是各地遗留古铁塔中所少见的,也说明工程的募捐、运作是以香会为组织进行的。从铸文内容看,该塔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清上乡张庆等6位“金火匠”铸造的,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铁塔铸成后向东运至泰安。
  该铁塔原在泰安城上河桥北首的天书观大门外,天书观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为供奉“天书”而建的,这是宋真宗为封禅泰山而处心积虑的“杰作”。明代将天书观更名为碧霞元君宫,碧霞元君为泰山女神,世间俗称“泰山奶奶”,深为历代民间群众信仰和崇拜,皇帝及皇室宗亲之外,普通百姓也频频到天书观致祭,香火十分旺盛。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河南怀庆府、开封府、江西等地信众募铸铁塔,献于天书观,作为祈福之用,铁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民间崇祀碧霞元君的历史现象,可见当时香火旺盛的景况。在明代,劳动人民能铸造这样巨大的建筑物,十分难能可贵,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些善男信女的无比虔诚。铁塔见证了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明嘉靖年间的流行程度,也是碧霞元君信仰传播至中原腹地的重要依据。遗憾的是它在七十多年前竟成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牺牲品。现虽仅存三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

(作者单位:泰安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