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9&rec=65&run=13

政协第十一届济宁市委员会委员规模为520名,设置24个界别。2011年1月10日,市政
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增补委员4名,接受3名委员辞去职务、6名常委辞去职务、1
名副主席辞去职务,撤销1名委员职务。2011年1月20日,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补选
副主席2名、常委4名。2011年底,实有委员529名,常务委员94名。
内设7委10室,7委即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科文卫
体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0
室即办公室、研究室、委员工作室、提案工作室、经济工作室、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室、
教科文卫体工作室、社会法制工作室、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室、文史资料工
作室。办公室设秘书科、人事科、行政科3个科级机构,领导管理老干部处(副县级)、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科级) 2个事业机构。研究室、委员工作室、提案工作室、经济
工作室、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室、教科文卫体工作室、社会法制工作室、港澳台侨外事
和民族宗教工作室、文史资料工作室分别下设秘书科(科级)。市政协主席、副主席
编制单列。市政协机关人员编制总额50名,其中行政编制40名,工勤人员编制10名。
2011年,市政协在中共济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务
实创新、积极作为”的总体思路和“3581”年度重点工作布局,扎实有效地履行各项
职能,为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协” 建设,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 把建设“学习型政协”
作为提升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的关键举措,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改进学习方式,增强
学习实效。坚持完善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学习制度,定期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
深化对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和理解。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历
次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牢牢把握
政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机制,紧扣政协履职重
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辅导授课,组织深度会谈、互动研讨、实践考察等活动,有针
对性地学习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政协整体履职能力不断增强。
着力提升协商建言质量, 推动科学发展成效显著 牢牢把握服务科学发展第一要
务,充分运用调研、视察、提案等方式,倾心建言,助力发展。围绕如何搞好新型农
村社区管理与服务,组织部分常委、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了解、
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基本摸清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及存在
的主要问题,在深入研讨和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做活土地文
章为抓手破解诸多棘手难题”、“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惠民举措落实到位”、“强化管
理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完善居民自治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4条建议。
围绕“抓住京沪高铁新机遇,促进我市更好更快发展”,会同市民盟和政府有关部门
组成调研组,经过市内调研、外地考察、充分讨论、深入研究,形成了《关于抓住高
铁机遇,推进我市转型跨越的建议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握高铁机遇实质
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发挥我市独特优势加速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高品位规划设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瞄准京沪两大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营造良好环境增强济宁吸引力和竞争力”
等6大建议。 另外,还围绕加快济兖邹曲嘉城市组群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和城区商贸布局调整等重大课题实施调研,对医疗体制改革、城区教育发展、城市
交通拥堵、科技金融创新、农村环境治理、园林城市创建、招商工作的加强与创新、
省运会筹办等开展专项重点视察,推出了一批精品调研成果,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
导批示进入决策程序。广大委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提案393件、社情民意230
条,为科学决策、推动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倾力建设“一线政协”,助推基层发展与民生改善扎实有效 主动投身发展前沿。
主席会议成员带头深入企业经营、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基层发展中
的困难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任务。根据委员专业
特长, 建立了由380名委员组成的专家人才库,组建了专家委员企业顾问团、重点工
程项目服务组、农村发展帮扶队,深入中小企业、贫困乡村和重点工程现场,开展经
营管理咨询、技术改造指导、项目环境优化、种养难题破解等方面服务,为基层解决
难题120多个。
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把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设立企业、
农村和社区社情民意联系点,组织委员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与广大群众“零距离”
接触、“面对面”交流,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与愿望。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网
络,完善社情民意编审报送和跟踪问效机制,通过编发《社情民意摘编》、《委员建
言专报》,为党委政府提供了大量翔实情况和民意信息。
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和社区,向农户赠送科技图
书、果树种苗、畜牧养殖药品,为群众提供农技指导、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等服务。
引导企业界委员捐资设立“送医送药下乡”专项基金,组织医疗界专家委员奔赴偏远
山区和贫困乡村义诊1200余人次,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致力构建大团结大联合格局,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凸显 促进党派团结合作。支持
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参与全市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鼓
励支持民主党派发挥优势参与经济建设,围绕济宁化工园区规划建设和一批重大项目
招商引资,开展了大量联络、协调和推进工作,形成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广泛团结
社会各界。加强与港澳台、海外人士的联系,关注和维护民族、宗教界人士合法权益。
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探索开
放式协商议政格局,吸纳群众代表参与协商议政和调研视察等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
集提案线索,最大限度地汇聚民智、形成共识。加强各级政协交流协作。积极联系各
级政协,接待兄弟省市政协到济调研、考察,扩大了济宁对外影响力。加强对县市区
政协的联系和指导,推动了全市政协工作的创新发展。
强力推进机制创新, 经常性工作亮点纷呈 加强特别视察监督。先后对重点湿地
工程建设、全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等进行了“特别视察”,帮助12个重点工
程协调优化了外部环境,促进了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完善提案工作机制。
开展“提案质量年”活动,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帮助委员提高提案的针对性和撰写质
量,80余件重点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实行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重点
提案制度。通过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联合督办、提案办理“回头看”等措施,创新
开展民主评议提案承办单位活动,促进提案的办理落实。强化文史宣传工作。组建高
层次特约文史研究员队伍,系统整理发掘济宁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实施《济宁历史文
化丛书》 编纂工程,现已出版30卷、750万字。广泛征集各类文史资料,高质量完成
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济宁卷》编纂任务。完善市政协网站建设,构建网络宣传与互
动议政平台,推动了“网上政协”建设。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履职能力日益提升 持续深化委员主体作用发挥。定期邀请
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情况,帮助委员知情明政,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履
职水平。每季度举办一次委员活动日,组织推荐委员参与各类评议监督活动,为委员
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健全委员管理考评激励机制,从委员履职、本职工作、服务社
会三个方面严格考评,作为委员评优与连任的重要依据,调动了委员履职积极性。扎
实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着眼提高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
完善了调研视察、提案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2011年,协助市委筹备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市委下发文件对政治协商的内容、形
式和程序作出进一步规范,为政协履职尽责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不断强化政
协机关建设。坚持严细抓作风、勤学提素质、服务创品牌,改进政协机关工作流程,
健全专委会工作机制,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加
强后勤保障,做好老干部工作,促进了机关和谐,保持了省级文明机关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