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7&rec=57&run=13

【综述】 政协第十一届济宁市委员会市政协委员规模为520名,设置24个界
别。2009年1月16日,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增补常委3名。截至2009年底,
实有委员525名,常务委员94名。内设7委10室,7委即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
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港澳台侨
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分别下设工作室,
均为处级建制。工作室为市政协的专门办事机构,同时为专门委员会履行职
责提供服务。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室分别下设秘书科(科级),其职能是为本
专门委员会工作室服务,同时完成市政协机关安排的其他任务。10室即办公
室、研究室、委员活动工作室和提案委员会工作室、经济委员会工作室、人
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工作室、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工作室、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
室、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工作室、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室。2009
年8月5日,济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委员活动工作室更名为委员工作室,
提案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提案工作室,经济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经济工作室,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室,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工作室更名为教科文卫体工作室,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社会法制工
作室,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
教工作室,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室更名为文史资料工作室。原各专门委员会
工作室下设的秘书科,其名称相应变更,其他均不变。办公室设秘书科、人
事科、行政科三个科级机构,领导管理老干部处(副县级)、机关后勤服务
中心(科级)两个事业机构。研究室、委员工作室分别下设秘书科(科级)。
市政协机关人员编制总额为50名,其中行政编制40名,工勤人员编制10名。
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编制单列。
2009年,市政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
市委确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和“三保三促、一个高于”的目标任
务,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按照“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务实创新、
积极作为”的总要求和“4461”的年度重点工作布局(即四项创新举措、四
项重点调研、六项重点视察、一项文化工程),精心履行各项职能,为推进
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不断巩固团结合作的共同基础 把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先后举办专题报告会、研讨会
5次,设计实施了十大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创新履职
方式大调研,形成了“三建设一深化”的创新方案和“4461”的年度重点工
作布局。修订完善规章制度32项,新出台制度规范11项。把握上特别重视了
“四个结合”:一是与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各项方
针政策相结合,二是与改进政协工作、创新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相结合,
三是与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四是与学习贯彻中央和
各级党委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相结合。
以打造“深度调研”服务品牌为着力点,积极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言献策
坚持把建言立论作为政协“主体工程”来抓,努力把专题调研做细、做深、
做精。对济宁城市新区文化与生态特色塑造问题展开调研并形成《建议案》,
围绕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四大板块的具体功能定位、各板块特色塑造
的主攻方向、建立完善五种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
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批示有关部门在加快新城区规划建设中充分采纳吸收。
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组织开展了深度调研,系统提出了全市农村四类土地
流转的对策选择和建立九方面配套举措的建议,市委专门召开全市农村土地
流转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了推进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就济宁高新区如何
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新的发展优势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双向开放”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建议,市委主要领
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新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选择加快全市
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论证提出了打造12个物流园区和发挥黄金水
道优势、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催生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三个服务平台
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在推进全市现
代物流业发展中予以吸纳。抓住要不要和如何重建太白楼这一热点问题,及
时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形成了八个方面的系统分析与建议,《济宁日报》全
文刊发市政协调研成果,引发了全市上下关于重建太白楼和塑造运河之都风
采问题的大讨论并逐步形成共识,有力地推动了运河文化功能核心区的规划
建设。
以“一线政协”建设为抓手,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上积极作为 积
极探索与推行符合政协特点的“一线工作法”,引导委员转变作风,深入一
线调研视察摸实情、深入一线服务基层促发展、深入一线关注民意保民生。
开展了劳动就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药品安全生产与销售等重点
视察,提出了有实践应用价值、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对重点项目推进、
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林权改革和林业“六大工程”实施情
况等进行视察调研,提出了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建议,推动了工作落实。建立
主席会议成员联系“五个一”制度,主席会议成员带头深入企业、农村、社
区开展蹲点调研、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基层排忧解难。成立了百名专家委员
企业顾问团、重点工程项目服务组、农村发展帮扶队,深入企业“把脉会诊”,
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指导技术改造,帮助26家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
际难题50多个,协调引进资金10.2亿元。援建落后乡村小学3处,以各种方式
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及生态旅游。建立小组、委员、群众之间的互动机制,定
期约谈群众代表,做好社情民意反映工作,一些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得到有
效解决。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和社区,为群众提供文化、医疗、法
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办好事、实事500余件,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和赞誉。
以提升工作实效为目标,努力创新履职方式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挥优势开
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在二次全会期间,以促进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改革发
展为主题,召开了四个专题座谈会。围绕加快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全运会济
宁赛区项目筹办等重大问题进行多层次协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有价值
的决策参考。改进提案征集办理方式,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研
究制订了民主评议提案承办单位的试行办法,采用主席督办、现场办理、跟
踪视察等有效措施推动提案办理工作。为促进九龙山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
连续组织了三次“特别视察”,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具体意见。组织委员参与
全市“万名代表评机关”“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市直部门公开承诺评议电
视直播等活动。推进“网上政协”建设,拓展网站功能设置,创设九大板块、
七大系统,初步建成网上提案办理和动态管理系统、社情民意反映系统,丰
富了履职形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宣传效果,市政协网站被评为“文
明网站”。
以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为契机,更好地弘扬主题凝聚力量 抓
住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重要历史契机,以“弘扬优良传统、树立政
协形象”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各界别人士及各方面的团结合
作。支持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建言献策、发表政见,就太白楼重建等重点
课题开展联合调研,支持民主党派发挥优势参与重点化工园区建设,形成了
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配合组织了全国政协领导、驻鲁全国政协委员、一些
省市政协在济宁的调研视察,组织驻济宁省政协委员对潍坊进行跨地区视察、
县市区政协主席赴兄弟城市学习考察,完善市县政协秘书长联络沟通机制,
促进了各级政协的交流合作。启动实施《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编纂重点文化
工程,建立健全文化丛书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聘请乔羽先生担任特邀顾
问,全年完成书稿6卷,正式出版2卷。精心组织开展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系
列庆祝活动,配合市委举行庆祝大会,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并通过举办书
画展、在《济宁日报》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人民政协
的积极贡献。《人民政协报》对济宁市政协工作进行了系统报道,在《联合
日报》刊发头版头条报道4篇,《新华月报》等报刊发稿20余篇,扩大了政
协工作的社会影响。
以“学习型政协”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把“学习型政协”建设作为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履行职能
的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关于创建学习型政协组织的意见》,进一步完善
学习制度,开展“书香政协”活动,组织了7次专题辅导、2次深度会谈和学
习交流,几十次不同层面的学习考察和互动研讨。抓住“工作学习化、学习
工作化”这个关键,实现了学习工作互促共进。坚持委员活动日制度,强化
委员活动小组作用,邀请市政府领导和重点部门负责人在常委会上通报情况,
通过市政协网站、《济宁政协》及时发布工作信息,为委员知情明政、履行
职能创造条件。深入开展“爱济宁献良策做贡献”活动,按照“一岗三责”
的要求,对委员严格考评、动态管理,调动了委员履职积极性。进一步深化
“三学三创”活动,开展了严细抓作风、勤学提素质、服务创品牌活动,政
协机关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新的提高,再次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