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济宁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7&rec=26&run=13

【综述】 2009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济宁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
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
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政通人
和的良好局面。
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全市共有党员44.66万名,基层党委660个,党总支1554
个,党支部18686个。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引领,坚持以改革创
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
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活动
主题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实践载体,组织开
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
放思想中提升境界,努力在关系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形成共识。集中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了
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各级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1万多件。为推
动学习实践活动常态化,建立起“一个平台、五项机制”,得到中央和省委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和推广。“一个平台”就是举办了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型教育展览,为党员群众经常性接受科学发展观教育提供
了长久性阵地。“五项机制”就是“开放式”决策机制、“三问于民”常态
机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
价机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废止各类规章制度3984项,修订完善8014项,
新建5912项,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
二是大力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树立正确
的用人导向,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严格按照《党政领
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
把握资格条件,认真履行规定程序。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采取“两公开五差额”
方式,对五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选任,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坚
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强市战略。启动了“511人才引进计划”,
实施了“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硕士研究
生以上优秀人才1100多名。注重与国内大院大所联合,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
制,创新完善了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
三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了
以“实施党建标准化考核,确保各级有人抓党建、确保基层有条件搞党建、
确保基层组织有活动,开展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考三保
创五好”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全
面落实“抓书记、书记抓”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县乡党委书记抓基
层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巩固了“用责任制管责任人、用责任人带一班人”的
工作格局。开展了选聘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聘组织员”和从优
秀村支部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 注重统筹城乡党建创新, 深入开展
“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共有1234个部门单位与1998个村开展了联创活动,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
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从源头
上防治腐败,推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涉企
收费“一费制”等改革措施,加强对重点部位用权行为的监督。加大了查办
案件力度,有力地惩处和震慑了一批腐败分子。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
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推动作风转变的体制机制和配套
措施。加大公开评议力度,组建了群众监督评议团,向社会公开领导干部工
作信息和所承担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市直部门开展公开承诺践诺活动
并全程电视直播,开展了“十佳十差”窗口评选活动和“万名代表评机关”
“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对典型案件定期通报、公开曝光,对反映问题多的
部门进行定向评议。落实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
引导广大干部做“爱读书、肯实干、操守正”的新型干部。以“跨越发展从
我起步,转变作风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了深化“三学三创”转变干部作
风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县两级都实行重点工程指挥
部体制,实行市县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和责任保证金制度,全面推行“一
线工作法”“点对点工作法”,带动全市形成了比发展、比工作、比干劲的
浓厚风气。
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 2009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坚持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围绕“三保三促”和“一个高于”的目标任
务,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努力营造大干快干苦干实干的氛围,实现
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9亿元,增长12.7%;
地方财政收入134.66亿元,增长12.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5.6亿元,
增长24.7%;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0元,分
别增长8.7%和8.5%。
全力应对危机保增长。 一是强力实施投资拉动。 争取中央和省扩内需项目
322个,总投资144.2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全力扩大招商引资,吉利
汽车动力总成、台联电新能源、华勤600万套轿车子午胎等一批大项目好项
目相继落地。 全年在建和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达到4186个,其中亿元以上的
346个。实际利用外资4.16亿美元、增长7.3%。二是加速工业调整振兴。全
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多措并举力保企业平稳运行。出台了《关于
培育四个千亿级产业推进全市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
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体系。在煤电产
业受到严重冲击形势下, 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增长, 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1076.7亿元,增长14.7%。三是积极扩大消费。出台了扶持房地产业发展政
策,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规模展开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
设,为17万户农民新建住房2400万平方米。开展了旅游“一卡通”、省内旅
游促销周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落实“家电汽车下乡”政策,促进农
村消费增长。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67.4亿元,增长19.1%。四是实施集
中攻坚会战。坚持“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的工作要
求,实施了重点工程集中会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百点
示范、开放招商百个重大项目策划、市场化融资百亿“五大攻坚行动”。实
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总评,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提
速落实。
大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一是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
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开工建设了全国单体最大的30兆瓦薄膜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
和省级光电产业园。台湾联电集团济宁产业园9个项目同时开工,形成了LED
从研发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83亿元,占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2%。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突出发
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等五大服务业。大力实施孔子
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成功举办了第26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及第二届世界儒学大
会,新设了国家级“孔子文化奖”。着力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森达美港
口群等一批重大服务业园区和项目顺利推进,全市11处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
4000万吨。全市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2.8%。三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
792家,建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327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增加到151
处,良种覆盖率达到98%,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
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相继创建了
“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家。现有国家
驰名商标16个,国家和省名牌产品135个,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荣获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布局。一是大力度展开基础设施布局。以机场、
高铁站、运河港口、中心城区四大节点为依托,全面展开市域大交通体系建
设,加快构建以济宁城区为中心的大“井”字型高速路网框架。启动道路桥
梁、码头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6个,总投资240亿元。二是全面拉开
城市框架布局。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区“主中心”定位于南部
滨湖地区,启动建设57平方公里的“北湖生态新城”;东部着力打造高新区
“科技新城”,全力推动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北部重点开发“济北新
区”;西部开发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
相发展”的格局。三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了能源工业、煤化工、
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规划及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在全省
率先制定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规划。对全市化工产业实
行“一园六区”集中布局。编制文化遗产遗址保护规划,着力推进运河文化
产业带和三大文化聚集区建设。四是启动实施大生态体系建设布局。制定了
全市大生态体系规划,借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加快实施的有利时机,启动了
投资130亿元的“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建设工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
节约用地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改革与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减化流程,减少程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
水平。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全面创新投融资理念,搭建完善投融资平台,组建市城建、市政、水利、交
通等投融资机构,加大市场化融通发展资金的力度,形成投资多元化、运作
市场化的新机制。三是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打破资源与资本隔阂,打破
关联产业分割,打破景区景点分散格局,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推
进旅游业发展。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
机制。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积极探索具有济宁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
子,14个新型乡镇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创新惠民政策,民生工作进一步改善。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
生就业摆在首位,新建155个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区,安置大学生就业5
万多人,新增城镇就业8.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二是实
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
贫困生全覆盖资助体系。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所普通高校选址新建,3所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新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三
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
每人每年提高2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
到97.3%。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为4820户城市困难家庭提供了廉租房,
资助4400多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
创新维稳举措,平安济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妥善处
置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大力优化社会治安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
有力保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三级群众工作机构和四级群众工
作网络,建立了“开放式”决策机制、“三问于民”常态机制和矛盾纠纷排
查调处机制,实行了领导干部“六个一”制度,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公开接
待群众来访制度,积极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和11届全
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确保了重点敏感时期的大局平稳。深入开展基
层平安创建活动,力促社会治安和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在基层。进一步健
全完善鲁苏微山湖边界稳定工作协作机制,巩固发展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