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7&rec=156&run=13

【综述】 2009年,济宁市财政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税政科、预算
科、国库科、行政政法科、教科文科、经济建设科、农业科、社会保障科、
债务金融科、会计科、监督检查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人事教育科
等15个科室,另设机关党委和纪检组,机关编制总额47人。所属事业单位12
个,分别为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市政府投融资管理
中心)、企业财务管理处、财政局开发区分局、财政局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
假区分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农业税收管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财政
信息中心、会计培训中心、国债服务部、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局机关及所属
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252人。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
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树立“为党委和政府服务,
为部门和单位服务,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加快推进“发展型、
民生型、创新型、绩效型、阳光型”五型财政建设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实现了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市地方财政
收入1346606万元, 完成预算的103.43%, 增长12.74%。 全市财政支出
1984373万元,完成预算的104.09%,同比增长11.46%。连续23年实现全市财
政收支平衡。
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扩内需保增长取得新成绩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始终
把扩内需、保增长摆在首要位置,用足用好宏观调控政策,主动支持产业结
构调整、经济战略转型,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注重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投入3.3亿元用于引导、带动银行和企业向“四个千
亿元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投资。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
除政策,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整合科
技人才资金5000万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和引进、培养急需短缺专业人才等。设立偿贷周转金,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续
贷资金4.8亿元,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筹集1.5亿元扶持新能
源产业发展,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相当于全
省示范项目总量的1/3,位居全省第1位。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累计
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4.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8亿元和省重点调控资
金18.6亿元,共计27.3亿元,资金量居全省前列,为全市保增长提供了强有
力的资金支持。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即收即拨、当日下达,确保了扩大
内需政策措施及时落实。争取3.3亿元推进节能减排环保重点项目建设,经济
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三是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出资5亿元成立市城建投
资公司、2000万元成立市水利投资公司、2000万元成立北湖旅游度假公司的
基础上,又投入8000万元,使济宁市新城发展投资公司(原北湖旅游度假公
司) 的实收资本达到2亿元,融资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市场化融资规模达到
180亿元,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四是发挥政策扶持效应。认真执行
中央、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5亿元。落实
商品房销售契税优惠政策,发放补贴近1400万元,7600多户受益,拉动购房
消费30亿元。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
补贴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51.9亿元。
多措并举组织收入,地方财政实力实现新突破 创新财政增收方式,做好向
税收、向非税、向政策要财力的文章。在税收征管上,加强收入预测分析,
强化社会综合治税,挖掘增收潜力。组织征收采煤塌陷地土地使用税,新增
地方财力1.2亿元;在城区银座购物广场、贵和购物中心等11家大型商场、超
市推广安装税控机, 增收1000万元;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全市累计分离
182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入库税收1.1亿元。在非税征管上,拓
宽征收渠道,加大征收力度,市级收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3亿元、增长72.6
%,全市收取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3.2亿元。在政策争取上,认
真落实省管县财政体制政策,金乡、泗水两县纳入改革试点范围;抓住中央
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有利时机,争取上级转移支付48.7亿元,其中
财力性转移支付24.2亿元。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
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7亿元,7个县市区收入超过5亿元,6个财政困难县
人均财力突破4万元。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取得新成效 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
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压减行政成本,在此基础上,科学调度、
统筹安排,集中财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一是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认真贯
彻强农惠农政策,市级用于“三农”投入5.2亿元、比2006年增加1倍多,发
放各类惠农资金8.8亿元,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市财政筹集8720万元将粮食
直补资金提前两个月发放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抗旱保春耕。统筹安排1.7亿
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二是加大
改善民生力度。市级民生投入9.2亿元,增长21%,连续多年高位增长。支持
教育优先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3亿元; 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
1.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拨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
金8500万元,受益学生达到12万人。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出台就
业政策的具体意见,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7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4.4万
人,免费为2.1万名农民工实施技能培训,率先在全省对就业见习和应征入伍
高校毕业生实行财政补贴,保持了全市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养老、失业、
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投入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提高报销比例,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
现全覆盖,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幅提高医疗待遇。切实保
障甲型H1N1流感等疫病防控资金需要。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70元至240
元提高到200元至2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至1100元提高到1000
元至1300元。从2009年开始向全市1.7万名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600元
长寿补贴,在惠及范围、发放标准、资金投入等方面居全省17市前列。筹集
2亿元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大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三是有效保
障重点项目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拨付十一届全运会场馆、洸河路和共青团
路升级改造、北湖生态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9.7亿元,相当于市本级支出
的1/4。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精细化水平有了新提高 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以
管理促进保障,以创新推动发展,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深入开展
调查研究,破解难题。紧紧围绕壮大财源、增收节支、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等方面,
先后派出20多批次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召开30多个座谈会,完成
了36个质量较高调研报告,初步形成了推动财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共识。
二是继续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到
位率和透明度。组织运行好市对县市区财政新体制,完善财政体制激励约束
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
展。三是强化财政管理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出
台了《关于实行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的意见》,改革涉企收费征管模式,
实行“明白卡”告知制度,变多头进企征收为“一口”征收、多次征收为集
中征收。全市纳入改革范围企业达到1163家,累计减负2600多万元,企业与
执收单位打交道的天数由原来平均58天下降到15天,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
和国务院纠风办充分肯定。四是在全省17市首家推行公务卡改革,193个市直
单位纳入改革范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使用方便、操作规范、信息透明、
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新机制。五是加快市属困难企业改革脱困步伐。3
年来累计审结破产企业36家,拨付清偿费用4.3亿元,较好地解决了破产企业
职工后顾之忧。六是加强财政监督评审。坚持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操作”,
开通了对外信息网站,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办事依据、收费标准、服务
承诺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深入开展税收征管质
量、民生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小金库”治理等检查活动,完善长效
机制,有力地规范了财经秩序。强化投资评审,健全完善先评审后预算、先
评审后支付、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结算的评审机制。全市共完成评审项
目573个,评审额45.3亿元,审减8.9亿元,审减率为19.7%。七是创新资金管
理模式,在改革管理上求精细。以支农资金为例,在全市建立起支农资金县
级报账管理制度,严把资金支出关;开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系统,推行财政
支农资金管理平台。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依法理财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从严带队伍,
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始终把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作为
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加强教育,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开展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坚持以“推动财政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主题,以“全面推进发展型、民生型、创新型、绩效型、阳光型‘五型财
政’建设”为载体,以“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为核心,牢牢把握“党员干
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财政
工作实际,突出强调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紧
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工作,党员干
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财政工作的意识进一
步增强;查摆了问题及原因,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和
工作效率明显转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素质教育。先后认真组织开展
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章和党员廉政
建设教育活动,在全局广泛开展了“六个一”读书活动,举办读书演讲比赛,
形成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坚持局党组学习制度。做到学习
有计划、有资料、有记录。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教育,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
觉悟和职业道德意识明显,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
强化培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综合能力。积极组织外出培训学习,先后选
派14名干部分别到市委党校、省财政厅举办的培训班进行学习培训。开设提
升干部素质大讲堂,先后邀请中央财经大学著名教授、省纪委、省财政厅领
导分别作了财政改革和融资、党风廉政建设和转变作风提升干部素质专题报
告。组织50名县市区财政局长、市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科长赴中央财大,进行
为期七天的集中学习培训。三是选拔调整,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根据上
级有关规定,结合局机关公务员科级干部缺职情况,采用了竞争上岗的方式
选拔任用了部分科级干部充实到有关岗位。同时对部分任期较长、符合交流
轮岗条件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岗位调整。调整后,局机关正科级干部的
平均年龄由43.92岁降低到41.30岁,学历层次都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副科级
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1.41岁降低到37.87岁,学历层次都为本科以上学历。四
是强化监督,提高干部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坚持以廉政纪律和工
作纪律为重点谈话制度,坚持对重要措施、重大事项、重点工作环节跟踪监
督,做到业务工作走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就抓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跟到哪
里。坚持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涉及本人
的重大事项,都在事前进行了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内审制度,出台了
《济宁市财政局经费支出监督办法》,规范了经费支出行为,加强了财务监
督,增加了财务开支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
实。使全局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良好状况。2009年再
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在全市行风评比中列经济管理部门第一名;局
党组被市委评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
府评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钟 强 殷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