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6&rec=163&run=13

【概况】 2008年,济宁市财政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税政科、预算科、
国库科、行政政法科、教科文科、经济建设科、农业科、社会保障科、债务
金融科、会计科、监督检查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人事教育科等15
个科室,另设机关党委和纪检组,机关编制总额47人。所属事业单位11个,
分别为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企业财务管理处、开发
区分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农业税收管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北湖度
假区分局、财政信息中心、会计培训中心、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局机关及所
属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253人。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9.4亿元,
完成预算的100.38%,比上年增长18.01%。财政支出完成174.6亿元,完成预
算的111.22%,比上年增长22.16%。
【培植壮大财源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
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收增支压力,济宁市财政局牢固
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努力做大财源“蛋糕”,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一是抓发
展促增收。坚持树立发展增收、效益增收意识,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培植壮
大有税财源。及时修订完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资金、培育重点优势产品资金、
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资
金管理办法。鼓励大企业快速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二
是抓政策促增收。争取到对全市有利的省内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
政策,基本实现驻济外地煤矿企业就地纳税,增加地方税收1.5亿元;稳步推
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出台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的意见》(济政发〔2008〕34号),印发了《济宁市市级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编报试行办法》,同时会同市国资委联合印发了《济宁市市属企业国有
资本收益收取管理试行办法》,市级征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700万元;新的
耕地占用税税额标准得到省政府批复,税额标准大幅提高。三是抓管理促增
收。依法加强各类收入征管,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加强对市属企业纳税户数、
税收结构、行业分布、重点税源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采取统一安排、
集中培训、市县联动、分别实施的形式,按照边调查、边处理、边整改、边
入库的原则,对全市重点税源企业财税专项调查。按照省财政厅、省地税局
《关于开展税收收入征管质量检查的通知》(鲁财监〔2008〕6号)文件精神,
从2008年5月开始,对全市地税系统的税收收入征管质量检查工作,提高了各
级治税管费水平。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五位,增幅
高于全省1.21个百份点;12个县市区收入全部超过2亿元,其中有4个超过8亿
元,地方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国税部门完成31.96亿元、增长25.32%;地
税部门完成56.58亿元、增长17.11%。非税收入占比降低2.1个百份点、“两
税”占比提高1.2个百份点,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强化支出管理 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优化
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大力压减行政成本。牢固树
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按照5%的比例压缩党政机关公用经费, 严格从紧控制
“人车会话”费等一般性支出,仅车辆一项,就节省市级财政支出3000多万
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28.7亿元,增长7.1%,低于全市平均增幅15个百
份点。二是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市财政投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达到10.6亿元,
占市级一般预算支出的23.39%。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济
宁曲阜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按时竣工使用。全市财政安排1.01亿元,有力支
援了汶川抗震救灾工作。 在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中, 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1.98亿元、全市配套资金7300万元,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三是不断创新理
财方式。围绕财政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规
范、安全、有效。四是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完善内控机制,
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积极拓宽财政投资评审范围, 2008年全市共完成评审项目539个, 评审资金
22.2亿元,审定资金17.7亿元,审减资金3.7亿元,审减率16.78%。其中市级
评审项目80个,评审资金5亿元,审定资金3.7亿元,审减资金4835万元,绩
效评价增加效益8126万元。
【保障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强化理财为民意识,实施一
系列新的民生政策,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支持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市安排支农政策性补贴9.51亿元,其中,落
实粮食、良种、农机和生产资料增支补贴达到6.04万元,安排3036万元提高
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安排2741万元扶持奶农和奶业发展,落实“家电下乡”
补贴2036万元。市财政安排454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各级财
政安排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5850万元,支持61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
设;安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452万元,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排涝
面积6万亩;财政安排960万元专项资金,对45个乡镇的106个行政村、1.1万
户进行“一池三改”补助。二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市用于教育支出43.5
亿元,增长24.8%。加大职业教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训、地方
教科书、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面投入。全市安排4.6亿元深
化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投入
校舍改造资金1.2亿元,消除危房5.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面貌发生了巨大
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排1.1亿元,资助学生16.8万人次,切实解
决了困难学生上学难的后顾之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折不扣地送到学生手
中。 三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全市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 增长
51.4%。市财政安排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次调整补贴标准后由人
均40元提高到80元,共覆盖农业人口617.71万人,参合农民596.65万人,参
合率达到96.59%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支持启
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市财政安排1654万元,用于对各县市区城镇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补助经费;安排专项经费60万元,支持医疗保险经
办机构,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全市参保登记缴费人数
达到62.6万人,参保率为71.7%;收缴医疗保险费3108万元,享受医疗保险
待遇6246人,支付医疗费1360万元。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力度,市财政安
排174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卫生室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
生条件明显改善。四是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等工作。全市用于社会保
障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3.5亿元,增长45.7%。市级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574万
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万元;及时发放2.17亿元补贴支持出租车、城市公交
等公益行业应对油价上涨影响。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为1500户农村困难
家庭危房进行改造、为2000名贫困残疾人助听助行,同时为10000名贫困白内
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并启动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活动,使广大困难和弱势
群体享受到“阳光财政”的温暖。建立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为城乡低保人群每人每月分别增发低保金15元、10元。安排专项资金721万元,
自2008年冬季起,对城区困难群众实行新的采暖补贴办法,由暗补改为明补,
同时提高了补贴标准,直接受益群众达到近5万人。此外,市财政安排4850万
元支持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深化财政改革 财政运行机制逐步规范】 一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根据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财政体制的意见》 (济政发〔2008〕
30号)精神,自2008年1月1日起,调整完善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实行“部
分企业下放、税收属地征管、增量比例分享、强化激励约束”。“部分企业
下放”,即市级保留一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和企业缴纳的税
收,其余企业的税收下放到县市区管理。“税收属地征管”,即除市级保留
的收入外,其余各项税收均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征管,就地缴入县市区国库。
“增量比例分享”,即对县市区的收入增量,市与县市区按一定比例分享,
市级下放收入相应增加分享比例。“强化激励机制”,即建立分享收入增长
激励约束机制,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市级按规定比例分享收入;对超过规
定比例的,市级分享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予以返还或全部返还。完成北湖度假
区、任城区与市中区财税体制划转工作。二是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部门
预算改革全面铺开,通过完善支出定额体系,建立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预
算编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收支两条线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
加强“两集中”改革,截止到2008年底,纳入“两集中”管理的预算单位达
到281个,建账304套,注销原有账户329个,归集划转资金4.07亿元。财政直
接支付的政府采购资金、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财政统发工资等达到9.54亿元。
遵循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要求,逐步实
施支付与核算业务并轨运行,预算执行的效率和透明度明显提高。三是强化
县乡财政管理。大力实施“乡财县管”改革。乡财县管改革指在乡镇政府管
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
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统一预算编
制、统一账户设置、统一收付方式、统一办理采购、统一票据管理”的管理
模式,由财政部门直接监管乡镇收支行为。设立“乡财县管”办公室,负责
乡镇拨款、会计核算、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告及票据管理等工作,相应
取消乡镇财政所的总预算会计。市财政确定,对全面实施乡财县管改革的县
市各奖励20万元。截至2008年底,市中区、泗水、汶上、邹城、鱼台、金乡、
嘉祥、梁山等8个县市区推行了这项改革。扎实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县
乡财政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四是加大新型乡镇建设支持力度。《中共济宁市
委、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济发〔2008〕
20号)出台后,市财政局立足财政职能,提出了鼓励县市区理顺与新型乡镇
之间的财政体制;鼓励新型乡镇建立镇级金库或专门账户,具体办理镇级财
政收支业务;鼓励“镇区(园)合一”,促进新型乡镇经济发展;鼓励新型乡
镇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10条具体贯彻意见,理
顺了新型乡镇财政体制,确保新型乡镇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帮扶力度 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增强】 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发展经济、
培植财源,增收节支、改善民生的积极性,2008年,省财政把缓解基层财政
困难与促进县乡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将县乡财政建设的“五奖一补”政策调
整为建立“五个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财政收入质量改善机制;建立财政支
出结构优化机制;建立县级财力差异均衡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建立县乡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机制。另外,继续对县乡精简机构和人员、产粮
(油)大县给予奖励。
全力争取各项奖补政策,2008年争取到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22亿元,结合调
整完善财政体制,市级进一步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共安排财力性转移支
付4.7亿元。6个财政困难县继续纳入省保障性转移支付范围,共争取“五项
机制”奖补资金6.4亿元,较上年增加1.6亿元。省、市对6个财政困难县转移
支付总量达到20.4亿元,人均财力由2007年的3.2万元提高到3.9万元。县域
教师工资实现统一发放、工资标准大幅提高,基层政权运转、民生、医疗卫
生等事业得到较好保障。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为着力点,努力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提高了
财政部门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深入开展
以“学苏北精神,促济宁跨越”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教育活动,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
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上
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干劲凝聚到局党组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上来,凝聚
到干事创业、加快财政发展上来,为圆满完成财政工作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
和思想保证。 二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参与
“阳光政务热线”直播,“阳光财政”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三是强化精神文
明建设。坚持把文明创建活动与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与做好财
政工作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文明创建的实效性。积极开展向灾区
捐款活动,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先后组织了三次捐赠,干部职工共捐款33.63
万元(含特别党费2.76万元)。充分体现了局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心系
灾区,情系灾民的崇高品格。四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
注重预防,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履行职责,狠抓落实,确保了行业管理工
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的完成。市财政局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实现省
级文明机关“四连冠”。在市直部门向社会公开践诺承诺评议、“双评”和
市直涉企评议等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钟 强 殷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