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5&rec=89&run=13

【概况】 2007年,济宁市财政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税政科、预算科、国库科、
行政政法科、教科文科、经济建设科、农业科、社会保障科、债务金融科、会计科、
监督检查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人事教育科等15个科室,另设机关党委和纪
检组,机关编制总额43人。所属事业单位10个,分别为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经济
开发投资公司(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企业财务管理处、财政局开发区分局、预
算外资金管理局、农业税收管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财政信息中心、会计培训中
心、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224人。2007年,全市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1.2亿元,比上年增加19.7万元,增长24.10%,收入总量在全省
17市中列第5位。完成预算的105.6%,比上年增长23.55%;财政支出完成142.9亿元,
完成预算的111.05%,比上年增长23.36%。
【坚持服务发展 财源建设迈出新步伐】 2007年,济宁市财政局按照建设产业发达新
济宁的目标,深刻领会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创新
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努力夯实财源建设基础,
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紧紧围绕经济强市发展目标,努力做大工业经济。
以培植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进一步做好企业改革改制工
作,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重点优势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对财政
的贡献率。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从2007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直接补助的方式,对全市工
业结构调整牵动性强、成长性较好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打造煤化工、机械制造、
生物技术、纺织服装、医药食品五大产业,大力提升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的
贡献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市财政筹集安排2000万元资金,作为外经贸发展专项
资金,积极支持外经贸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市政府下达外经贸工作目标
责任状的企业进行了业绩考察,确定了2006年度在对外开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
进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了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
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扩大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
业, 规划重点扶持的100家成长性中小企业中,有46户得到了财政贴息重点扶持,其
中21家企业出口创汇,18家属科技型企业。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同时争
取省以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
业贷款财政贴息,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从而壮大一批支柱
产业,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发展一批知名品牌。为优化贷款担保环境,促进全市信用
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市财政局草拟并提
报市政府印发了《济宁市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行办法》、《济宁市中小企业和农业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及扶持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济政办发〔2007〕24号)。
进一步推进了财银联合、银企联合,努力放大财政资金的吸附、引导作用,为财源建
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努力培植新型服务业。积极营造
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支持旅游、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税
收贡献率。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拓展金融保险市场。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促进全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出台了《济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规
定自2007年起至2010年, 按上年全市GDP的万分之一点五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
金,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新领域。三是着力
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按照“促强扶弱带中间”的要求,严格
“奖补”资金使用范围,强化财政监督与管理,巩固县乡财政困难成果。搞好财政困
难县财力测算,继续向上级反映我市困难县情况,尽可能延长享受期限和争取更多的
转移支付。以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进乡财县管改革。下发了《关于加快
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全面推行“乡财县管
乡用”改革,不断提高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困难县“省市共管”体制。对财
政困难县年度预算编制、调整事项和“奖补”资金的使用方案,实行省、市财政审查
备案制度。四是积极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努力支持济宁城市建设。通过盘活城市存
量资产和发挥财政资金吸附作用,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经营,走出一条
以城聚财、以城兴城、滚动发展的路子。加强政府投融资管理,积极组建市政府投融
资管理机构, 完善相应的投融资手段和渠道。4月份,为更好调动驻济金融部门支持
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经市政府同意,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对原有的《关于对市直
金融部门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 重新进行了修订、 完善,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
〈济宁市市级银行支持地方发展业绩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济发改服务〔2007〕
143号) ,有效地调动了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大了银行支持地方
经济发展的势头,真正做到了金融企业和贷款单位双赢,地方政府满意。
【坚持依法聚财 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依法治税、应收
尽收、均衡入库的观念,认真落实财政增收任务,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实行抓大
与抓小并重、征管与稽查并举、税收与非税收入齐管,促进了财政总量和质量的同步
提高。 收入总量在全省17市中列第5位。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和地税部门共
完成73.8亿元,增长26.7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93%,比上年提高了1.52
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完成76.7亿元,增长25.60%,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5.79%,
比上年提高了0.91个百分点。 非税收入完成24.5亿元,增长19.61%,占地方财政收
入的比重为24.21%,比上年下降了0.91个百分点。“两税”收入54420万元,比去年
增收1120万元。
【坚持保障重点 民生投入有了新提高】 按照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坚持“保工资、
保重点、保稳定”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加大资金整
合力度,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向“三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
就业再就业等领域倾斜。2007年财政支出完成142.9亿元,完成预算的111.05%,比上
年增长3.36%。 一是工资发放得到较好保证。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工资发放工作,
在预算安排时把工资支出打足,不留工资缺口。完善工资资金封闭运行办法,加强资
金调度,保证了全市工资的正常发放。同时加大市级对财政困难县的扶持力度,统筹
安排好资金,逐步拉平县乡之间工资差距,实现了乡镇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县级管理,
较好地保证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强。实施就业重心前移
工程,整合优化各类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进城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
生等群体的培训,落实好就业困难对象的帮扶。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动态数据库,实
施“一对一”帮扶、“结对”帮扶、“联户”帮扶等措施,贴心服务。2007年共争取
省就业再就业资金2100万元,比上年的1340万元增加760万元,增长56.7%;对就业资
金采取了社保专户与共管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资金按进度支出;共为2866人支
付社会保险补贴524.9万元;为3168人支付岗位补贴为658.4万元;为7726人支付再就
业培训补贴738.7万元;为951人支付职业介绍补贴13.1万元。同时,积极利用省资金
支持,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在中区建设四个劳动就业服务样板社区,有利地促进了就
业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根据省统一部署,安排
配套资金1094万元, 其中,市财政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项经费330万元,支
持15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建设任务; 在“360工
程” 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安排配套资金650万元支持实施“1127工程”建设,有
建设任务的每处补助15万元,没有建设任务的每处补助10万元。全市99个“1127”工
程项目已经全部开工, 其中96处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360工程”和“1127”工程
共完成135处农村基层卫生院建设; 结合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市财
政投资114万元,支持开展了对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卫生室的建设、改造,已经完
成审查验收,市级补助资金已经下达。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市
除中区外11个县市区均纳入省级试点, 参合率达到90%以上。市、县级财政补助资金
已全部到位,基金收支平稳;与市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
险基金市级财政专户管理的通知》(济财社[2007]38号),确定按年度筹集资金总额
的10%提取风险基金, 并缴存市财政专户管理,县市区之间不调剂,用于应对和防范
基金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平稳,为新农合“再上保险”。安排专项
资金1150万元实施解困“三千”工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安排专
项经费716万元用于补助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540”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现已全部
通过省厅评审中心的检查验收,有力地提升了五保集中供养能力和水平。全面建立了
城乡低保制度,安排专项资金2600余万元,确保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三是农业支出进一步加强。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市财政局把向省财政厅申报支农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截至年底,省下达济宁市
各项农业专项资金1.1亿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积极落实“四补贴”
政策。2007年省安排济宁市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面积236万亩,补贴资金2360万元;
玉米良种推广面积20万亩, 补贴资金200万元;棉花良种推广面积94万亩,补贴资金
1410万元。为做好补贴工作,与市农业局紧密配合,严格管理措施,确保了农民利益
不受侵害。2007年,中央、省安排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753万元,市财政安排280万
元,涉及11个县市区,根据全市实际情况,会同市农机局制定了详细的《2007年农业
机械购置补贴工作使用方案》,统一招标采购各类机械1271台(套),享受补贴的农
户683户。 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现已通过“惠农一本通”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全
市共发放补贴资金8072.6万元,补贴小麦面积576.6万亩,补贴资金兑付率为100%,
涉及农民135万户,使526.9万农民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2007年,国家加大了对种粮
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全市的补贴标准在上年的基础上每亩上调16.3元,即每亩
补贴30.5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全部通过“全省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进行兑付,并
最终按照省厅要求于6月15日前将17586.55万元全部兑付完毕。 四是财政支出不断向
教科文领域倾斜。贯彻教育优先发展决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7年,全市级教育
总投入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2%,为93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
为1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救科书,为1万多名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
近几年投入危改资金4亿多元,改造危房76.7万平方米,新扩建校舍128万平方米;投
入资金3.3亿元完善了中小学实验仪器、 图书资料、音体美教材和电教设施。同时要
求各县市区拿出配套资金,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以发挥资金的效益;安排中小学远程教育资金493万元、师资培训资金200万元、中小
学教学仪器设备资金276万元、 特殊教育教学仪器设备资金66万元、国家助学贷款贴
息和风险补偿金217万元。 市财政投入市级职业教育资金达1500多万元,有力的支持
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2007年市级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2800多万元,比2006年同期2300万元,增长21.74%。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重点加
强科技经费科学管理,真正做到“投而有效,放而有度,行而有序,管而有法”,进
一步提高了科技经费管理水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资金投入。2007市级除增加市直文化系统单位日常
公用经费定额外(由原来的人均500元增加到人均3000元) ,继续安排文化事业专项
资金2500多万元, 其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2000万元; 文化精品工程
500万元, 专项用于建设“十大”文化工程。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截止到年底全市共申请并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 2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4名老艺人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列全省第二位。大力实
施文化资源共享以及农村放电影工程, 投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金150万元,文
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安排配套资金11万元,加快了农村放电影
工程建设步伐,让先进的文化影视作品占领广大的农村阵地。为加快科普事业的发展,
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科普事业费由原来的人均0.1元增加到人均0.2元,比上
年增加80万元。同时,还积极协调兖矿、里彦电厂等大企业联合进行科普宣传活动,
先后筹措资金30万元,充实了科普工作的经济后盾。五是进一步压缩一般性开支。统
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科学核定单位公用
经费定额,严格控制人、车、会、话,压缩不合理开支。对非经常性支出的安排,按
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重点,充分考虑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
需要,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持拓宽思路 争取政策取得新进展】 用心研究政策、吃透精神,不失时机地做好
利用政策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文章。省出台理顺完善电力企业收
入分配关系政策后,结合实际,在搞好数据测算的基础上,积极向上反映情况,增加
全市可用财力3000万元。省里继续执行“五奖一补”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
的措施,2007年全市争取到省以上各项转移支付资金15.6亿元,其中,“五奖一补”
资金4.3亿元、加大民生投入等重点事业专项转移支付8438万元。结合市本级安排3.3
亿元, 市以上财政对下转移支付规模达到18.9亿元,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4
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6.3亿元、工资性转移支付4.2亿元、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其他转移支付3亿元。6个财政困难县财
力大幅度提高,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改革创新 财政管理获得新成果】 按照依法理财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解
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财政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
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完成了2006年财政供养人员数
据库更新工作。全面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
革的通知》 , 深入落实加强县乡财政建设的“五奖一补” 政策,指导7个县市实行
“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在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控制基层债务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新成
绩。二是积极推进“两集中”改革。巩固扩大“两集中”改革成果,稳步推动市直预
算单位及其预算内外资金纳入“两集中”范围,截止年底纳入改革的单位达到179个。
全年拒付不合规开支630笔金额551.1万元;取消不合规补贴24项,金额182.05万元。
2007年市级统发工资单位310个, 比2006年增加28个,与组织、人事部门协调配合清
退应退未退人员9人, 审退不符合工资发放条件人员69人。全年累计拨付工资6.74亿
元,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养老失业保险金、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1.39亿元,及时
将代扣代缴资金拨入财政部门认定账户。 为163个单位代发离退休人员住房补贴,代
发人数3615人,发放补贴2413万元。不断拓展支付范围,对纳入预算单位的水、电、
电话费实行了财政直接支付。全年累计拨入各类资金15.2亿元,其中:拨入预算内资
金9.24亿元,预算外资金2.98亿元,其他资金2.89亿元。累计拨入资金量比上年同期
增加7.77亿元, 增长128.89%。三是继续加强“收支两条线”改革。充分利用计算机
网络技术,建立了银行代收网络—票据管理—财务核算—非税收入网上查询、对账为
主体的非税收入征管平台,实现了财政与银行、财政与执收单位、上下级财政之间收
费数据共享。 会同市人民银行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直非税收入的7个代收银行及部
分营业网点就2006年度市直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工作进行了重点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
强化了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工作,规范银行代收行为,严格了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管理。
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认真开展了“非税收入管理宣传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重
视非税收入管理、理解支持非税收入管理、依法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氛围。四是
继续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时总结新旧科目双轨运行经验,扎实做好新科目的实
际应用工作。结合预算新旧科目转换,顺利完成了2007年县级预算审查表填报工作,
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收支体系,健全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五是进一步改
进了政府投资管理方式, 拓宽财政投资评审范围。 全市共评审项目339个, 送审值
162705.32元,审定值135504.68万元,审减27200.64万元,审减率16.72%,其中市级
评审项目25个, 送审值34483.67万元,审定值31004.61万元,审减3479.06万元,审
减率10.09%。圆满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保障了
国有资产安全。认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教育费附加、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检查,共
查处违规违纪资金1.09亿元,规范了财经秩序。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效益。
(邢光明 梁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