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5&rec=41&run=13

【概况】 济宁市农业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人事科、政策法规科、发展计划科、
财务科、 科教科等16个行政科室(含党办、监察、工会),13个事业站,其中3个副
县级事业单位。 干部职工158人,其中行政人员59人,事业人员97人,其中专业技术
人员72人。2007年,市农业局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
升级为总抓手,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三增”目标,实施转变农业增长方
式、提升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三大战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重点,真抓实干,
狠抓各项具体工作措施的落实,深度调整农业结构,克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
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业经
济总量稳中有升,生产效益、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运行良好。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213.5亿元,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26.8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
5271.5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4.7%、4.6%和14.8%。
【农业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市农业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推
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纵深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
向发展,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稳定粮食生产、
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培植区域性主导产品和优势特色产品为目标,努
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品做高做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化升级。2007年,
全市初步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450余万亩, 突出的表现是种植结构进一步调优,逐步
向规模化、产业化推进。一是粮食生产在中央和省财政支农项目的扶持下,商品粮面
积扩大。全市完成建设小麦商品粮基地300万亩,较2006年增加100万亩,以小麦为主
的优质专用粮面积达到560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9%。二是以瓜菜为主的经济作
物面积持续扩展。 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786.7万亩。 其中瓜菜400万亩,分别较
2006年增长110.4万亩和95万亩。 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大蒜,全市较2006年增加50余万
亩, 全市大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另外甜叶菊、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种植面积都
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全市基本形成了130万亩大蒜、10万亩圆葱、10万亩土豆、10万
亩西瓜、 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900多万平方米食用菌的特色种植基地。2007
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95.6万吨,虽然夏粮受灾减产,但总产仍超过2006年的395万吨,
反映了济宁市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经济作物瓜菜、棉花、油料均有增长。全市瓜菜
总产1068万吨、 棉花总产15.8万吨、 油料总产29.1万吨,分别较2006年增长2.8%、
5.2%和4.8%。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各县市区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
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扶持,始终把扶持培植龙头企业
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打破了地域、行业或所有制界限,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坚
持国家、集体、股份、个体多种形式一齐上的方针,特别对那些市场潜力大、产品科
技含量高、多层次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
则,着力培育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效益好、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
头企业,特别是扶持培育新一批市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
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
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市级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资金达4000万元。
加强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适时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的申报和认定工作,2007年新认定了65家市级龙头企业。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
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多个,其中较规范的60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0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达到98家,亿元以上的达到44家,10亿元以上的
达到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2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市级201
家。龙头企业呈现出经济增长加速化、加工程度精深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科技研发
创新化和产业布局优势化五大趋势。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00多处,年经营额140亿元,
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5处,年经营额90亿元。各类农业
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400万亩,带动农户80万户,养殖基地规模1.2亿头(只),
目前全市已有50%的农户和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组织化程
度的提高,推动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的形
成,大大增强了全市农产品适应市场、抗御风险的能力。
【农业标准化工作实现新突破】
结合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采取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治理的方法,先期
规划建设了2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样板区。组织农业局系统执法队伍配合安全区建设,
在全市开展了农资打假和高残剧毒农药专项整治活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营造
了良好氛围,经过多方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全面启动,受到农业部和省农业
厅的高度重视, 9月13日,《中国食品质量报》做了专门报到。2007年全市已建成农
产品质量安全样板区22个, 规划建设示范区总数96个,农业标准化基地总数达到364
处,面积达到33万亩。获得省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489个,“三品”
认证面积达到250万亩, 认证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被农业部确定
为山东省唯一部级检测中心。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有了较快提升,
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也得到提高。
【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不断加强】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农业生产,积极组
织推广了小麦适期晚播、氮肥后移、配方施肥、秸秆反应堆、立体种植、杀虫灯、防
虫网等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并利用市县两级农业广播学校教学资源和国家“阳
光工程”培训项目,组织系统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培训,全市共完成“阳光工程”
培训2.3万人, 新型农民专业生产技术培训10余万人, 全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
18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54%,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
源。全市推广配方施肥面积450万亩,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180万亩,杀虫灯、防虫
网等物理防治面积80多万亩。同时,积极配合全市秸秆禁烧活动,大力推广生物反应
堆腐化农作物秸秆技术和直接粉碎还田技术。 全市有1.5万个温室大棚应用了生物反
应堆腐化技术, 共腐化秸秆3万余吨,直接还田262万亩,89.6%的玉米秸秆得到还田
利用,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秸秆禁烧还田工作的开展为全市生态农业发展创出了新
路。
【“一池三改” 生态家园建设步伐加快】 各级农业部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运作,
在推动“一池三改” 工作的同时加快了服务网点的建设。2007年,已有323个行政村
实施了“一池三改” ,占行政村总数的4.9%,新增户用沼气池5.8万余个,超额完成
了市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 全市一池三改” 农户达到12.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
7.3%,济宁市“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位居全省前三位。
【惠农支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2007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 一是除中央和省投入的扶
持资金外, 市政府连续4年拿出4000万元资金对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市和
各县市区财政对“一池三改”进行扶持,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组织了对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为第二次农村承包土地换
发证工作作了准备,促进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政策的稳定。三是粮食直补和良种
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2007年全市核定粮食直补面积576.6万亩,发放补贴资金8072.4
万元; 核定良种补贴面积256万亩,兑现补贴资金2560万亩;落实农资综合补贴面积
576.6万亩,发放补贴资金17586.3万元。另外,全市新增棉花良种补贴94万亩,资金
1410万元。重点扶持了金乡、嘉祥、鱼台的棉花生产。粮食、农资补贴全部实行了一
卡通直补到农户,良种补贴通过招标供种间接补贴到种粮、种棉农户。四是继续加强
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保证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减负政策的落实。为了防止税费
改革后农民负担的反弹,特别加强了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统一核定了农民负担项
目,发放了农民负担项目卡,加强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宣传,防止了税费改革后农民
负担反弹和向“两工”转移。大力推行村帐乡管和农村财务公开,加大农村财务审计
力度,稳定了农村形势。五是强化农业执法,加大了农业各项法规的宣传力度。围绕
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点加强了对农资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监管检
查, 全年共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违法案件100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700多吨,为农
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