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调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5&rec=147&run=13

鲁南经济带与济宁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济宁市鲁南经济带综合调研组

加快鲁南经济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战
略部署。济宁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立足济宁、着眼鲁南经济
带、放眼淮海经济区和环渤海、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就济宁如何
积极融入鲁南经济带建设、实现鲁南经济带各市的共同崛起、加快推进鲁南经济带与
山东省其他经济板块的对接融合、推动鲁南经济带与鲁苏豫皖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
承接两大经济圈及东北亚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战略思考。
一、把握鲁南经济带建设机遇,实现济宁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济宁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实现加快发展、错位
发展、率先发展,在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抓住机遇,推动济宁在鲁南经济带建设中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把鲁南经济带与半
岛城市群、省会都市圈一起作为山东三大经济板块进行统一规划,推动协调发展,不
仅是鲁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更给济宁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从政策
方面看,随着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制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政策的出
台及一些方向性、原则性、长远性问题的确定,必将促进鲁南经济带各城市向更高层
次发展。从合作方面看,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逐步消除行政区间的各
种壁垒,极大地促进经济带各城市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
集聚,必将推进鲁南经济带各城市的共同发展。从体制方面看,鲁南经济带的统筹发
展将带来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
机制等,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带各城市的协调发展。济宁将紧紧抓住以上诸多机遇,
自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有机融入鲁
南经济带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互动,借助鲁南经济带发展这一平台,最大限
度聚集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济宁的又好又快发展。
凸显特色,推进济宁与鲁南经济带各市错位发展。目前鲁南经济带各市都在加快发展,
日照是鲁南经济带的桥头堡,依托沿海优势和天然良港,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
流和滨海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临沂的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木业加工和红色旅游
近几年发展迅猛;枣庄的煤炭开采、煤化工、电力和建材业具有较强实力;菏泽的板
材业和粮棉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济宁在鲁南经济带
中地位突出,优势独特,在今后发展中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鲁南其他城市进
行合理分工与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与周边地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群。一是大
力发展都市经济。目前,独具特色的济宁组群结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济宁城区、兖
州、曲阜、邹城、嘉祥五大板块建成区面积167.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5万人。下一
步将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在济宁城区内
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能力;积极推进济宁城区、兖州、邹城、曲阜、嘉祥组群发展,加快一体化建设进程,
构建都市区方便快捷的“半小时核心圈”,努力打造牵动鲁南经济带、辐射淮海经济
区的组群式区域大城市。二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济宁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
389家, 拥有4个中国名牌、81个山东名牌产品,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281.4亿元,是
全国挖掘机械制造基地、全国挂车制造基地、江北最大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我们将
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上项目, 扎实推进创百亿工程, 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
100亿、 50亿、30亿、10亿的梯次强企方阵,完善生产配套,实现集群发展,突出量
增质升,并加强与鲁南经济带各市的联系,积极建立产业联盟,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
带动鲁南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济宁煤
水电资源极为丰富,煤化工工程技术实力雄厚,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资
技术条件。下步我们将立足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产业链
条的延伸,进一步优化与煤化工产业相匹配的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系统,集中布局、
膨胀壮大一批重大煤化工项目,带动区域内煤化工产业上、中、下游全面发展,努力
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入发掘孔孟文化、运河
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和微山湖生态旅游文化,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
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启动一批文化旅游牵动性项目,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标
志城”规划建设,扶持一批新型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群体,努力打造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儒家文化旅游名城和“运河之都”品牌。五
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凭借同时拥有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三级航
道等交通设施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以日照为出海口,以济宁空港为
支点,以京杭运河、京沪高铁、新石铁路为支撑,以四通八达的水路、铁路、公路网
络为全覆盖的现代物流交通布局,打响“运河物流”品牌,把济宁打造成区域性商贸
物流枢纽。
发挥优势,努力实现济宁在鲁南经济带的率先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先极化、
后均衡”,一个或几个城市率先发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必然过
程。济宁在鲁南五市中人口居第3位,经济总量、工业规模、财政收入均居第1位,分
别占鲁南经济带总量的31%、 33%和36%,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兖州、曲阜、邹城进
入山东省30强,兖州、邹城跻身全国百强县,济宁是鲁南经济带城市中唯一进入全国
综合实力百强的城市。多年来的发展壮大和日益显现的独特优势,已经为济宁更好更
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济宁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在鲁南经济带的率先发展。下
一步,济宁将紧紧围绕率先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一条主线”,实施
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教育优先、生态济宁和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打造科技
创新、外向合作、金融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加
快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新济宁,以自身的率先
发展在鲁南经济带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搞好区域配套联动,促进鲁南经济带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经济协作与合作,是加速发展、实现跨越的根本出路。省委、省政府加快
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的决策部署,给鲁南各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增长动力;苏
北地区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鲁南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形成巨
大的挤压态势。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鲁南各市只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自
觉把自己融入到鲁南经济带这一大战略、大格局中,加强相互间的协作合作,才能实
现双赢、多赢的局面,推动鲁南经济带一起崛起、共同繁荣。
(一)推进鲁南经济带一体化进程。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发挥比较优势,
统筹鲁南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确定鲁南主体功能区和主导产业。从整体上考虑鲁南产
业发展,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组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完整的产业链。
鼓励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着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及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大
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鲁南经济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和完善鲁南经济带水陆铁空立体交通网络,把潜在的
区位优势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使相互割裂的行政区域逐渐成为真正的经济区域。三
是大力推进旅游一体化。依靠市场的力量,辅以必要的行政推动,加快开发整合鲁南
旅游资源,支持发展区域内山水圣人游,沂蒙老区和微山湖红色旅游,运河文化游,
水浒文化游等,在更高层次上打好孔子文化牌,切实把孔子文化节办成山东省特别是
鲁南经济带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四是大力推进信息一体化。顺应鲁南区域经济一体
化趋势,加快建立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政府宏观经济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
库、居民个人信息库,尽快实现区域城际间宽带网络对接,提升区域信息一体化层次,
共同推进鲁南通信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搭建鲁南经济带合作平台。一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举办贸易洽谈会、科
技博览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加强区域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业商会协
会、经济界人士的联系,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信用、品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
动,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配套,推动区域间产业的协作和战略联盟的形成,努力实
现优势互补。二是搭建市场一体化平台。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物畅其
流。加快清理和废止涉及贸易封锁和地方保护的制度和规定,建立解决地区贸易障碍
的协调机制,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三是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举办
跨区域人才交流会、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建立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就业市
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四是服务业资源共享
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服务业资源共享途径和措施,加强旅游、物流、科技、文
化、教育、卫生等服务业资源的共享,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和物流“绿色通道”。
(三)建立鲁南经济带协调机制。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是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大战略举措,需要启动省直部门、相关市和企业建立虚实结合的组织协调协作机
制。一是建立政府推进机制。建议省里成立专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组织协调,研究
制定区域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等战略规划,统筹鲁南经济带重
大建设问题。二是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区域内资源统筹配置、跨区重大项
目建设、共同开拓市场等重大问题统一政策、协调立场,定期互访、沟通情况,增进
了解、推进合作。协调解决有关合作事宜,加强政策的协调性、一致性,推动市场的
开放性、统一性,更好地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三是建立经贸联系合作机制。通
过组织鲁南经济带“经济合作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增进了解与合作,实
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四是建立区域联络机构。为加强鲁南各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
做好鲁南经济带对上的沟通,建议在济宁设立鲁南经济带联络机构,加强日常联络工
作,为振兴鲁南经济带服务。
三、加速与省内两大经济板块的对接融合,推动鲁南经济带快速隆起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板块,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被
众多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省会都市圈是山东政治文化金融中心,
辐射带动能力强,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加速包括济宁在内的鲁南经济
带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都市圈的对接融合,是加快鲁南经济带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鲁南经济带和济宁的情况看,实施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都市圈对接融合的基本
条件已经具备。一是从地理区位看,鲁南经济带的日照、临沂与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
城市青岛接壤,济宁、菏泽与省会都市圈接壤。鲁南经济带地域广阔,是省会都市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扩张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特别是济宁与省会都市圈区位联系更加紧
密。 按100公里半径算,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曲阜、兖州两大重要板块,均在省会
都市圈辐射范围之内。二是从自然资源看,鲁南经济带已探明的地下矿藏十分丰富,
煤炭、 稀土、铁矿等矿藏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煤炭储量占全省的90%以上。济宁
煤炭已探明储量270亿吨, 占全省的50%以上; 原煤产量758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
53.4%。2006年底,济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11万千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年发电量
341.6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4.8%。淡水资源丰富,其中微山湖储水量达30亿立
方米,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38.7个百分点。这些都为山
东半岛城市群、省会都市圈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三是从基础产业条件看,山东半岛
城市群是我省重要出海口,海陆空交通十分发达,对外信息灵通。省会都市圈是我省
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鲁南经济带物产丰富,外销外运主要依
赖省会都市圈交通优势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出海通道。 2006年,济宁进出口贸易95%源
自青岛港。四是从产业层次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层次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现
代制造业基地,域内各市都处于较高层次,差异不明显,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省会都
市圈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业发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鲁南
经济带区域内产业趋同,层次较低,绝大多数是资源加工型产业。这三大经济板块经
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同层次,差异非常明显,这为对接融合提供了较大空间。从济宁看,
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发展更需要省会都市圈金融服务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济宁的产业
升级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依靠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一现代制造业基地带动,将大
大缩短这一主导产业升级的周期,也将进一步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制造业的实力。
五是从物质技术基础方面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借改革开放之先,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
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拳头产品,造就了一支善于开拓的企业家队伍,培养锻炼了一大
批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具有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鲁南经济带产业
发展有相当基础,但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够完善,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相对缓慢,经营
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鲁南经济带和济宁快速崛
起,需要山东半岛城市群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省会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
达,服务功能、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鲁南经济带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亟需省
会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带动。
实施好与省内两大经济板块的对接融合,不仅要条件具备,更重要更关键地是选择好
对接的路经。一是实施发展规划对接。充分发挥区域规划的统筹、指导和综合调控作
用,形成功能分明、层次清晰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真正成
为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极率先突破、基础设
施先行、科技教育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鲁南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和与之相
配套的专业规划,明确区域和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统筹规划跨
行政区域的资源开发、设施配套、产业协调、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二是实施区域间
定位与产业分工对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优化提升区,是面向国际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把已规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七大产业集群与鲁南经济带各市正在成长的主导产业
布局相衔接,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带动辐射作用和鲁南经济带配套协作能力,推
动鲁南经济带产业快速升级。省会都市圈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与鲁南经济带资源开发
利用相衔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具体到济宁市,当务之急是按照李建国书记
在济宁调研时的指示, 解决好济宁城市发展与煤炭开采之间的矛盾, 支持济宁城区
“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济宁的煤化工产业、装
备制造业已远远走在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前列,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技术优
势和发展潜力,可成长为鲁南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和引擎。建议省委、省政府将
济宁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纳入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切实把李建国书记“将济宁
煤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世界级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接。
协调推进菏—兖—日铁路西与陇海线、东与胶济线的互通连接,加快实施山东大外环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三大经济板块更加紧密快捷的连接。就济宁而言,启动建设济南
经泰安至曲阜的轻轨交通,可拉动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济宁与省会
都市圈的加速融合。把京杭运河扩能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尽快实施济宁至东
平湖段三级航道开发治理,加强与省会都市圈的水路连接,为实施西水东调奠定基础。
将济宁军民合用机场作为全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扩大机场服务半径,实现与济南机
场、青岛机场空中对接。四是实施经济开发空间对接。把日照港作为青岛港扩能升级
的重要部分一起规划建设,以青岛港的雄厚实力带动日照港的快速发展,形成中国东
部沿海最具实力的港口群。把省会都市圈辐射范围扩大到济宁的曲阜、兖州、邹城,
带动济宁快速发展。 把省会都市圈德济泰轴线向南延伸,沿104国道和京福高速形成
产业带,带动济宁东部地区发展。规划启动日东高速产业带开发,形成东连山东半岛
城市群、西接欧亚大陆桥的产业隆起带。
四、加强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淮海经济区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
各城市间的流动逐年攀升,有力促进了城市间经济协作与沟通,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实践证明,鲁南经济带要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必须加强与
淮海经济区域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一) 加速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人员流动。淮海经济区有20个城市、1.4亿人,
区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拉长,城市之间、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及社会
民间不同人员的交流逐年递增,2006年济宁与淮海经济区19市发生的公路客运总量占
全市客运总量的46%。 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特色规模农业每年吸纳周边劳动力高达几
十万人。一大批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技术熟练工人等各类人才向济宁的流动也越来
越频繁。人员流动是集聚各生产要素的前提和基础。鲁南经济带要振兴,必须畅通人
员流动渠道,拓展人员流动空间,形成人才集聚腹地。就济宁而言,就是从发挥比较
优势入手,打造有利于吸纳人员流动的“磁场”、“洼地”。一借市场优势集聚人流。
建设培植壮大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商业核心区、物流商贸圈,
为人员流动提供基础条件。二借旅游业集聚人流。进一步打响孔子、运河两大旅游品
牌,规划设计好精品旅游线路,壮大淮海经济区旅游散客联合体,促使更多的人来济
宁休闲观光。三借节庆活动集聚人流。全面提升国际孔子文化节、农产品博览会、高
新技术产品博览会、运河文化节、中华母亲节及石雕节、大蒜节等节会的举办层次,
开辟大型体育赛事,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流载体。建立健全使用人才、培育人才和激励
人才的新机制,把最佳年龄、最适用人才留在济宁,为济宁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
保障。
(二)加速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物资流动。随着淮海经济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
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各城市间的物资交流明显加速,特别是济宁与淮海经
济区各城市的物资交流愈来愈强劲。运河航运年完成货运量3200万吨,是京沪线运力
的两倍。 全市限额以上物流企业511家,业务覆盖华北、华东地区。集疏物流信息网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是搞活经济的关键环节。鲁南经济带应
遵循“不求所留,但求所流”的基本准则,通过优化物流设施、塑造物流品牌、发展
物流企业、改进营销策略等途径,推进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济宁作为区域物流大市,
将努力在打造淮海经济区物流枢纽城市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
着力推动运河三级航道扩能升级,实现与日照、连云两港及长三角的直接联接,延伸
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借助济宁干线机场、山东省大外环,加强济宁与淮海经济区各
市的联系,构建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为主体的物流运输平台,推动济宁物流业向外辐射。
引进一批世界500强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核心业务能力强的物流主体,建设一批物流
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精准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平台。
(三)加速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资金流动。近年来,济宁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
的资金流量不断扩大。 2006年往来于济宁和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资金总量298.4亿
元,其中淮海经济区19市流入济宁141.5亿元,济宁流入淮海经济区19城市157.2亿元;
济宁引进淮海经济区19城市投资23亿元, 占当年市外投资的13%。济宁信用交易规模
始终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鲁南经济带
要加快崛起,必须全面加强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金融联络与协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金融支撑和资金保障。当前济宁正处在经济战略转型期,需要更多地引入市外
资金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一靠环境吸引资金。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优化金融生态
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外金融机构入驻我市,加大经济金融的融合力,并搞好与淮海经
济区各城市金融机构的对接协作,增加周边金融机构对济宁的信贷支持力度。二靠项
目吸纳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每年促成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
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保持投资一批、在建一批、运作一批的良性循环,努力使信
贷投放有对象、有依托、有保障。三靠银企合作引入资金。把一年一度的银企合作促
进会,作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的重要平台,创新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逐步实现由单一项目对接向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对接的转变,大幅度提升济宁
的存贷比,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四)加速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动。近年来,济宁与淮海经济区产业信息
的交流快速增长。 近年来,济宁与淮海经济区19市发生的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4%
以上。信息的大容量、高频率,有力推进了济宁与淮海经济区在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经济社会信息化是鲁南经济带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交流,是鲁南经济带各城市的共同任
务。坚持以建设“数字济宁”为目标,以构建济宁信息港为主线,不断提高信息化水
平,强化区域信息枢纽地位。积极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
的采购、销售和物流,及时采集发布企业营销信息和客户服务信息,提高济宁和鲁南
经济带各类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通过旅游信息网
络工程建设,实现济宁与淮海经济区19市旅游系统和金融结算系统、航空订票系统的
联网,为淮海经济区提供全过程查询和预订服务。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用现
代网络技术提升济宁集散物流信息网货运信息采集发布频率,全方位推进物流和商流
的网络化。
五、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鲁南经济带产业升级
鲁南经济带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承长三角经济区、西连
中原经济圈、东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发达的东亚经济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
间和战略腹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鲁南经济带自然资源、劳动
力资源丰富,经济成本较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鲁
南经济带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承接产业转
移具有优越的软硬环境。随着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东
亚经济带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部分产业加速向外转移,鲁南经济带面临着主
动承接产业转移、凭借外力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抓住并用好这个机遇,必将促进鲁
南经济带产业优化升级,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
明确鲁南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企业自愿为主、政
府推动为辅,注重发挥优势,选准产业承接点。一是瞄准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积
极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能源资源消耗型产业项目。鲁南经济带在能源供应、劳动力
成本、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可以结合自身需要有选择的
承接一些符合产业政策的能源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济宁以煤化工、食
品、纺织、建材行业作为重点,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转移出
来的产业项目。二是瞄准东亚和世界500强企业,积极主动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
鲁南经济带虽然整体工业化程度不高,但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济宁市形成了煤
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和服装纺织五大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全国知名
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围绕这些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主动承接东亚和世
界500强企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 促使产业由初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
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产业基地。三是瞄准东南
亚和欧美,积极主动承接服务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支
撑,是鲁南经济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鲁南经济带发展服务
业,尤其是发展文化、旅游和物流业优势独特、前景广阔。济宁将同鲁南经济带各城
市一起走出去招商,积极主动的做好工作,承接港澳台、东南亚和欧美的服务产业转
移扩散项目,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金,把鲁南经济带打造成独具特色
的服务产业带,使济宁更好地承担起带动鲁南经济带服务业大发展的重任。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园区是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优
化资源配置、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
体,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鲁南经济带共有50个省级开发区,其中济宁市有15
个。这些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方面加快完善园
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议省设立鲁南经济带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园区基
础设施建设,鼓励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道路、
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及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
区的承载力。一方面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园区管理
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对转移产业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
务。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
行园区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鼓励各园区与发达地区的政府或社会
经济组织合作,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
布局原则在鲁南经济带内异地共建园区,积极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互利双赢。
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产业转移选择性非常强,鲁南经济带要打好承接这张
牌,必须提高吸引力、凝聚力。一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以陆路交通和沿海沿运河港
口码头为重点,完善与周边省份、东亚国家接轨的快速交通网络,积极推动区域通关
一体化,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企业运输环节的
成本。加强金融环境建设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便利的信贷支持和技
术支持,降低企业信贷、技术研发环节的成本。通过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大规模
培训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加快培育发展中间产品、零配件
等生产资料市场,为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服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出台优惠政
策。对于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
原则,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立足于降低工业用地开发成本,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加
快园区土地开发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围绕专项发展基金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
产业转移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产业转移项目和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园区内进行二次投资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对成功引进
产业转移项目的公民、社会团体或组织给予引资奖励。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
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投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价、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等社
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效便捷的中
介服务。建立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外商投资全程代办和项目联合审
批等制度,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全面规范培育社团和中介组织,破除某些中介
与职能部门的利益共同体,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出台行业规定,形成行业自律,
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
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