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创造新优势建设新济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5&rec=145&run=13

——在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4月3日)

中共济宁市委书记 孙守刚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审议确定今后五年的奋
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
一步解放思想,团结奋进,创造发展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为建设民富市强文明
和谐的新济宁而努力奋斗。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3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认
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紧紧
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开拓进取,干事创
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6亿元,年均增长16.8%,人均达1.8万
元; 地方财政收入81.6亿元,年均增长20%,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固定
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50亿元。项目带动成效显现,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落地投产,
促进了结构优化和发展后劲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五大产业和骨干企业得到
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由11.8%提高到25.6%,成为国家
级生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
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
号。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彻底取消农业税,“一免四补”政
策全面落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各类企业改制面达到97%。行政审批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教
育、科技、文化、城市公共事业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
济逐步壮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4.3%提高到53.7%。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累
计直接利用外资9.1亿美元,年均增长37.3%;累计进出口总额66.6亿美元,年均增长
38.7%,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济宁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
开工或建成,河湖水系治理全面展开,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
号。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提高4个百分点。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客车、通电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到88.1%。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各级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工会、共青团、
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依
法治市积极推进,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宣传思
想工作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精神文明建
设取得新成果。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99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1.2%。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基本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
保,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坚持每年都办一批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教育优
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济宁师专迁建新校并晋升本科学院。创新
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卫生“两
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完善。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获得省目标管理一等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史、
文物、档案等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开
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平安济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
得明显成效,鲁苏边界微山湖地区和谐安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指导
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继续优化,干部队伍素质有
新的提高。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工作覆盖面持续扩大。党管人才工作机制逐
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加强。连年组织万名机关干部蹲点包村,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一系列党
内规章和制度,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学
三创”、“双评”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有了新的改进。
发展的成就和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
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
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驻济部队、中央和省驻济
单位及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济宁市第十届委员会,向所
有参与、支持济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
崇高的敬意!
成就鼓舞人心,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
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经济外向度不高,
城市化相对滞后,缩小区域差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
不完善,一些深层次改革尚未突破,影响着我市优势和潜力的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发
展相对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影
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干部队伍中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工作作风与新形
势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
利益的不正之风仍严重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必须不
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我们发展迈出的每一步,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只有不断地推进思想解放,破除陈旧观念束缚,革除妨碍
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走出符合市情的发展新路。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
局面。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牢记
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发展
带来的更多实惠,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才能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切实加强
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
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改革发展的正确方
向,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夺取新的胜利。这些基本经验,是广大干部群众在
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共识,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新的理念谋划未来。今后五
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大关攀升,
进入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成长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我们面临的机遇
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
城市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实现这一战略转变,是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我市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性矛盾、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发展大势看,科学发展是根本要求,自主创新、环
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再也不
能持续下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使然,我们必须把握趋势、
顺势而为。从市情特点看,我市资源型产业结构、高消耗型工业结构、粗放型增长方
式以及地域生态的特殊性,使我们面临节能降耗、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这种增长方
式的不可持续性、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宏观调控背景下被集中放大和凸显,
除了转型发展我们别无选择。从机遇条件看,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日趋深化,产业资本
转移在经济规律和宏观政策双重作用下呈加速之势,“珠三角”——“长三角”——
“环渤海”梯次转移的特点十分明显,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的环渤海经济区,
正加速成长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我市处于“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区过渡
的前沿地带,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在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方面,我市有着
丰厚的煤、电、水、运资源和多年来形成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大规模承接产业资本转
移、内外力并举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式提升发展层次的基础条件,这是我市加快发展
的宝贵历史性机遇。只要我们应时乘势而上、负重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够在转型中崛
起,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教育
优先、生态济宁和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外向合作、金融物流、
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集
群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孔孟文化为品牌、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以组团布局为骨
架、生态宜居为特征的鲁南中心城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产业发
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新济宁。
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是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战略任务的
延续和深化,是发展的必然,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产业发达新济宁。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走出资源型
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和环境友好之路。争取用五年多一点的时间,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双翻番” ,单位GDP能耗力争年均降低5%,三次产
业比例调整为8:55:37,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调整到35%以下,制造
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40%,实现区域竞争力和综合
实力明显提升。
——建设城乡秀美新济宁。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组团布局为特色、优势产业
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都市区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中心城
区建成区达到100平方公里,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
效。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
国双拥模范城“五城同创”目标。
——建设文化繁荣新济宁。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整合、发掘丰富的传统
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的跨越,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入
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建设民生殷实新济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全市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万元和7000元, 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数县市区和城镇达到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
求。
——建设社会和谐新济宁。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各项社
会事业全面发展,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
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新济宁是全市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呼唤新的思想解放。实
践证明,思想解放总是在最关键时刻,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
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每天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每
前进一步都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维,接受新事物,认
知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踏准时代节拍,抓住历史机遇,在应对困难
和挑战中开辟济宁发展的新境界。要紧密联系建设新济宁的探索实践,在全市上下持
续深入地开展“三学三创”活动,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
过程,以解决工作中习以为常的眼界低、起点低、标准低和思路小、气魄小、力度小
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工作、从观念到行动,全方位掀起新一轮思
想大解放热潮。大力强化机遇意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动权。环顾周边、放眼世界,
发展日新月异,形势催人逼人。在新一轮宏观调控面前,挑战压力空前突出,地区之
间竞争更加激烈,谁能顺应趋势、积极应对,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如果见事迟、反
应慢,就会被动掉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善于发现机遇,奋力抢抓机遇,
先人一步,快人半拍,以超常规的思路举措,打开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大力强化争先
意识,树立工作的高境界、高标准。只有高境界的眼光、高标准的要求,才能有高水
平的发展。要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眼界宽、眼光远、气魄大、水准
高,做到有胆有识、敢为人先、敢于超越、勇争一流,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不为后人留下包袱,不为历史留下遗憾。大力强化实干意识,追求工作
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的,变化是干出来的,建设新济宁的目标只能在干
中实现。不管环境是松是紧,无论困难是多是少,都要保持旺盛的创业激情,既讲求
科学态度,又不拘泥经验教条,既想干肯干,又干成干好,决不让坐而论道、虚浮不
实之风贻误我们的事业,决不允许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现象影响发展的步伐。大力强
化创新意识,不断推进思路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注重研究新情
况新问题,善于用新理念思考问题,用新机制解决问题,用新方法推动工作,充分尊
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误,
让各种发展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这
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激情,这样一种干劲,建设新济宁的美好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在转型中创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是建设新济宁的首要任务。坚持在转型
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按照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由传统资
源型产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产业层次由原材料初加工、低端
化向深加工、品牌化转变,区域竞争力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依靠资源、人才技术、
环境优势并重转变,调控手段由依靠行政力量为主向运用市场机制为主转变,实现资
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
大力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战略转型的主攻方向,在以工业为主体的
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走“项目带动、园区集聚、集群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
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科学配置各类要素,优化调整
产业布局。按照大型化、一体化方向,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煤化
工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围绕培植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重
型汽车专用车和内河船舶制造等优势品牌,发展终端集成产品,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
装备制造业基地。纺织新材料产业加快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建
成全国重要的高端服装家纺生产基地。膨胀优势产品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国家
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在同类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争取再培育2至3个在国际国内有影响
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积极推动电子信息、
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
比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
水平。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每年促成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落地,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保持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运作一批的良性循环。大
力推进园区建设。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原则,完善园区功能,增强承载和聚集能力,
争取五年内新增6个销售收入“百亿园区”,园区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以上。
大力推行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拉长增厚产业链条,提高配套能力,带动
产业聚集。大力培育“梯次强企方阵”。加快实施创百亿工程,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
小企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形成一批
销售收入过50亿元、 30亿元的企业群体,培育100家产品质量、技术工艺处于全国同
行业领先水平的新型中小企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创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重点,也是
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力争
五年内服务业总量实现翻番。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孔孟文
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和微山湖生态休闲旅游五大重点景区,实施精品
线路牵动,实现景点景区联动共享,打响“儒家文化旅游名城”和“运河之都”品牌。
保护开发南四湖生态区,建设景观独特的“水草型湖泊湿地”。支持京杭大运河申遗,
搞好大运河开发保护和沿河设施建设,打造百里运河经济带、生态带、旅游带、景观
带,使济宁成为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面振兴文化产业。打好孔孟文化牌,确立
我市“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地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济宁在更宽广的领域
走向世界。积极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发展一批新型文化产业集团,规划建
设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型文化设施,培育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体。加
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突出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区域金融市场,加快引进市外
金融机构,增强地方金融发展能力,创建“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保险业,
支持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和中介代理公司设立服务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做大
做强现代物流业。着力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整合水陆铁空运输资源,高标准规划
建设一批大型仓储物流园区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精准快捷、低耗
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证券、商务、信息、中介、会展、休闲健身、演
艺、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业批零、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
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新济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要始终把增收富民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
针,推动公共财政和信贷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不断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培植大蒜蔬菜、渔湖水产、畜禽肉
奶、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壮大一批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绿色有机产品基地,规模化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千
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注重发挥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
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促进作用。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普及“路水电气医学”工程,做好后续提升和管理工作,搞
好村镇规划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合村并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施“百万农
民培训”计划,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以党支部为
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引导广大农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以开放促转型、在开放中崛起的赶超之路,在更高层次、
更大范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主攻日韩、欧美和港澳台地区,主动
接轨“长三角”和“环渤海”,更有效地吸纳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继续举全力狠抓
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思路,提高招商成效,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舍得拿出优良
资产和优势项目, 联外联高联强,争取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办好国际孔
子文化节、中国(济宁)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兖州)农博会、中国(梁
山)专用汽车展销会、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孟子故里(邹城)中华母亲文化节
等活动,创新拓展招商平台,积极策划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引导扶持有条件的
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占有资源、扩大贸易,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
效益型转变,构建外向型经济新格局。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为经济战略转型注入新的动力。深入
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继续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
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融
资能力和水平。重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五年内实现15个以上企业成
功上市。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
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新建一批省级以
上工程技术中心,围绕支柱产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检测中心。注重培养引进领军型科
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多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市是资源大市,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
相协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追求。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统筹发展与资源环境、“地上”与“地下”、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对煤炭和其他矿产
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进行科学规划,强化政府监管,杜绝无序开采、浪费资源、
破坏生态的现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居民消费
等各个领域,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整治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
强化人口密集区、南四湖和重点河流断面的监管,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下决心解
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
强制性淘汰,坚决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生态修复治理,采取综合措施对采煤塌
陷地进行治理,实施自然资源修复计划和“蓝天碧水计划”,搞好植树造林和小流域
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建设南四湖保护区,建设一批生态功能区和示范区,构筑运河和
南四湖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下降8%,
COD排放量年均下降6.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青山碧水。
着力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设新济宁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把各方面的创业热
情激发出来,把全社会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以优化发展环境为
切入点,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
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打响“孔孟之乡、诚信之源”
品牌,着力营造守法诚信的市场环境;强化人人是招商形象、处处是投资环境的理念,
着力营造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下决心整治妨碍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破坏发展环
境的行为有报必查、查实必究、有究必严。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
展,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坚持放手、放宽、放活原则,制定落实促进全民创
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创业空间,发掘创业资源,强化创业服务,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
人才带头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立创业,鼓励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来济宁创业,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百姓创
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让济宁大地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
往的创业热土。
四、走特色城市化道路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创造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实力的
迫切要求。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着力推
动城市崛起、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适合济宁
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
特色定位,加快推进济宁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吸纳外围中心镇快速融入,跨
河道跨矿区大范围展开空间布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加大旧城改造力
度,疏解过密人口,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着力拓展新区规
模,突破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一批牵动性项目,带动城市综合
开发,强化新区集聚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相
结合。加快修复运河济宁段重要建筑古迹和景点,搞好沿河生态和景观创意开发,加
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水系贯通、水活流清,塑造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
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重现运河之都风采;搞好城市建设工程和景观设计,注重
体现文化特色,融合现代文明,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
化运作相结合。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的多元投融资格局。坚持优化城市环境与创新管理方式相结合。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利用各种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
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和现代化。奋力实干五
年,实现城市大变样的目标,让一座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迅速崛起在鲁南
大地。
推进都市区融合发展。按照“优势互补、功能各异、资源共享、相向发展”的原则,
推进济宁城区、兖州、曲阜、邹城和嘉祥组群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逐步把都市区
打造成牵动鲁南经济带、辐射淮海经济区的组群式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
化建设,优化都市区水陆空立体交通布局,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大型内河港口,高水平
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曲阜客运站,加快济宁机场建设,发展都市区快速交通体系,
实施全市域“大公交”计划,打造都市区“半小时核心圈”。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布
局,科学规划都市区城市间功能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环境
一体化提升,搞好沿路沿边沿岸绿化,结合采煤塌陷地治理,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
体现水乡情趣和自然风貌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野趣公园,形成风格独特的生态屏
障,创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坚持把县城作为“城市”来发展,建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
力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和工矿驻地,着力培育中心城
镇,加强规划指导,配套建设道路、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
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户籍等配套制度改革,按照“工业进区、农民
进镇、商业进街”的方向,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
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经过五年努力,新增一批地方财政收入“亿元乡镇”,争取20
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乡镇”行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济宁实际,高度重视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把发展县域
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工业强县,加快构建以工业化为主导、园区为支撑、特
色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实现县域经济重大突破和快速崛起。实施“三强一增一促”
战略,着力培植强园区、强乡镇、强企业,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放手促进中小企
业和个体经济加速成长,千方百计壮大县乡财源。进一步探索创新促强扶弱、推动区
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激励各县市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形成争先晋位、不断
赶超的发展局面。今后五年,邹城、兖州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进一步提升位
次;曲阜、微山、任城、中区力争进入全省前列;泗水、鱼台、金乡、嘉祥、汶上、
梁山6县加快实现赶超,进入全省中等县行列。
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大业。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
体布局,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和谐,在和谐中推进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
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和谐济宁。
着力提高民生水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要始
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不断增进全市人民的福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
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就业是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
标,建立健全就业促进体系,五年内新增5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等
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使每个家庭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是安民之基。加快构筑多层次、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
村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救助是利民之举。真情关心
特殊困难群体的冷暖安危,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的社会救助机
制,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建立城
乡居民全覆盖的大病救助机制,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推行廉
租房制度,加快特困户危房改造,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确保每个城乡居民都有饭吃、
有衣穿、有房住,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患病者
都能得到基本医疗救助,确保每个诉讼困难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坚持每
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不断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成果,每年都感受
到生活的新变化。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把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
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建设教育强市。促进各
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市人均预期
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0万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驻济省属高校加
快发展,全市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到10所,在校生达到10万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
高教师待遇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规划建设好教育功能区,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科技事业,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
综合实力和科技文明程度。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
院,支持村级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
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加强人
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推进妇女、儿童、老
年人、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发展繁荣先进文化。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
会风尚。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保护,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弘扬优秀
文化传统,塑造更具时代特点的城市精神,汇聚全市人民昂扬向上的发展动力。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乡村
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让文明新风在孔孟之乡生根开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社会科学、文
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完善图书、文博、档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
障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积极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
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坚持党管舆论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伴随着文化
名市建设进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孔孟之乡,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
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
合作共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加强对台工作,巩固发展新时期爱
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
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提高依法行政水
平。落实司法为民要求,保障和实现司法公正。认真抓好“五五”普法教育,不断提
升全民法律素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监督权。加强国防动员教育,重视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
双拥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为着力点,深入扎实地推进平安济宁建
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强对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
题的整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
盾。坚决纠正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革改制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下大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和坑农害农、克扣拖欠农民工工
资等突出问题,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认真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建设新济宁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
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
导干部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筑牢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基础。
健全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开展好党章学习教
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在建设新济宁的实践中当先锋、做表率,努力
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新济宁,关键在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
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
才兼备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
体系,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工作实绩用干部,注重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干部,在
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事件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中识别干部,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
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突出选好配强
党政“一把手”,积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
设,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在发展压力较大、矛盾困难较多的时期,尤其要关心爱护
干部,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锻炼培养力度,五年内
把全市在职干部轮训一遍,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继续
实行干部驻村包村制度和干部选拔深造系列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视各类人才
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努力在全市形成
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着眼于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认真谋划思
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
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干部任
免,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
程序,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决策咨询制度,
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改进领导方式,适应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新要
求,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和办法,形
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内通报、重
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着力营造敢讲真话、敢讲
实话、敢讲心里话的氛围。只要全市党员同志勇于对党负责、甘于为党奉献,我们的
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
力的基础。继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强化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
心作用。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改善困难地方村干部经济待遇,从政治
上、 工作上、 生活上真情关心基层干部。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党建
“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加强机关、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在
非公有制企业、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
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继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建、
妇建的工作机制。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注意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各阶层、各
个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内关怀,热忱帮助下
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排忧解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着眼于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人心向
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健
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
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的工作领域,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制度规定,强化
对权力运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以及个人生活的监督。严厉查办大案要案,严肃查处
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一切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都要坚决依法惩治,决不手软,以
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不断巩固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在建设新济宁的创业实践中,群众既看我们如何说,更看我们如何做。广大党员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坚决
纠正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
群众之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需要
当成分内职责,经常到困难多、问题多、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设身处地为群众解难题,
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老百姓的事情办不好,我们领导干部要感到寝食难安。大力
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办好济宁的事情,最根本的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最紧要的
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察实情、听实话、办实事、重实效,
少说多做、不事张扬,坚决反对坐而论道、华而不实、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放在解
决问题上,把注意力放在推动工作上,多做谋长远、打基础、做人梯的事,决不允许
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决不允许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大力弘扬拼搏奉
献之风。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开拓的锐气和精神,需要攻坚克难、愈挫愈奋的韧性和斗
志,需要拼搏进取、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需要不畏风险、甘于奉献的政治品格。坚
决反对不思进取、懒惰消极、做“太平官”的不良习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始
终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勤俭办一切事情,不讲排场,不求奢华,淡泊名利,吃苦
耐劳,经得起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保持共产党员的应有本色。全市广大党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努力创造经得起
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把建设新济宁的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前进。
同志们,灵秀丰饶的孔孟之乡,圣贤辈出,金声玉振,铸就了济宁人世代不息的历史
荣耀;物华天宝的运河之都,春潮涌动,山水生辉,激荡着济宁人再创伟业的时代豪
情。站在新起点、建设新济宁的神圣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更加紧密
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顽强拼搏,
为加快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新济宁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