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96&run=13

【概况】 2006年,济宁市财政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税政科、预算科、国库科、
行政政法科、教科文科、经济建设科、农业科、社会保障科、债务金融科、会计科、
监督检查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人事教育科15个科室,另设机关党委和纪检
组,机关编制总额43人。所属事业单位11个,分别是企业财务管理处、财政局开发区
分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农业税收管理局、财政局曲阜新区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
心、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财政信息中心、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会计培训中心、机
关后勤服务中心。 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215人。2006年,全市地方财
政收入完成81.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2%,比上年增长23.26%;
财政支出完成114亿元,完成预算的114.91%,增长29.89%。
【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加快发展】 2006年,济宁市财政局密切关注经济发展
动向,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研究和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创新扶持方式和思路,综
合运用财政贴息、补贴、奖励等手段,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一是贯彻
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高大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新技术应用和引进技术
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加速产业链的延伸。加大对传统产业特别是现代
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外资和民营
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盘活国有资产,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中央、
省属驻济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增加对重大科技专项的资金
投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技
术进步、技术创新等项目资金补助,目前已争取省补助项目11个,补助资金315万元。
二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果。支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外经贸企业的经
营环境,促进外经贸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
大对外开放的意见》,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设立外经贸发展专
项资金。三是创新激励扶持方式,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强化民营经济工作考核,
今年市财政安排160万元奖励7个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县市区。加大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资
金项目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力度, 安排资金677万元,对31户企业的31个项目进行了扶
持。扩大选择了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扶持,优先服务,促进成长,引导
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蓄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大力
支持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支持旅游、现
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
拓展金融保险市场。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重
点文化企业集团组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五是实施促强扶弱战略,推动县域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促强扶弱带中间”的要求,充分利用县域优势,坚持统筹城
乡发展,千方百计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体现了向“困难县倾
斜, 重点补助乡镇级”的原则。对2006年6个财政困难县因取消农业税形成的缺口,
在省转移支付补助的基础上给予全部补足。 建立财政困难县财力稳定增长机制,对6
个财政困难县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省分成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对6个财政困难
县实现的资源税、驻6个财政困难县的省市属企业实现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不再分成,
促其加快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吸引、导向作用,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聚合社会资
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继续增加对
“三农”投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转变农业
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落实对种
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收,
重点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
市实际补贴小麦面积584万亩,补贴农民户数148万户,发放补贴资金8172万元,户数
兑付率为100%。安排良种推广补贴面积256万亩,全市补贴资金2560万元。拨付农业
机械购置补贴资金330万元,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达255个。
【强化收入征管 着力提高收入质量】 一是严格依法治税,确保财政收入及时
足额入库。积极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完善税源监控体系,着重抓好重点税种、行业和企业的税收征管,同时加强对新兴行
业和零星税源的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加强煤炭行业价格监控,防止关联交易行为,
挖掘煤炭行业税收增长潜力。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随意减税、免税,
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狠抓均衡入库,保证税收稳定增长。二是强化收入目标考核,调
动各级征收积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财税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工
作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组织征收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财政收入分析协调
制度,积极协调国地税部门,定期召开收入协调会,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态势,搞好财
税收入预测。加大对收入工作的分类指导,对县市区财政收入指标着重考核国地税收
入及占比情况,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做实财政收入。三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挖
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积极开展日常监督和管理,加强票据和账户管理,全面清理非
税收入项目,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渠道。重点加强了对水资源费、矿权收益、矿产资源
补偿费、国有资产收益、地方教育附加、土地收益的征收管理,确保了政府收益不流
失。
【用足用好政策 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跟踪财税改革动向,做好利用政策增加
地方可用财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文章。在省财政厅规定省属煤炭企业所得税政策
至2003年到期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协调,在2004、2005年连续两年争取到兖矿集团企
业所得税下划基数不上调的基础上,继续争取该项体制政策,确保了下划基数不增加,
确保2006年超基数分成财力全部留在我市, 力争达到3亿元;及时收集营业税省分成
返还政策有关信息,结合济宁市实际,研究制订对策,争取有利基数;积极反映大宇
水泥日照粉磨站增值税及省属驻济劳改煤矿增值税退税情况,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
维护济宁市的既得利益。针对济宁市是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随着煤炭开采规模不断
扩大,煤炭塌陷地已成为影响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争取到恢复征收采
煤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增加地方可用财力6000多万元,将煤炭等资源优势转
化为财源优势。同时,继续争取“奖补”政策。在具体操作上,准确把握、精心策划,
通过2005年合理压减财力, 6个财政困难县2006年获得的保障性转移支付翻了一番,
达到1.2亿元。 6个财政困难县在上年“五奖一补”转移支付1.4亿元的基础上,2006
年又新增2.3亿元,达到了3.7亿元,今后将全部进入补助基数。若加上农村税费改革
转移支付和重点事业专项转移支付, 2006年将得到各项转移支付5.2亿元, 年人均
6000多元;截止目前共累计争取对下转移支付资金12.8亿元,其中6个困难县10.67亿
元,年人均1.4万元,切实增强了6个困难县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鉴于济
宁市革命老区财政困难状况,积极向上反映,2006年将泗水、鱼台、金乡、汶上、梁
山5个县纳入中央革命老区困难县扶持范围。指导5个革命老区困难县制定专项转移支
付资金项目建设三年规划方案,共申报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专门事务类项目20
个,预计今后三年将得到转移支付资金6000万元,其中2006年将得到2000万元。
【优化支出结构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有
保有压”的原则,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确保工资发放、机
关正常运转、社会保障和农科教等重点事业支出需要。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
税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两个体系”和“平安济宁”建设,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工资发放得到较好保证。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工资发放工作,
在预算安排时把工资支出打足,不留工资缺口。完善工资资金封闭运行办法,加强资
金调度,保证了全市工资的正常发放。同时加大市级对财政困难县的扶持力度,统筹
安排好资金,在2005年提前实现编制内财政供养人员按国家标准发放工资的基础上,
逐步拉平县乡之间工资差距,实现了乡镇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县级管理,较好地保证了
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加强。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范
围,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规
范有序的以政府促进就业为目标的市场就业机制。结合省劳动力市场建设项目,积极
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70余万元, 有力支持了市直人力资源市场和县市区劳动力市场网
络建设。继续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801个,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创业等失业人员享受税费减免827.1万元,享受社保各类
补贴1507.8万元; 安排专项资金120余万元,筹备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逐步建
立以康复促就业、以就业解贫困的良性循环的新型助残保障体系;积极扩大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范围,在曲阜、邹城、兖州、嘉祥、任城、汶上六个县市区纳入省级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同时,全面启动其他六个县市区的市级试点工作。2006年共拨付中
央、 省级补助资金3727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277万元,支持省级试点县310.6万
人、 市级试点县53.7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合省“360”工程,拨付市级
配套资金540万元, 支持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不断提高“五保”老人的供养水平,
2006年拨付市级五保供养四级联保补助资金342.5万元。 扩大低保覆盖面,切实保障
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年人均补差224元;继续完善城镇社会
保障体系,安排各项社会救助资金2570万元,用于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积
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14万元, 安排市级配套资金80余万元,逐步建立与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最大限度地缓解特困群体无力看病就医
的问题;筹集并拨付资金5300余万元,加强企业离休干部、困难企业军转干部、下岗
职工等特殊群体社保体系建设;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加强救灾体系建设,共拨付
各类救灾资金800万元, 有效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灾后生活问题。认真落实成品油价格
改革财政补贴发放范围,对全市种粮农民、从事捕捞及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
渔业企业、国有林业企业和林场苗圃、城市公交企业、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及城市出
租车司机进行了成品油价格补贴, 发放补贴金额11737万元。三是加大了对农科教等
重点支出的投入。围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了财政各项支农工
作,支农专项支出较上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重点支持了水利工程、农业保护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等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安排1205万元,用于
市级防汛岁修、 水利设施改造更新、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建设,安排400万元用于优
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安排9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安排3500万
元用于村村通自来水、“一池三改”工程建设补助和奖励;各级财政落实资金3025万
元,支持了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按照中央、省、市关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教科文事业的投入力度,集中财力保障重
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坚持教育优先,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摆在重要
位置,从理顺机制入手,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
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
资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上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14357万元,市
县财政配套资金9605万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按农村小学生
均30元,初中生生均40元,特殊教育生均1100元安排了公用经费,要求各级财政把应
承担的资金列入明年预算,并从新增财力中安排,在春季开学前拨付到各学校。同时,
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 工程。除了正在努力争取省级专项资金713万元外,又拿出
专项资金260万元用于“两免一补” 工程,并督促县市区足额落实“两免一补”所需
资金。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加大财政投入,把新开征的地方教育费附
加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用到危房改造上,并积极从上级财政部门
争取资金, 目前,已争取中央、省级资金500多万元。今年市财政还加大了科技投入
力度,支持科研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科学事业费支出2263
万元,比2005年支出2153万元同比增长5.11%,其中:市本级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800
万元,比2005年增加700万元,增长63.63%。
【加大改革力度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2006年,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
作目标为总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加大财政改革力度。一是继续深
化部门预算改革, 完善经费包干办法。2006年市本级309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
算编制范围,初步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加强了基础性工作,完善了预算编
制方法,提高了预算透明度;统筹安排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预
算外资金4.36亿元, 市本级部门预算总规模达到11.18亿元。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基
础信息库”,建立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机制,全面客观反映单位人员、资产、财务收
支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适当提高定额标准,将采暖补贴纳入
公用经费定额。积极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加大对县市区指导力度,规范预算编制
内容、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明确预算编制规程、统一预算编制软件。努力实现预算编
制规范化、预算管理精细化、预算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大
力推行综合预算,实行全口径管理财政资金。二是全面推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大
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将全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部纳
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自2006
年7月成立济宁市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以来, 积极开展银行账户及资金结存情况的
清查登记, 共清查出账户810个,比单位自查自报帐户多153个。到规定的2006年6月
30日截止日,单位存款余额131938万元,比单位自报数多出9214万元。截至清查日单
位存款余额115590万元。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针对问题立即整改,彻底
纠正,保证了资金安全完整。实行“两集中”改革以来,纳入的预算单位财政拨入资
金68323万元,办理支出30679万元,结存37644万元,拒付不合规开支120余万元。同
时,还圆满完成了市直284个单位的工资统发工作,统发人数12711人,累计拨付工资
38392万元,代扣养老失业保险金、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9557万元。为市直163个单
位的离退休人员发放住房补贴1505万元。从运行情况看, “两集中”改革取得良好效
果,规范了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了支出管理,提高了资金效益;实
现了精兵简政,节约了行政成本,财政监督职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三是稳步推进政
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
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根据省财政厅统一部署,
济宁市积极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活动,制定了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开
展收支分类改革业务培训,顺利完成了2006年预算数据的新旧科目转换工作。四是强
化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围绕“扩范围、上规模”,细化政
府采购目录,加强了政府采购的计划编制和执行力度,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发挥了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开展治理政府采购
领域商业贿赂工作,规范政府采购代理服务收费行为,维护招标人、投标人和政府采
购代理机构的合法权益,净化了政府采购环境,防范了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
五是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完善财政资金支出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财政建设资金市
场化运作的路子,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强化审计监督,逐步
形成部门预算、项目评审、政府采购、集中支付和督查问效等环节相结合的公共财政
支出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资金效益。2006年全市共评审项目55个,送审
值36091.22万元,审定值26250.83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共评审项目14个,
送审值13383.37万元,审定值9274.86万元,审减4108.51万元。六是扎实推进县乡财
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认真搞好县乡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了基层财政负担。
落实“五奖一补”政策,研究制订加快财政困难县发展的具体措施,对财政困难县年
度预算编制、调整事项和“奖补”资金的使用方案,实行省、市财政审查备案制度。
加大对县乡财政管理工作的指导,完善人事编制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双控”机制,
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管”和“村财村用乡管”改革,逐步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
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
(董 宏 梁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