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冶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51&run=13

【概况】 〓2006年济宁市所属地方矿井19对,核定能力1251万吨/年。其中,生产矿
井17对,核定能力1115万吨,基建矿井2对,设计能力225万吨。2006年完成原煤产量
1045.43万吨,工业总产值45.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41亿元,利税24.08亿元,利
润18.02亿元。 冶金行业有了新发展,实现年产值16739万元、销售收入16480万元、
利税494万元、利润187万元。原煤生产实现了控制目标。全市地方煤矿生产矿井共生
产原煤1045.43万吨,按可比口径同比压减58.46万吨,比上年降低5.7%,实现了省煤
炭工业局下达的原煤产量控制目标。 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在吨煤价格平均减少27.87
元的情况下,系统完成工业增加值3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销售收入43.41
亿元,实现利税24.08亿元,利润18.0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运河、鹿洼、
横河三对矿井实现利税过3亿元,唐阳、崔庄两对矿井实现利税过2亿元,单家村、杨
庄、义桥等矿井实现利税过亿元。基本建设进展顺利,义桥、金源、星村煤矿顺利建
成转入了生产矿井,阳城、花园等在建矿井加快了建设进度,宵云、义能、龙祥等矿
加快了筹建步伐,使全市地方煤矿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年内,
系统共发生原煤生产死亡事故2起,死亡2人,全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9,基
本建设矿井实现安全无事故, 万米死亡率为0,均低于市政府和省煤炭工业局下达的
控制目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杨庄、鹿洼、蔡园、单家村、唐阳、崔庄、运河、
横河、 太平、金桥、昭阳、泗河、义桥、星村等14对生产矿井和阳城、花园2对在建
矿井实现了安全生产;杨庄煤矿实现安全生产3503天,创济宁市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新
纪录。管理水平显著加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双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4
对矿井达到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3对矿井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9对矿
井达到省级“双基” 建设先进单位标准,1对矿井达到市级“双基”建设先进单位标
准,4对矿井达到省通防安全示范矿井标准,6对矿井达到省防治水安全示范矿井标准,
12对矿井被评为2006年度全省煤矿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 矿井装备、高产高效、现
场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地方煤矿的前列。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系统内
煤矿职工年人均收入2.91万元, 比上年增加5770元,增长24.8%,职工生活进一步改
善。执法能力明显增强,依法管矿、依法办矿、依法生产已在全系统形成共识。先进
单位和先模人物不断涌现,有3名同志被授于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1名同志被授于
全省煤矿十佳矿长,5名同志被授于全省煤矿优秀矿长,4对矿井连续4年、3对矿井连
续3年被评为全省煤矿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12名同志被评为全省煤矿安全生产优秀
矿长。
冶金企业有了新发展。济宁钢厂实现年产值15344万元、销售收入15282万元、利税
305万元、利润102万元。济宁煤矿机械厂实现年产值1395万元、销售收入1198万元、
利税189万元、利润85万元。
【强化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6年,系统上下把科学发展观摆到煤炭行业
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统筹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兼顾并重,统筹煤炭主业与
非煤产业的同步发展,统筹数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增长,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
定的有机统一”的发展思路,坚持走新型煤炭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增盈提效、建设
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加强了经济运行
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强化市场走势分析,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情况调度,努力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正确分析市场形势,严格落实各项政策,科学核定
煤矿生产能力,狠抓开拓部署和采掘接续,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三是认真落实了
成本目标责任制, 加强了成本核算,使系统吨煤成本保持在159.40元/吨,大大低于
省属重点煤矿251.79元/吨的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四是加强了企业财务、资金、
投资为重点的内部管理,降低了管理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煤炭产销两旺的形势
下,多数矿井仍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体
系,煤炭质量稳定。五是强化营销措施,提升营销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市场营销
方式和手段开展营销工作,不断优化用户结构和市场流向结构。六是以建设高产高效
矿井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采掘机械
化。目前全市地方煤矿共装备使用综采机组12套,高档普采机组8套,综掘机组8套,
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70.1%,掘进装载机械化水平达到93%,其中综采、综掘机械化水
平分别达到46.5%和7.55%。七是狠抓了产品质量控制,加强了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使
经济运行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
【预防为主〓抓好安全生产】〓2006年,系统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市地方煤矿中继续开展煤
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狠抓“双基”建设,大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把安
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国务院第446号令)、省政府办公厅《关
于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5]72号)等规范性文件精神,进
一步完善了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健全了安全监管职能。二是健全制度,认真完善落实
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煤冶系统健全完善了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
事故追究制等各项制度,进一步深化并落实了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了安全目标管理,认真实施了安全目标考核,使各项制度落到了实处。三是认真
开展煤矿“双基”建设,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抓基层、打基础,深
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夯实打牢安全基础。进一步深化“双基”建设内涵,
大力推进“两型三化矿井”(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
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建设,夯实打牢安全基础,突出安全生产关键环节,着力
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 进一步健全安全事故隐患预测预警机制, 牢固树立
“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等一
系列安全保障措施,严格煤矿安全操作规程,把查隐患、除隐患列为现场生产和管理
的第一工序,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和深化各级定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制度,
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报告和整改治理措施,切实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加强
区队班组建设。建立健全以安全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区队长、班组长选拔任用和考核激
励机制,选好配强区队长、班组长,着力抓好现场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优化配置,
形成安全生产的骨干力量,确保把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加大了安全生
产投入,提升煤矿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严格按照《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
理办法》、《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标准,提足用好安全专项资
金,并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据统计,2006年全市地方煤矿投入使用安全费用资金达
1.11亿元,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五是按照“装备、管理、
培训”并重的原则,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安全
技术素质。市煤炭工业局组织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达3194人次,组织职业技能鉴定
1051人次。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全市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
率为0.19, 万米死亡率为0,截止到2006年底,杨庄煤矿实现安全生产3503天,已实
现安全生产九周年,创出了济宁市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新记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地方
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科教兴煤〓提高行业科技水平】〓2006年,系统上下大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
积极推进煤炭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全市地方煤矿的持续
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科技动力。一是认真落实全省煤矿“十一五”技术改造规划指导意
见,加快对不适应要求的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有效解决煤矿生产、安全的薄弱环
节,使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更加合理,生产布局更加优化,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更加配套
完善,为实现合理集中生产和均衡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
新,加大科技投入,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重点组织对煤矿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防治以及实施绿色开采工艺、提高
煤炭资源回收率、煤炭液化及煤化工多联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新的科研成
果。三是以发展综合机械化为重点,围绕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的
采煤技术和机掘工艺,以发展综合机械化为重点,采用综采综掘装备和自动控制等技
术不断提升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四是紧紧围绕煤炭生产
安全和经济建设的技术难题,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在薄煤层综采、大埋深矿井建设、
薄基岩条件下膏体充填开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八项。五
是编制了《2006-2020年济宁市地方煤矿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编撰了《济宁市地
方煤矿科学技术志(1991-2005) 》,记录了济宁市地方煤矿15年的科技发展历程。
六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煤战略,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强对煤矿井下作
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培训责任。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
导职工学知识、学技能,增强工作本领,增强爱岗敬业意识和安全意识。逐步推行了
煤矿矿长、总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强制从业资格准
入制度。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选拔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开展以安全、技术为主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认真制订急需人才教育培养规划,通过与煤炭院校合作,
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脱产培训、函授学习等方式,加大了煤矿急需专业技术人
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提高了采矿、矿建、地质、机电等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待遇,形
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良好机制,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煤炭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注重引导〓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资源管理、
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各煤矿企业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了煤炭资源储
备和接续生产能力。一是编制完善了全市地方煤矿“十一五”发展规划,纳入了全省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依法加
强了对基本建设矿井的监督管理,实现了基本建设矿井的安全高效,工程质量优良品
率进一步提高,单项工程竣工认证速度加快,促进了矿井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市地方
煤矿呈现出竣工项目多、建设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发展后劲强的喜人景象。义桥、
金源、星村煤矿完成了试生产验收工作,取得了煤炭生产许可证,转入了生产矿井。
阳城、花园2处在建矿井,设计规模达到225万吨,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宵云、义能、
龙祥等矿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加强了对矿井资源回收率的监管,对矿井储量及回采率
进行了审查。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进采煤工艺,加大薄煤层开采力度,实现
厚薄配采,减少资源浪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采上限,提高资源回收率,最大限度
的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全市地方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1%。四是全面开展了煤矿生产
能力复核工作,严格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全年产量控制在核定能力范围之内。积极
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煤炭资源,取得初步成效。五是大力开展煤矸石、矿井
水的综合利用, 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已达80%以上,并实现了矿井水处理后达
标排放率100%。六是进一步引导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发展煤炭主业的同
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以延伸煤炭产业链和发展煤炭相关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煤
炭替代产业,积极开发建设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和能够形成煤
炭替代产业的骨干项目,拉长煤炭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煤电、
煤化工、煤建材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及关联项目,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非
煤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74亿元、 利税1.43亿元、利润0.67亿元,全市地方煤矿非煤
产业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七是积极协调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单家村等矿压煤村庄搬迁
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太平煤矿积极进行膏体充填开采,解放了大量煤炭资源,减少了
地表采煤沉陷。积极做好采煤塌陷地的复垦治理工作,促进了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提
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法行政〓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06年,紧紧围绕煤炭行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的
突出问题,强化兼管,依法行政。一是进一步健全了济宁市煤炭工业局的组织机构,
充实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依法履行职能、实现依法行政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智
力支持。二是代表市政府牵头起草了《济宁市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若干问题的
试行办法》(讨论稿),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强了行政执
法,开展了执法检查,使全市地方煤矿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运作的轨道。四是认真
组织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申办、变更、延续和年检工作。指导义桥、金源、星村煤矿及
时申办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并对取证矿井进行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年度检查,提出了
年检意见,协助山东煤矿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了环保年检,为欢城、泗河、杨庄、太平、
运河等矿办理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变更手续。五是加强了行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审
查审批了大量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和措施,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