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43&run=13

【概况】〓2006年,重点示范推广粮菜间作、温室大棚无公害生产、“四位一体”生
态种养、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生物有机肥施用、农艺节水等新技术、新成果,开发
应用立体高效种植、保护地瓜菜复合多层棚膜及配套技术、秸秆综合利用、配方施肥
技术、麦菜垄作栽培、棉花无土育苗和无钵移栽技术、玉米间作夏秋菜技术等20多项
新技术, 其中蒜-菜-棉、粮-菜-棉等立体高效种植技术推广200多万亩;秸秆生物反
应堆新技术已在大棚瓜菜、池藕等生产中推广应用;小麦垄作间种越冬菜和玉米间作
夏秋菜技术的开发示范,为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探索出一条新路。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体系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粮食作物
中优质专用粮比重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占到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达到300万亩。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12万亩,精、细、特瓜菜种植155万亩,各类高效经济
作物426万亩。 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化反季节瓜菜发展迅速,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
10.5万个,冬暖式大棚和大中小拱棚瓜菜种植88万亩。以优质粮棉油、瓜菜、中药材、
食用菌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60处。 新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1处,
按标准化技术规程制定的“绿色套餐”进行规范化生产,取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
产品认证300个。全市种植业增加值110.6亿元,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1515.5元。
【种植业结构调优〓主要农产品丰收】〓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47.4万亩,复种指
数198%, 粮经比为54:46。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871.1万亩,比上年增
加83.7万亩, 增长10.6%。粮食总产395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增12.9%。粮食生
产中, 夏粮播种465.5万亩,总产197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9.9%和10.9%;秋粮播种
405.6万亩, 总产1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11.5%和14.9%。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53.6公
斤, 增长2%。在粮食生产中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扩大到590
万亩, 占粮食总面积的67.7%。经济作物栽培持续扩大,效益增加。全市在“五大产
业体系”建设的推动下,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继续大
力发展瓜菜生产、经济作物种植,全面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档次、产能和效益双提
高。 2006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676.3万亩,其中棉花播种175.1万亩;瓜菜播种464.1
万亩;花生、地瓜、大豆与去年基本持平。为了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市农业部
门给与资金扶持,积极申报项目,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除优质专用粮、棉、
油、瓜菜、大蒜、圆葱外,甜叶菊、食用菌、芦笋、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
品也初具规模, 基本形成西瓜15万亩、甜瓜10万亩、土豆10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
药材6万亩和万亩芦笋、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600万平方米,这些基地已成为农民增
收奠定了基础。
【技术推广和服务不断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一是年内市农业系统
共组织科技三下乡、 赶大集230次,科技人员参与9200人次。另外有1800多名科技特
派员长年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生产。二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18项,新品
种114个,麦菜垄作技术10万余亩,粮棉菜间作立体种植达到150余万亩,粮棉、粮菜
间作种植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80%; 广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
术,全市推广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其中鱼台、微山、曲阜、金乡、汶上5个
县被国家和省列为秸秆反应堆技术推广重点县,此技术在大棚瓜菜、池藕生产中得到
广泛应用。建立综合防治监测体系,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有效地控制了
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保障了全市农业的稳产增产。三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利用
“行风热线” 和农业“110”热线开展技术咨询;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明白纸发
布技术和生产信息、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解决群众在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全年共举办热线讲座12次, 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为农作物异常会诊20余次,接待
群众来电来访1000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支撑作用。
【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全市农业发展】〓针对全市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利用国家增加对农业投资的大好机遇,抓住关键环节,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项目资金。
2006年向国家和省政府申请报批项目122个, 被国家和省批准立项的62个,争取资金
3.2亿元,较上年增加1.1亿元。这些资金在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网管线建设、标准
农田建设、扶贫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测报网建设、“一池三改”生态
家园建设、良种生产繁育、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基础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王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