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41&run=13

【概况】〓济宁市农业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人事科、政策法规科、发展计划科、
财务科、 科教科等16个行政科室(含党办、监察、工会),13个事业站,其中3个副
县级事业单位。 干部职工160人,其中行政人员62人,事业人员98人,其中专业技术
人员72人。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年。在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学三创”活动为契机,以促进农业增产、
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深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
动“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狠抓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努力创建高绩效文
明机关。在工作指导上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目标,保持全市农业又好
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突破性发
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全年全面丰收、内部结构优化、农
民收入大增、发展活力旺盛的良好态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
入渠道不断拓宽, 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增长4%;实现农林牧渔业
增加值1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0元。
【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
署和确定的农业发展目标,围绕“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
植工程”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继续深入开展结构调整,狠抓
规划、指导、服务等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
优质专用粮生产和以瓜菜为主的各类经济作物种植,以大蒜圆葱、甜叶菊、中药材、
食用菌为主的十大优势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能效益全面提高,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全年粮食总产395万吨,较上年增
长12.9%,创历史新高。棉花、油料、瓜菜总产分别达到15万吨、28万吨、1038万吨。
二是农业产业不断升级,成效明显。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种植结构趋于优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加快了全市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生产
经营型转变,成效比较明显,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升,优质专用粮食面积增加。粮食
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效益增加。各类经济作物面
积745万亩,增加45万亩。金乡大蒜继续带动周边发展,面积扩大到145万亩,增加46
万亩。为了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以规划指
导,从资金扶持和项目申报上给予帮扶,除优质专用粮、棉、油、瓜菜、大蒜、圆葱
外,甜叶菊、食用菌、芦笋、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也初具规模,基本形
成西瓜15万亩、甜瓜10万亩、土豆10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6万亩和万亩芦笋、
60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
【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有了较快提升】〓2006年,在认真宣传、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食品安全法的同时,狠抓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和产品
检测,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生产投入品制度,农业生产标准化逐步为广大
生产者、消费者接受。一是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全市新建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1处、 39.2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9处、总
面积347.4万亩, 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97个,面积22.4万亩以上,绿
色、 有机、 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国家认证总数达到300个,认证面积158.4万亩以上。
2006年全市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一,累计认证总数列全省第
二位。二是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市级农产品
质检中心揭牌运行,并被山东省确定为鲁西南区域农产品质检中心。
【规模化生产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为了加快农业产业
化发展步伐,提升产业化生产水平,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借鉴先进经验,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促强扶弱,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区域发展,产、
加、销相互协调的原则,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优惠政策,争取上级重点产业和技
改项目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数量增长,产能效益
普遍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已发展到552家,较上
年增加152家。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1家,总数达到15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
龙头企业2家, 省级19家, 市级136家。预计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可达
360亿元, 实现利税33亿元,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
展到2200多个。 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种植基地410万亩,带动农户
85万户,全市有近5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了基地促
加工、销售促生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市场的产、供、销互连生产经营体系,增强
了农产品适应市场、抗御风险的能力。
【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不断深入〓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水、网、路、渠等基础设施建
设, 进一步向规模开发、 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扩展。 全年共开发治理中低产田
14.31万亩, 投入资金6874.5万元,新上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总投资496
万元。建成有机肥厂1处,在建兖州建设“绿源”出口鸭标准化养殖场1处,扩建邹城
珍稀食用菌有机生产基地1处, 新上鱼台大米综合批发市场扩改建和汶上中华鳖养殖
场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出口创汇创
造了有利条件。扶贫开发围绕资金、项目、技术扶贫,积极组织欠发达县、乡、村改
善生产条件, 调整生产结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6年省安排泗水、梁山、微山3
县七个乡镇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扶贫开发项目12个,
项目覆盖63个行政村,总投资3183万元,惠及农民4.52万人。发展经济林1.143万亩,
发展池藕1500亩, 开发种植稀有水生作物苏菱、芡实4000余亩,建成规模养殖小区3
处,帮助农户建设温室大棚78个,示范发展高产网箱养鱼、有机食品生产等致富试点
项目。为部分经济条件和生产基础较差的偏远村修路15.8公里,修建输水管渠18.2公
里,桥涵12座,架电4000米,新打机井77眼。项目的实施为扶贫村镇改善生产、生活
条件,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经济起到良好的辅助、引领作用,带动了项目区经济
快速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突出抓好农业
项目建设,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以增添农业发展后劲,构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
增收平台,取得明显成效。曲阜市、梁山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嘉祥县大豆良种
繁育基地建设和兖州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都为发展当地的粮食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兖州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还被评为全省“十佳”农业建设项目。曲阜市、汶上县、兖
州市和邹城市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站建设项目对控制全市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发
生、保障主要农作物稳产增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贯彻各项惠农政策〓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一是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
地承包法》 和省《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得到落实,给98%的农
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证卡,群众反映强烈的两田制得到彻底清理,严格土地承包合同
的管理,形成较为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
政策。2006年全市核定粮食直接补贴583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发放补贴8172万元,
增加659万元; 核定良种补贴256万亩, 增加20万亩,兑现补贴资金2560万元,增加
200万元。 农村居民各项政策性补贴收入人均14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人均11元。三
是继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减负政策的落实。为了
防止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的反弹,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统一核定农民负担项
目,发放农民负担项目卡,强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宣传,防止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反
弹和向“两工”转移。推行村帐乡管和农村财务公开,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稳定
了农村形势。四是强化农业执法,加大农业各项法规的宣传力度。全年共查处各类坑
农害农违法案件1000余起, 查处假冒伪劣农资700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
元,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王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