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109&run=13

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
施教育优先和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呈现环境优化、重点
突破、亮点增多、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和智力支持。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76所,在校生136万人,教职工9.3万人。高等
院校7所,普通高中69所,职业高中31所,普通中专10所,成人中专24所,初中304所,
小学1363所, 幼儿园655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协调
发展的办学格局。 市教育局有8项工作被评为省、市先进,被市文明办推荐为省级文
明机关。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2006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
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型调研活动,市委十届十次全委会议将教育优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
“四大战略”。教师节前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优先发展大会,作出了《关
于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六个优先”的工作原则和
“五个显著提高”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具有突破性
的政策措施,确定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赞誉。市里
成立教育优先发展联席会议,建立了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将大会确定的重点工作细化分解为36项,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
关部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贯彻落实全市教育优先发展大会精神专项督导,确
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研究制定《济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教育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基础教育巩固提高。 积极推进
“双高普九”,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和99.42%。注重学前
教育管理, 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99.2%,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6所、市级
一类幼儿园365所。高中办学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8%。
二是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济宁
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6年中职学校招生4.8万人,占高中
阶段招生数量的比例达46%,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
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次。三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支持驻济省属
高校和市属高校健康发展, 普通高校在校生达6万人。济宁师专改建济宁学院获全国
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票决通过。 四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达到203
所,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
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落实陈至立国务委员批示精神,学习
宣传少年英雄李目辉英雄事迹,中央和省、市各新闻媒体作了宣传报道,省委、市委
作出学习的决定,并授予荣誉称号。2006年成立了济宁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宣讲团、现
代家庭教育讲师团。 去年全市普通高考再创新高,录取本科生1.3万人,比上年增加
1350人; 全市理科最高分707,居全省第二。1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教学示范校。市教
育局承担的“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自主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获济宁市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一等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获济宁市2006年度科技进步奖和山
东省软科学成果奖。 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成综合实践基地5处,单项实践
基地200处,特色实践基地500处。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48所学校通过省级电化教
育示范校验收。 家庭教育创新提高,12个县市区、73个乡镇、186个学校进入实验工
作, 2006年6月份,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场会在济宁市召开,推广了济宁市家庭教
育工作经验,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济宁市作了典型发言。
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几年接待国外境外教育团组8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26
名。 2006年组织5名“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赴美国学习考察,美国康州丹博瑞高
中与嘉祥一中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孔子文化节期间,在曲阜隆重举行了首届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坚持学校布局调整、名校带动、薄弱
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设“四轮驱动”,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市属6所行业职工中专成建制合并整合为3所新学校。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山东省机
电学校、济宁商业学校整合组建为新的“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全市现有省级规范
化学校73所、 市级规范化学校268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所。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215计划” 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200所小学、100所初中达到省级规
范化标准,改造500所薄弱学校。8所“明德小学”竣工投入使用,全省“明德小学”
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宁市召开,推广了济宁市的工作经验。开展“实验室建设规范
化学校” 创建活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校校通”工程,428所学校接入教
育网,中小学配备微机6.7万台、多媒体教室1280口,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努力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
育管理体制,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有新增长。全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3亿多元,地
方教育附加6500多万元。农村教师工资9个县市区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3个县达到国
家标准。 全市农村教师人均增资334元,达到1402元,中区、兖州、邹城将教师工资
及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现了县域内统一标准发放;其
他县市区确定今年1月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全市实施新机制改革各级财政需承担近2.4亿元, 210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82万多名
学生受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
体”的办学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教师队伍、教科研队伍。全年组织1.6万名教师参加了新课
程培训,300名校长参加了省、市级高级研修和提高培训,选派9名优秀中青年学校干
部到烟台、潍坊省级规范化学校挂职锻炼。开展“让教育科研走进一线教师”主题实
践活动,建立以校为本、多元开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全市现有省
级校本培训示范校15所。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邹城二中被评为“全国师德建设
先进集体”。去年全市新招录教师近1000名,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
标率分别达到88.9%、97.7%、99.6%、95.1%。评选表彰了“十佳校长”、“十佳
教师” 、 “十佳班主任” 。实施名师建设工程,评选出50名“杏坛名师”、100名
“特级教师”。5名教师被评选为全省“齐鲁名师”,33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3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1名教师被评为省十佳教育创新班主任。组织35名齐鲁
名师和特级教师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对连续任教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中小
学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加快教师宿舍区建设,曲阜、微山、金乡、嘉祥教师小区一期
工程全部完工并已入住,其他县市区确定2007年动工兴建。
【全面推行依法治教 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一是积极推行依法治校。 实施教育
“五五” 普法规划,6所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6所学校被评为全市校务公
开民主管理三星级单位。按照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校
园创建活动。二是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市政府连续三年将特困生救助列入为民办
好的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救助特困生1.6万人,三年来救助特困生4.3万人。救助普
通高考特困大学生近1000人。 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近600万元。三是扎实推进
危房改造。 近几年全市累计筹集危改资金3.8亿元,消除危房64.8万平方米,2006年
4.7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全市新建校舍66.9万平方米, 改扩建校舍
4.5万平方米, 维修校舍22.1万平方米。四是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全市
21万套的更新任务全部完成。 五是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对487个收费项目和收费依据
进行了全面清理。兖州市、任城区、微山县先后荣获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称
号。六是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全市37个高考考点全部被评为省优秀考点。七
是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制定出台《济宁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开
展教育系统消防安全隐患普查整治和中小学校车排查整治活动。市直九部门对全市学
校安全工作进行了集中抽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学校学生安全责任事故。八是优化高
校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召开了优化高校
发展环境现场办公会,研究制定《关于优化高校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建立地方政
府支持高校立足济宁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
(宫玉新 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