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106&run=13

【概况】 济宁市气象局下设办公室、业务科技科、政策法规科、人事教育科4个科
室, 设气象台、专业台、防雷中心、财务结算中心4个事业单位,管辖10个县市气象
局。 全市现有气象职工251人,其中市局113人,在职人员具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
称40人, 1人获得硕士学位,两人攻读在职研究生。2006年,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和
省局党组的领导下,全市气象干部职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
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和“三学三创”活动为动力,积极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5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确立气
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
围绕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建设业务“轨道”为契机,不断提升
天气预警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预估水平,不断增强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取得了显
著成绩。
【气象事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省政府52号文件下发后,立即组织全市气
象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市局党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了贯彻落实的意见
和建议。 2006年9月11日出台了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气象事业的通知》
(济政发〔2006〕36号),为济宁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气象工作
独立成章或作为重要内容均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不断增长,市局及各县市气象局在地方财政列户数也不断
增加。
【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气象作用充分发挥】 一是气象服务效益显著。2006年我市
气候复杂,极端天气事件时有发生,春季邹城、金乡出现了冰雹大风天气,造成较大
财产损失;夏季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雨、大暴雨,个别乡镇出现特大暴雨;秋季以来
出现连续70多天的旱情,气温较常年偏高。大雪、寒潮、冰冻、高温、大雾、大风、
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
为政府、社会公众及各行各业及时提供了预报和服务,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能力
明显增强,为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市气象台共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气象信息153期,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40余期,
气候评价5期,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99期,接受各级电台、电视台采访20余次。使全市
800万人民直接成为气象信息的受益者, 气象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二是为重大活
动做好气象保障工作。在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曲阜孔子文化节、嘉祥石雕艺术节、
梁山全国挂车展等地方重大活动中,市气象台、曲阜市气象局、嘉祥县气象局、梁山
县气象局等不仅提前进行了气象服务,而且气象服务准确、及时,保障了各种活动的
顺利开展,济宁、曲阜、梁山、嘉祥气象局均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三是气象为新
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首先在全市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
站。其次,加快微山湖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湖区建成了1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
开展湖区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服务,切实为沿湖养殖、旅游、南水北调
工程等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第三,建成和完善了济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短时
临近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全市粮食产量预报系统以及济宁气象兴农网站。第四,为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传统的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形式,今年
又增加了气象网站、网络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汶上局为用户新上了微机终端,曲阜、
鱼台、兖州、邹城、嘉祥等局为政府、乡镇、专业用户及广场新上电子显示屏30多块,
其中曲阜、邹城在广场的气象电子显示屏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是扎实推
进气象应急体系建设。 自初步建立全国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后,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
《山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市局也先后制定了《济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济宁市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济宁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防御应
急预案》 、《济宁市气象局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保障预案》。9月20日组织全
市进行了突发灾害性天气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处置突发灾害性天气应急
管理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抓住机遇 实现业务上的新突破】 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采取
有力措施,以创新精神实现了气象业务的新突破。一是完成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阶
段性工作。根据省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要求,结合济宁实际,制定了《济宁市气
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济宁市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岗位设置实施方
案》。通过召开全市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动员大会,进行了科级干部调整、一般工
作人员选岗定岗等,保证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基本业务
质量稳中有升,全年未出现业务责任事故。全市地面测报错情率、农气测报错情率、
酸雨观测错情率均为0.0‰,报表合格率为95.58%;全市上行气象信息传输及时率为
100%,信息网络系统故障率为0.0%,自动站数据传输及时率达99.4%,自动气象站
72小时内故障排除率达到100%, 全年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定性准确率为91.7%。经
验收全市共取得各项百班55个,地面测报集体优质2个,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4个。全
市气象业务目标考核连续十一年达一级,被山东省气象局授予“业务明星单位”称号。
三是气象现代化建设整体效益初步显现。根据《山东省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
要求,完成了鱼台局闪电定位观测站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全省组网;超额完成了省局
下达给我市120个(实际完成13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任务,观测资料现已用于
决策服务、区域联防、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等多项业务中;完成了台站实景监
控系统的建设任务。目前,市局管理人员、预报人员利用监控系统足不出户便可察看
到所有台站实景。区域气象观测网、雷电探测网、等效雷达网以及实景监控系统建立
在全年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2006年的几次大暴雨的预报服务中,
为地方政府指挥防汛抗旱、指导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雨情服务上改变了过去全
市只有11个测雨点的状况, 现已增加到149个,雨情服务更加全面、准确和真实,同
时利用区域站的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随时进行加密观测特点,将每小时甚至每10分钟
得到的雨情,及时为领导进行服务。四是气象科研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6年全市共
有省课题、地方联合课题及自立课题6个,其中结题2个;全市在中高级刊物上共发表
论文16篇,参加省气象学会、济宁市科协组织的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的24篇学术论文中
13篇获奖;全年用于科研开发资金达19.3万多元。五是多轨道业务建设已具雏形。按
照《济宁市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了6条轨道,6个体系,并依
据“站网调整方案”,完成了“三站四网”调整工作,全市1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已在
2007年1月1日顺利实现切换,并且整体运行良好。六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有序。
加强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力度,确保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安全、及时、有效。
3月份重新调整了济宁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 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全市人
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和火箭年检合格率为100%。 2006年全市在春、秋季
各成功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2次, 特别是11月22日的增雨作业效果显著,有效地缓解
了秋季旱情,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围绕和谐部门建设 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行政执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市
有6个单位进入了当地行政审批大厅, 规范了气象行政审批程序。按照省局统一部署
为执法单位和人员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设备和器材。全市共进行气象行政执法70余
次,通过文明和严格执法,较好地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促进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
的开展,气象依法行政得到社会认可。二是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投资60多万元,对
原办公楼、院落、大门进行了改造、装修,办公条件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面貌焕然
一新。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局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加
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完成了全年审计工作任务,通过监督和审计,全市气象部
门没有任何违纪违规现象。四是气象宣传工作成绩显著。2006年全市在《中国气象报》
上发表稿件36篇, 在《山东气象情况》和《山东气象网站》上发表稿件114篇,在市
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13篇,气象宣传工作渐入佳境。
(连加胜 王友强 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