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4&rec=104&run=13

【概况】 2006年,市科技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政策法规科(挂市科教兴市办公
室牌子)、计划财务科、合作交流科、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挂市高新技术办公
室牌子)、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技成果科(挂市科技保密工作办公室牌子);行政
编制19名,工勤人员编制2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2名。
济宁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为指导,以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全面实
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体
系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引领
作用, 取得新的成效。至2006年,市科技局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
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被评为市先进中心组,在全市万名代表评机关活动中,连续两
年被评为满意单位,在全市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好”档次,保持政府部门前10名;先
后获全市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机关文明单位、全市三下乡先进单位、包村工
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6.11亿
元,同比增长31.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64%,比
年初提高3.23个百分点, 占比增幅居全省17市第2位。12个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全部实现增长,其中8个县市区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占比与年初相比,9个县市区
提高,其中4个县市区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一是强化工作措施。召开了全市高新
技术工作会议,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工作机制等方面强化措施,明确
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县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各级各部门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任务,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
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统计评价与督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等措施,确保了
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发展势头。二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建设好国家级生物技术、
工程机械两大产业基地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2006年初,科技部批准了济宁市申报
的国家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全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纳入高新
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行业逐年增加, 2006年达到2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0家。有
27个行业增长, 其中19个行业增幅超过30%以上。10个支柱产业全部增长,产值达到
381.71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82.31%。三是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全市120家企业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其中56家企业被认定为示范企业,
工业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正在形成
独具特色的济宁制造业高地。2006年,重点开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工程培训,
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区域示范和企业示范、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四个层面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举办了“用友软件全国巡回展暨济宁博特丝杠ERP项目
演示会”,并组织了50余家企业参加座谈讨论,营造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四是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政策扶持和创业发展,济宁高新区的辐射带
动作用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济宁高新区产值达到92.8亿元,增长57.16%。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
会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城市的工作任务。二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
市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总体要求和任务
目标。市政府颁布实施了《济宁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15年全
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加大了科技投入。市
财政拨付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比去年增长60%。 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有
较大幅度增长, 占GDP的比例达到0.8%以上。四是广泛开展了全民科技创新活动。举
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全市
组织送科技卫生下乡活动106次, 受益群众达到80余万人次。举办了全市科技干部培
训班,对县市区科技局长、分管科技的乡镇长进行科技培训。五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
新的舆论环境。开展了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创新访谈活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
济宁科技工作稿件达到120多篇, 《科技日报》、《济宁日报》等刊发专版、开辟专
栏多角度、大篇幅报道济宁科技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争创了一批国家级品牌。年初,国家科技部批准
济宁市建立国家级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兖矿、菱花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家。 如意科技、博特丝杠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
术企业,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家。二是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0余项,批准立项136项,
获上级支持资金1735万元。特别是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取得新突破。今年全市列
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达到46项, 其中国家863计划8项,火炬计划6项,重点新产品计
划8项, 支撑计划3项,星火计划19项。兖矿集团承担了国家“863”“以煤气化为基
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嘉祥县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
动计划”试点县。三是加大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今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
项目330余项,安排支持资金1760万元。今年全市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66项,其中获
省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24项;开发新产品580多个,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0%以上。
【科技兴农取得新进展】 围绕培植发展粮棉、畜禽、林果、瓜菜等五大产业链和
十大特色产业,实施了农业五大科技工程。一是良种产业化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引进
培育农业优良品种280余个,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兖州市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工
程重大科技专项经专家组实地验收,小麦平均亩产达727.43公斤,玉米达到934公斤。
二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下派科技特派员2260多人,下派人数在
全省各市中居首位。该项工程共实施科技项目475个,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新品种549
个,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56个,科技服务组织254个,创建利益共同体326家,新建企
业101家,受益农户达到6万多户。三是认真实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调整确
定30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菱花、华仙等重点企业获得省、市科技重大专
项支持。四是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向纵深发展。全市20家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
动作用不断增强,市农高园实现产值2亿多元,带动周边种植户1万余户,顺利通过省
科技厅组织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验收并挂牌。五是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取得新进展。
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60多期,培训50余万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资源节
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意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统筹规划和部署了“十
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研究、示范、推广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二是积
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围绕煤炭塌陷地治理、南四湖湿地保护、工业废水和大气污染治
理等,下达了“发酵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及零排放技术开发”、“南四湖湿地生态保护
与修复技术”等10余项重大专项,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生态市建设的研发工作。菱花集
团、曲阜市政府、市农高园承担了省资源节约型社会三个重大专项。三是扎实做好社
会领域的科技工作。上半年配合市畜牧局开展了禽流感防控工作,联合印发了《防治
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手册》,制作了光盘,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配合市卫生局积极开
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检查。同市公安局联合对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进行了
审定,召开了全市科技强警会议,下发了《进一步实施“科技强警”工作的意见》;
公安部、科技部批准我市实施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方案,市财政拨出专项
经费1451万元支持“科技强警”工作。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由市科技局、市民营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地
税局认定的百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8家,总数达
到126家。技工贸收入达到159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46亿元,从业人员4.8万余人,89
%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 百家民营科技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或与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
民营科技园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兖州、嘉祥、汶上、金乡等8个民营科技园区已形成
规模。
【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
品博览会和院士济宁行活动。 5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持有人
以及海外人士参加会议。博览会共设置国际标准展位450个,展出面积1.5万平方米,
共组织参展专利高新技术成果1.6万多项, 专利高新技术产品3000多个。共成交技术
项目285项,投资总额8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3.7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2项。
市科技局对成交项目实行目录管理和分级负责制,加强跟踪落实。二是成功举行中国
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人民政府第五次合作会议,开展“院士济宁行”活动。中国工程
院尹伟伦院士与市林业局签订了促进济宁林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孙铁珩院士委托游松
教授与市环保局签订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合作协议,于德泉院士与济宁华能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签订了开发新药品的合作协议,盖钧镒院士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
作协议,张国成院士与山东省南四湖稀土有限公司签订了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姚
骏恩院士与山东省激光所达成了技术合作意向。 市政府新聘任6位院士为科技顾问,
累计已有49位院士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院士和专家共分12路对市属企业、济宁高新
区、市农高园和任城、兖州、微山、梁山等县市区的47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答技
术难题78项, 推介信息150多条,提出指导性意见80余项。三是成功举办鲁韩生物技
术洽谈会,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和意向14项,建立了一批技术合作对子,进一步扩大了
国际间科技合作交流。四是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新增科技中介机构40
余家, 总数达到290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设计共性
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课题。
【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 2006年,全市申请专利1541件,同比增长52.9%,比全
省平均增幅高20.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当年申请量首次突破1500件大关。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8件, 比上年同期增长51.9%。授权专利824件,增长122.1%,比
全省平均增幅高73.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目前,全市累计申请专利6072件,
授权专利3767件。 4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知
识产权工作,促进自主创新的意见》,对全市“十一五”专利工作进行部署安排。10
月份人大首次视察《专利法》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贯彻执行〈专利法〉
的决议》。全市建立了50多人的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深入】
2006年5月20日至26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主题的科技
活动周,共安排启动仪式、科普宣传广场、送科技卫生下乡等重要科普宣传活动13场,
共组织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单位、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专利企业、中小型企业
和市中区、 任城区等宣传站130余个,1600多名机关干部、科技专家和青年志愿者参
加宣传服务。 整个活动悬挂宣传标语、挂图800余幅,向群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6万
多份, 接受群众咨询5200多人次,参与群众达4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和
科技培训活动。 全市共组织开展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120余次,组织专家、科技人员
6800多名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 发放各类科技资料130余万份,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260多项, 直接受益群众达15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786期,培训各类技术
骨干60多万人次,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好评。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
举办了全市科技干部培训班。 三是加大了科技宣传工作力度。 继续在济宁日报设立
《科技聚焦》栏目,向社会介绍科技政策、工作动态、成果信息、重大活动等,产生
了良好效果。
【结对帮扶工作积极开展】 市科技局作为帮扶嘉祥牵头部门,认真实施促强扶弱战
略,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一是增强省、市、县三级科技
部门的联络,共同筛选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县域科技经济和
社会发展。二是积极做好与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等市直部门和里能集团、
鲁抗集团的协调联络,互通帮扶信息,共订帮扶计划,形成帮扶合力。2006年嘉祥县
共有25项科研开发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 支持经费332万元。广泛开展群众科技宣
传培训,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切实做好送科技、卫生、文化下乡活动,嘉祥已
选派科技特派员200余人。 三是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嘉祥县科技信息网络平台
功能进一步完善,并成功注册了中国科技特派员网站,大力推进了嘉祥的科技信息化
水平。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在嘉祥顺利实施,完成项目总投资25.9亿元。
【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深入开展“三学三创”活动和“五型”机关等创建活动,全局上下进一步提高了
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党组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
民主决策,领导干部自觉过好双重组织生活。机关党委和各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
度,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全年发展新党员3名。三是提高行政效能,实施工作提速。
各项工作实行任务目标责任制,完善管理机制,在全系统实行了领导责任制、首问负
责制、AB角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及工作效能评议考核制,层层抓好落实。围绕优质服
务,实施“便民工程”,以科技中介服务大厅、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网络为载体,
向社会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科技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市行政审批中心科技局窗
口办结率、准确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四是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局党
组印发了《政务公开工作规定》等四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纠正不正之风,把机关
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在全系统形成了风正心齐、务实
开拓、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环境。
(杨旭清 高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