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3&rec=69&run=13

【概况】 济宁市农业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农业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
综合科、人事科、政策法规科、发展计划科、财务科、科教科等16个行政科室(含党
办、监察、工会),13个事业站,其中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49人,其中行
政人员63人,事业人员86人;专业技术人员66人。2005年,全局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化农村改革,依靠科技进步,积极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中心,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团结奋进,全市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在结构调整中有了突破性发
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全年丰收、全面丰收,呈现出内
部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大增、发展活力旺盛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
347亿元,增长15.3%。其中农业产值178亿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
比上年增加480元, 增长13.2%。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15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0.65平方米。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是农业结构调整大见成效的一年。围绕
深度调整农业结构,做大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品,采取超常规、大力度措施,科学
规划,精心组织,强化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关键时期督导指导,有力推动了结构
调整的深入进行,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4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
面积787万亩,粮食总产350万吨,优质专用粮比重提高,优质小麦面积达到300万亩;
各类经济作物757万亩,比上年增加112万亩,其中各类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426万亩,
比上年增加44万亩;食用菌面积2700多万平方米,粮经种植比例调整到51∶49,复种
指数达到195.4%。基本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专用粮、棉、油、甜叶菊、食
用菌、芦笋、中药材等十大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建成
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 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
优质西瓜、 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的430万平方米
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以及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以
任城南张为主的5万亩甜叶菊、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
主的5万亩芦笋等特色种植基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
突出抓了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加强了龙头企业培植、规模化基地开发
和产加销经营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龙头企业上项目、扩规模、搞
技改、 活机制。2005年组织申报审批农业产业化项目185个,总投资24.7亿元,发放
财政贴息2025万元,拉动银行贷款10.4亿元。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达到
8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68家,比上年增加17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
省级19家, 市级77家;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农贸市场发展到582
处,年经营额150多亿元。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种植基地350万亩,
连接农户76万户,通过订单生产、合同销售农产品380多万吨,全市有近50%的农产品
生产基地和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法规】 全市在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
率由6%降到3%的基础上, 2005年降到1%,有6个县市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全市农民
负担总额比上年减少24320万元, 农民人均减负38.2元。继续停收乡村公益事业金,
取消农村“两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进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化规
范化,建立“一票否决”制度和相关机制,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认真接处涉负信
访案件,公开通报涉负案情,查处纠正违法违纪案(事)件,有力促进了农村稳定。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得到落实, 清理
“两田制”,基本解决了超限额多留机动地的问题,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土
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土地流转行为逐步规范,土地征占补偿、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2005年全市核定粮补面
积577.92万亩,补贴农户152.8万户,按每亩13元标准,共兑付补贴资金7512.92万元。
落实良种推广补贴面积236万亩,补贴县9个,补贴资金2360万元。组织开展大规模农
业法律法规和执法宣传、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
农资市场监管,规范了农业系统所属农资经营主体行为。出动执法人员6000人次,检
查企业1750个,农资市场158个,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18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369吨,
捣毁制假窝点4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50余万元。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5年规划新建19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
基地,基地总数发展到75处、面积达到273万亩。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试点,
采取对试点市场农产品例行检测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产生
基地和农贸市场、超市“场地挂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初具规模,市级
农产品质检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并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区域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区
域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点发展到56处。全市有82个农产品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
认定面积112.8万亩;有9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面积88.4万亩,
有2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产品认证,认证面积29.8万亩。
【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增强】 围绕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
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
完善服务手段。2005年共自主研发及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40余个,其中优质粮食作
物新品种15个, 名优瓜菜和食用菌新品种25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到90%以上。采取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利用“行风热线” 和“农业110”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
技术难题;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开办技术讲座、发布技术信息;发挥农校、
农广校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
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21次,接待农
民科技咨询2000余人次,规范化出访60余次,为农作物异常会诊20余项次;举办各类
专题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带头户3万多人,发放科技书籍6万余册,
指导建设村级科技书屋21处;农广校完成中专学历招生636人,成人高等教育录取578
人;“阳光工程”培训共举办非农专业技能培训班170多期,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9
万人。 组织700余科技人员,对42处基地实行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有力地调动了广
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加快】 围绕加快农业对外开放,重点加强农
业对外宣传、项目推广、招商引资等工作,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抓住国家加强宏观
调控和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大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开发
建设专项扶持。先后组织参加上海、温州、深圳招商、寿光蔬菜博览会、第三届中国
国际农交会、首届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孔子文化节高博会等面向国内外的大型农
产品展销、 交易和经贸洽谈活动,签订项目协议26项,合同6项,协议引进市外资金
2.3亿元, 合同利用市外资金1.1亿元,落实合同资金4800万元、309万美元;完成农
产品出口创汇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005年争取国家和省农业重点开发建设项
目40多项, 项目资金1.52亿元,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建设项目6个,项目资金3396万
元; 科技项目16项,丰收计划项目11项,项目资金448万元;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
治理14.31万亩, 项目资金6513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1220万元,水毁工程
修复项目资金100万元;确定扶贫开发资金3287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投入390万元,市、
县配套258万元,规划铺开种养加、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