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3&rec=28&run=13

2005年,在中共济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
就,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26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3%,比“九五”末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56美
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地方财政收入66.5亿元、增长23%,比“九五”末增长
1.39倍。 固定资产投资667.1亿元、增长31.3%,比“九五”末增长2.8倍。金融机构
年末存款余额939.57亿元、 贷款余额623.14亿元, 比“九五”末增加528.45亿元和
306.65亿元。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产业层次获得新提升。 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
20.8∶43.6∶35.6调整到2005年的13.7∶55∶31.3。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
性成果, 林牧渔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59家、比“九
五” 末增加1038家,利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149家、增加89家。重汽商用车、山推国
际事业园、小松叉车、德源纱厂、嘉达纺织、凯赛生物、明治鲁抗、胜利制药、伊顿
液压、太阳纸业、易路轮胎、科澳铝业、泰山玻纤、金皇活塞、金威电化、东岳专用
车等一批“高大外”项目竣工投产,建成工程机械、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三大国家
级产业基地, 创出6个中国驰名商标、43个省著名商标和53个全省全国名牌产品,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 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大
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改造重组焕发新的活力,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加速
发展。济宁市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5年接待中外游客1234万人次,旅
游社会总收入8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民营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增加值533.9亿元,
比上年增长34.4%,上缴税金54.7亿元、增长37.1%。统计执法和工商、物价监管力度
持续加大。
——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骨干企业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进度
加快,首批21家国有及控股企业纳入市国资委监管体系。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综合配套改革
进入试点阶段。 投资、财税、金融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稳步实施。500千伏输变电
工程投入运行,长期制约济宁市发电企业的“窝电”问题得到解决。15个开发区获得
上级核准。一批水利、交通、航运等基础设施及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进入国家、省专
项计划。先后两次争取到提高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的调整政策,增加了可观的地方财
力。6个经济薄弱县通过优化结构、做实收入获得专项扶持资金1.6亿元,使编制内财
政供养人员按国家标准发工资的目标提前实现。成功举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暨银企合
作促进会, 与24家市外金融机构签署262.8亿元合作协议,2005年到位资金98亿元。
国际孔子文化节招商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组团参加境内外招商活动成果丰硕。2005年
引进市外国内资金20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48亿美元、增长68.4%,完成外贸进出口
总额18.68亿美元、 增长29.3%,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增长41.1%。全市经济外向度
由“九五”末的5.5%提高到12%。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
一批专业规划。 城市化水平达到40.5%,比“九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5年新建改
造公路76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183公里,327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加快建设,
崇文大道、 日东高速济宁连接线及105国道改造等城际间公路干线建成通车。“绿亮
清”工程5年累计投入46.3亿元,建成一批广场、绿地及标志性建筑。2005年完成3条
市区主干道和25条小街巷新建改造任务,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建设。新增集中
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 天然气引进正在加紧施工。城区绿化率达到35.4%,济宁市荣
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8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济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
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城市经营性用地先详规再招拍挂制度全面落实。
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封停城区供
水管网内自备井84眼,南四湖人工湿地建设扩大到3000亩。30家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改
造任务,化工发酵企业异味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五年累计完成重要科技成果
730项,其中118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申报专利2715件、授权1511件。连年成功举
办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和“院士济宁行” 活动。建成44处产学研基地、3处
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26家。“普九”成果巩固提高,省级规范化
学校增加到62处。职业技术教育在资源整合中创新发展。济宁师专迁入新校区,申报
济宁学院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中华文化标志城”前期工作有效推进。一批文艺精品
在全国、全省获奖。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市疾控中心挂牌成立,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6个县市区,惠及197.3万农民群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
工作扎实开展。市体育健儿在十运会上获得好成绩。连年完成省下达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责任目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地震、水文气象、
档案史志、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005年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173项,
解决5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建成农村公路2100公里。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5万
平方米,救助贫困生1.53万人。建设经济适用房10.29万平方米,市区319户困难居民
迁入廉租房。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登记失业率3.2%。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
保险参保人数新增10.8万人、达到216.8万人。市县财政投入低保资金5400多万元,4
万多户城乡低保对象生活得到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41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3.2%。市政府承诺为民所办10件实事如期完
成。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果。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
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依法行政。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明显。完成“四五”普法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直选。
政务公开、 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逐步完善。开通“12345”“市长公开电话”。
建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各项
规定。文明济宁、平安济宁、和谐济宁建设扎实推进,15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和
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称号,济宁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省创建文明城市
先进单位。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日趋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形
势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