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3&rec=142&run=13

【概况】 济宁市民政局编制45人,设13个科(处) 室。局长丁颖,副局长王文元、林
光、高团吉、刘昭璞,纪检组长魏晓国。局直属事业单位13个。2005年,全市各级民
政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民政工作放到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谋篇布局,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和推进工作,
通过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了自身建设,以实施六大“民心工程”为载体,全
面提升了业务水平,重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常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工作任务圆满
完成。市民政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全省
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理论教育先进单位,全市理论学习先进中心组、政府法制工
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济和五保供养
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临时救
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运转协调、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在
城乡低保方面,着力抓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进出口畅通机制和分类施保机制的
建立和落实。 2005年, 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1625户、51286人,农村低保对象
18918户, 38800人,支出城市低保金4657.2万元,农村低保金780.9万元,分别比上
年同期增长20%和19%。 强化分类救助措施,重病、重残和“三无”人员等特困人群
得到了重点救助。 在落实配套救助措施方面,临时性救助做到了规范及时,为10146
户因天灾人祸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623.6万元。 绿卡救助应救
尽救,为45家破产企业的11105名困难职工发放“绿卡”救助资金610.8万元。医疗、
教育、 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与市财政局、卫生局联合制定出台了
《关于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全面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及特困户家庭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根据市政府《关于建立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市中区、兖州市、邹城市试点区市完成了建
制任务。全市建立社会救助定点医院19处,救助城乡困难群众7417人,减免各项医疗
费用244.7万元。 会同市教育局开展了万名特困生救助工程,救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
15000人, 发放救助资金280万元。继续实施住房解困工程,为符合条件的319户城市
低保家庭发放了租金补贴。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
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落实了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安置、管理等具
体办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得到了有效救助。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针对农业税取消
后五保供养资金困难的实际,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的通知》(济政办发[2005]7号),确定建立农村五保省、市、县、乡四级联保机制,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预算列入全市社会救助资金预算执行“黄皮书”,全年落实五保供
养经费3594万元,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2.4%,实现了由集体供养到财政供养
的转变。灾害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济宁市自然灾害救济工作程序》、《济宁市
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规范》制定实施,面对有的地方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及时启动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救灾捐赠活动,全市各级累
计投入救灾资金2591万元,投入救灾物资折款679万元,发放棉衣被5.6万余件,恢复
重建房屋7416间,救济灾民38.6万人次,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有了新发展】 继续实施“农村扶老福利工程”,并列入市
政府为民所办十件实事。累计投入资金4078万元,对全市60处三级以下敬老院实施了
改扩建, 新建、改扩建面积61732平方米,新增床位3970张,目前全部投入使用,打
造了富有济宁特色的社会福利品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顺利实施,为13
名孤残儿童实施手术治疗。福彩发行再创佳绩,不断探索完善福彩管理、销售体制,
在积极扩大市场的同时,努力克服无序发展、不良竞争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福
彩发行安全,发行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7亿多元,比上年增长90%,连续获得全
省福彩发行总量一等奖,市福彩中心被省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慈善事业发展迅速,
成立了市慈善总会,募捐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慈心一日捐”和“慈善物资捐赠”
活动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3000多万元,未折价各类物品12万余件。市、县慈善机构投
入800多万元, 开展了朝阳助学、情暖万家、夕阳扶老、爱心助残、康复助医、物资
救助等六大慈善救助工程、 十二个救助项目,使1.6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和寒门学子得
到了有效救助。 建立了5个慈善救助专项基金,为建立慈善救助的长效机制探索了经
验。国际“微笑列车”项目定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慈善大蓬车”下乡送温暖活
动受到社会关注和赞誉。成立了慈善超市总店暨物资配送中心和国内首家“网上电子
慈善超市”,搭建了慈善救助平台。慈善宣传有声有色,开展了“感动济宁—2005全
市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集体”评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慈善氛围。
【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实现新突破】 制定了济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实施方案,健全了由市委、市政府、军分区统一领导的双拥工作决策参谋体系和以综
合协调、政策落实、行业拥军等六条工作线为主体的决策执行体系,加强了对双拥工
作的组织领导,保证了创城任务的落实。广泛开展了拥军优属活动。组织开展了“退
役不褪本色,永为军旗增辉”的系列宣传活动;结合纪念世界反法斯西战争胜利60周
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组织开展了“勿忘国耻、固我国防”为主题
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光荣传统教育活动;开展了“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
活动;评选推出了一批以任城区农民刘士云为代表的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先进个人;积极做好“和平使命—2005”军事演习支前慰问工作,并被评为全省拥军
支前先进单位。在基本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的基础上,着力在解决重点优抚对象
医疗难、生活难上抓创新、求突破。制定出台了《济宁市重点优抚医疗保障暂行办法》,
全市普遍建立了以优抚医疗网络为依托,以优抚对象持证就诊、定点医疗、按比例报
销、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的优抚医疗双重保障
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高质量完成了伤残人员证件换发和
伤残等级套改,大幅度提高了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大力推行优待金县级财政保
障机制,优待标准有了新的提高。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实行了全员考试考核,依名次直
接选择单位的“阳光安置”办法,受到广大退役士兵的好评;军休住房改造工程顺利
实施,军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
全力做好涉军稳定工作,通过大量艰苦卓越的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在农村,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和选举办
法,全市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村“两
委” 成员交叉任职的占87%,比市委提出的目标高16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22个百分
点, “一人兼”的占89%,比市委提出的目标高9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3个百分点。
期间,接待了英国格林纳达电视台现场采访,提高了济宁市知名度。认真组织开展了
“村务公开落实年”活动,加强了制度建设,总结了先进典型,强化了监督检查,强
力推进了村务公开工作落实。一年来,先后三次对全市村务公开进行暗访,有15个乡
镇、 32个村被通报批评,有8名乡镇党委书记、26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写出书
面检查。“两监督、一追究”的做法得到省里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两次
在省村务公开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的单位。开展了第四届孔孟之乡乡镇之星等先进集
体和个人评选活动, 有175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市政府表彰。在城市,围绕建设“服务
型、安居型、自治型、文明型”新型和谐社区,积极开展了“创建和谐社区、服务千
家万户”活动。在城区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招募了1.9万名社区服务志愿者,
并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每季度组织志愿者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加强了社区服务示范
窗口建设,新增社区服务中心和品牌实体76个;实施了社区直选,社区公益性服务组
织、民间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区自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部门工
作进社区准入制度,深化了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社区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启动了廉政文化进社区、党的光辉映社区、百场讲座进社区、红色之旅等十大系列活
动,和谐社区建设氛围更加浓厚;圆满完成了市政协社区建设视察接待工作,扩大了
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济宁市“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做法在省
政府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 围绕服务“三农”大局,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
协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三年培育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开展了以带领农村困难群众脱
贫致富为主题的“双百协会牵手扶贫”行动,带动了扶贫新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发
挥民间组织作用、促进居民自治的新途径,取得了试点经验;开展了民间组织诚信建
设,提升了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婚丧事务管理力度,加强了窗口
单位行风建设,省民政厅在济宁市召开了现场会;进一步规范了殡葬服务市场,加快
了公墓建设步伐,婚丧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始启动,济宁地
名网站开通运行,开展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城区标准地名命名,
为文化名市和文明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殿生〓程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