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3&rec=133&run=13

2005年, 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
宗旨,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呈现“力度加大、亮点
增多、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26所,
在校生136.7万人, 教职工9.1万人。其中高等院校7所,普通高中69所,职业高中32
所, 普通中专10所,成人中专26所,初中333所,小学1457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
幼儿园379所,形成了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坚持统筹规划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着力构建结构合理、 形式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1)基础教育全面加强。“两
区三市”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其他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部通过省政府复查
验收,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和99.42%。加大学前教育管理
力度,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组织了省级十佳、省级示范幼儿园
开放周活动。去年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标准验收,目前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28所,
市级一类幼儿园296所。高中办学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抓好新建国办高中,
扶持民办高中发展, 实施名校带动战略, 拓展优质高中资源,2005年普通高中录取
5.8万人,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2.8%。(2)职业与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完善市县统
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发展模式,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职
业学校每年招生4万多人,招生数量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去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4万
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量的比例达37%;在校生9.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
40%。5月份,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我市举行,推广了我市中职招生的经
验做法。全市共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所,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
省级教学示范学校5所。 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就业率稳步保
持在90%以上。加强乡镇成教中心与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绿色证书教育,每年
培训在职职工、 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次。(3)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
高。制定优先优惠政策,支持驻济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健康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人
数达5.37万人。 济宁师专改建济宁学院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上报教育部。(4)
民办教育逐步壮大。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要求,加
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管理与扶持力度。 去年新设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民办普通高
中2所,目前已有民办学校203所,在校生10.4万人,教职工8万人,学校资产总额9.2
亿元,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坚持完善体制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逐步落实】 努力完善“以县为主”
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事业的统筹管理责任,把中
小学校长、 教师管理权限上收到县。(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5年,全市教育经
费总投入为28.62亿元,比2004年增加3.3亿元,增长13.04%;农村初中、农村小学预
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221.67元和1128.06元, 分别比2004年增加50.85元和
206.74元; 农村初中、农村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1.62元和37.2元,分别
比2004年增加14.56元和6.55元; 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2.05亿元用于教育,有力地保
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教育发展,捐资助学总额达到2493.55万元,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发展。 (2)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实行“两基”监测
制度、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制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市
财政安排救助专款260万元,社会捐资35.6万元。大力实施“万名特困生救助工程”,
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结对助学的特困生救助网络。2005年确定了救
助特困生1.5万人的任务目标, 为15322名特困生发放了358.8万元政府助学券。在市
直机关党员中开展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工作,目前已救助3000多名。加强“普九”动态
监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全部实行电子化管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
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校残疾学生全部实行免费义
务教育, 入学率达90%。(3)着力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认真落实《济宁市中
小学校舍安全责任追究规定》,建立危房改造预警体系,完善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
建设保障机制。 截至年底,筹集危改资金2095万元,完成危改面积46472平方米,竣
工项目学校72处, 年底前完成50353平方米、79处项目学校的危改任务。全市累计筹
资2.6亿元, 消除危房48万平方米,改造项目学校656处。(4)不断强化督政督学。
建立逐级督导机制,将教育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
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督导评估
结束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市委组织部、市县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情况,
对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和单位,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表彰奖励。
【坚持优质均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坚持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名校带动工程、
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四轮驱动”,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1)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对农村薄弱学校和分散教学点实行结构调整,
与2000年相比,小学调减979所,初中调减51所。(2)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按照“统
筹规划、高中先行、城乡兼顾、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规范化学校创建工
作,去年12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全市现有省级规范化学校61所,市级规范化
学校239所。(3)加快改造薄弱学校。重点加强山区、湖区、滩区等农村中小学寄宿
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采取“市县乡联动,补奖投并举”的
办法, 解决课桌凳更新所需资金。去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0万元,力争两年内从
根本上解决学生自带课桌凳的问题。 (4)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立足本地、
突出特色、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教育信息中心建设,全市乡镇中心中
学全部接入市、 县教育信息中心,去年新增接入教育网的学校74所,目前共有329所
学校接入济宁教育网。加大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力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微机
2760台, 计算机教室69口,多媒体网络教室120口,校园网86个,教育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 (5)开展教育对口支援。认真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
措施,继续开展城镇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工作,建立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
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推动校际、区域之间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育人才资源配置。
(6)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坚持重点优化、全面提升、校校升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明德小学” 5所项目学校建设基本完成;组建了邹城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汶上县
职教中心。 全市新改扩建中学177所、小学612所,职业学校8所,高中阶段学校新增
建筑面积146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值达4000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以理想
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建立完善大中小
学相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
主渠道、 主阵地、 主课堂作用,积极开展“诚信育人,育诚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和
“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
专生思想政治教育。 (2)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完善课改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课改培
训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合力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进入新课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高
中、初中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开课率达75%。规范中小学教材和教辅资料管理,
探索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机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建立完善评价方案和评估标准,出台《济宁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意见》,为
43万初中生建立了成长档案。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 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目前共有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6处,单
项实践基地100处,特色实践基地500处。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举办了全市中等职业学
校“学院杯”职业技能大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定期组织艺术节、运动会、书
画展、 创新发明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拓宽育人渠
道。采取“试点带动、梯次推进、分类指导”的方法,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
试点工作,全市有6个县市区、33个乡镇、73个学校进入实验工作,1800多所中小学、
幼儿园创办了家长学校,实验区人口覆盖率达到30%,学生覆盖率达到25%,推动了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新格
局。
【坚持科研兴教〓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
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的推广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水平。(1)实施
“科研兴校”战略。举办科研型校长论坛和科研型教师沙龙,开展“让教育科研走进
一线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以校为本、多元开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
研究机制。加强“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理论研究,推进教育教学创
新,建立并推广了目标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和谐教学等一批新的教学模式。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大教学视导力度,强化教学常规管
理,加强教研机构建设,组织开展教师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公开课、
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专题召开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对高中教学的规范
管理和质量监测, 高中招考实行统一试题、 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质量分析。
2005年高考本科录取11685人,一、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居全省第4位。调整职业学校专
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深入开展教学示范性学校创建
活动,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创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坚持人才强教〓队伍建设切实加强】 牢固树立“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
体”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
以骨干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强化
教师队伍管理,抓好教师教育培训。加强教师编制管理,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做好缺
编教师补充和超编教师分流工作。深入开展“争做优秀灵魂工程师,创建家长满意学
校”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师资培训和校长任职、提高及高级研修培训,建立健全教研
网络,着力打造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
标率分别达到86.68%、96.86%、99.20%、97.12%,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
科结构逐步优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需设岗、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
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与校长选聘制,落实岗位目标责
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
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举办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整体素
质,增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坚持依法治教〓行风建设力度加大】 坚持把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放在教育工
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优化教育发展环境。(1)全面推行依法治
校。加大教育“四五”普法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和“遵纪守法光
荣校”创建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法制教师、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召开全
市依法治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了学校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普法考试,举办中小学教师、学生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电视大奖赛,
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推行政务、校务公开,20所中小学被评为校务公开民主
管理三星级单位。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定期开展民
办学校执法检查, 加大对民办学校与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力度。(2)高度重
视学校安全。切实做到“四个纳入”,把学校安全纳入全市十大安全防控体系,纳入
教育系统六项“民心工程”,纳入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纳入
教育督导综合评估。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开展
专项检查, 抓好集中整治。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公共娱乐场所、出租房屋、游戏
厅、网吧、饮食摊点、音像报刊点进行全面清查,组织人员深入滩区、湖区进行了汛
期暑期校舍安全大检查, 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学校学生安全事故。(3)规范学校收费
行为。完善市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制度,做到“四个落实”:严格落实“五个不
准”,严格落实“六项制度”,严格落实“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收费管理
办法和“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制度,严格落实教育系统财务集中管理核算制度。
集中进行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建立济宁教育监督网站,开通32部举报电话,设
置举报箱,去年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35起。深入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将“一费制”标准
执行情况和预算内公用经费落实情况, 纳入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4)加
大招生考试管理力度。坚持依法治招、依法治考,围绕试题安全保密和严肃考风考纪,
抓好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确保国家教育考
试安全、 公平、公正。(5)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
定,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坚持抓重点、攻难点、促落实、快反馈,及时办
理市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教育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决策、
依法管理的水平全面提升。
【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市教育局机关
党支部和7个直属单位党支部172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11个市直学校党支部(党委)
1198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分别参加了全市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先进性教育活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圆满完成各
项任务。通过教育活动,党员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党群
干群关系有了新改善,各项教育工作有了新进展,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
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在活动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
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
(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