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65&run=13

【概况】 济宁市农业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农业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 综合科、 人事科、政策法规科、发展计划科、财务科、科教科等16个行政科室(含党办、监察、工会),13个事业站,其中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48人,其中行政人员62人,事业人员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人。
2004年,全局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化农村改革,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中心,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团结奋进,全市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在结构调整中有了突破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全年丰收、全面丰收,呈现出内部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大增、发展活力旺盛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00.88亿元,增长24.2%。其中农业产值149.54亿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 比上年增加470元, 增长14.8%。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深入调整农业结构】 市农业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做大做强瓜菜和优质粮棉油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采取超常规、大力度措施,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关键时期组织督导组督促指导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主动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1万亩, 粮食总产346万吨, 比上年增长6.8%,单产达到439.6公斤/亩,增长13.8%,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3万亩, 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4.9: 4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5.1:2.3: 35.5:7.1,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突出抓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加强了龙头企业培植、规模化基地开发和产加销经营组织体系建设,主动协调配合县市区帮助龙头企业上项目、扩规模、 搞技改、活机制。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达到810家,实现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 龙头企业连接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入社(会)农户33万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生产、合同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吨。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法规】 按照中央和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要求,全市取消了农业特产税, 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按正税40%相应调减,正、附税合计降低4.2个百分点, 全市农民负担总额比上年减少24548万元, 农民人均减负38.8元。继续停收乡村公益事业金,对“两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进行了规范,全市安排“两工”1974万个,劳均6个,劳均比上年减少3.4个。加大了对农民负担的检查督导和管理力度,认真接处涉负信访案件,公开通报涉负案情,查处纠正违法违纪案(事)件,有力促进了农村稳定。稳定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全市核定计税土地面积773.6万亩, 按照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规定承包到户。对多留机动地的71个村进行了纠正,对实行“两田制”的22个村进行了清理整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17.1万亩流转土地进行了规范。按照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政策要求,从2004年开始实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为确保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到位,配合财政部门组织力量逐村逐户核实小麦种植面积,并张榜公布。 全市补贴面积502.76万亩,补贴农户149.2万户,按每亩13元的标准全部兑现到户。国家确定济宁市兖州、汶上、梁山为优质小麦良种推广示范县给予良种补贴,补贴面积65万亩,每亩10元。按照统一供种要求,逐户建立了供种清册和服务卡,由供种单位统一供种,采取农民购买良种时相应扣减价款的办法全部补贴到户。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农业法律法规和执法宣传、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加强了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监管,对全市1537个农资经营业户和2000余家农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检查, 查处种子违法经营26起,查封非法种子4.5万公斤,查处劣质种子3000余公斤, 取缔不法业户5个,查处以甲胺磷为主的五种限售、限配剧毒农药1500余吨,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 围绕农业提质增效,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体系建设,狠抓了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组织实施了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运用生物技术、杂交组合、基因工程、脱毒快繁等高新技术,集中开展了农业良种培育选优工作,引进推广了优质强筋小麦、专兼用玉米、优质抗虫棉、彩色棉、高脂大豆、高蛋白花生以及名特优瓜菜等新品种40余个, 面积100余万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余万亩。重点推广了粮菜间作、温室大棚无公害生产、“四位一体”生态种养、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生物有机肥施用、旱作农业等新技术、 新成果。农村沼气池发展到12200多个,新增10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市已建成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0多处,其中发展民营农业科技示范园180多处, 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向纵深发展,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开展了大宗农产品深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在大蒜、芦笋、食用菌、甜菊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培植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开办技术讲座、发布技术信息, 利用“行风热线”和“农业110”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 。 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260余次, 接待农民科技咨询1300余人次,规范化出访60余次,为农作物异常会诊20余项次;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362期, 参培农民156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共举办非农专业技能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

【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围绕加快农业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了农业对外宣传、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和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对农业项目的扶持等工作,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农业协作与联合,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抓住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大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开发建设专项扶持。先后组织参加了温州、深圳招商、寿光蔬菜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北京农交会和孔子文化节高博会等面向国内外的大型农产品展销、交易和经贸洽谈活动。共引进开工农业合作开发建设项目17个, 外方投资2.56亿元,到位1.28亿元;签定协议项目9个,外方投资2.56亿元; 引进国外资金2800万美元,实际到位900万美元,增长90%;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1.8亿美元,增长12.5%,金乡大蒜已出口12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7301万美元。 2004年共争取国家和省农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40个, 落实项目资金13452万元;其中国家小麦良种推广示范项目资金650万元,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资金2880万元;部省科技示范、“四个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36个,项目资金280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济宁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发展”开发思路,坚持“重点开发、规模开发、科技开发、竞争开发、创新开发”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农民意愿,建设高标准项目区。2004年在全面完成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200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并通过国家和省验收的基础上,落实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13.2万亩,项目资金4175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1110万元;水毁工程修复项目资金216万元。通过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涝保收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落实扶贫开发资金1621万元, 其中贴息贷款1100万元,无偿资金521万元, 完成种养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9个,全市九个重点扶持乡镇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达到2792元,较上年增长14%,全面完成了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第一期项目建设任务。

(高新建 王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