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53&run=13

#db80541
&1 发展计划管理

【概况】济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是全市国民经济和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管理、协调部门。 2004年,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36名,工勤人员编制4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2名。 内设办公室、法规经济政策科(挂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牌子)、国民经济综合科、投资科、国外资金利用科、地区经济发展科、农村经济发展科(挂市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牌子)、基础产业发展科、工业发展科(挂稀土办公室牌子)、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经贸流通科、社会发展科、重点项目办公室、经济合作与对口支援办公室、人事科等15个职能科室。市纪委派驻机构2个:纪检组、监察室。主任张生贤;副主任李文运、李朴、姜勤芝、付学华;纪检组长刘建文; 市计委系统党委副书记王鲁平。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02.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5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568.8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74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8:51.6:34.6,一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6个百分点, 三产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突出发展主题 推动计划工作创新】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管理部门,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以当好参谋、抓好项目、加强协调、搞好服务为重点,围绕发展做文章,集中精力抓大事,全力以赴抓落实。
1、 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做好计划编制、形式分析和战略研究工作。一是认真组织编制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年初在总结分析2003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2004年全市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并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市人代会批准, 代市政府起草了济政发[2004]6号文件,印发全市执行。计划实施过程中,认真组织动态监测,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十月底对全年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走势,提出了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二是加强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按月份、分季度调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起草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配合形势分析,开展深层次调查研究,先后形成《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济宁经济社会新跨越》、《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电价调整对我市影响及对策建议》等一批调研课题,为加快济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三是牵头组织“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代市政府起草印发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通知》,拟定了20个重点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

2、 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和资金融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健全规模以上项目调度管理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突出抓好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县市区500万元以上项目。 通过努力,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6亿元,超额完成500亿元的投资工作目标,477个投资规模过500万元的产业性项目竣工。46个重点调度项目中,银河胶带子午线轮胎、嘉达纺织一期工程、碳素工业园等15个项目竣工或部分投产。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努力调整优化投融资结构。 全年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223.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9.7%。二是积极融通建设资金。加大对上级资金的争取力度,到位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国债资金3.1亿元,争取其他国家、省各类资金近3亿元;搭建银企协作平台,落实国家开行贷款8300万元。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组织力量清理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15个项目,分别采取停建、缓建等措施进行了处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共撤销各类园区22个,保留和新批开发区20个。同时,贯彻“中央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调控政策精神,继续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确认重点急需用地项目15个,用地面积372.5公顷,200万吨焦炭、50万吨甲醇等一批过10亿元的项目通过国家用地审批并开工建设。

3、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用好用活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会同财政、农业、人行等部门,累计审批项目287个, 拨付财政贴息1875万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省投资农林水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64个、资金6644万元。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协调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先后完成重汽商用车、胜利医药等项目的可行报告审批转报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努力,曲阜裕隆生物芯片项目被列为国家生物产业化示范工程, 并争取600万元专项补助,科龙鲁西黄牛高档肉食深加工项目纳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开发专项;争取地方煤矿安全改造、煤矿前期勘探项目6个, 国债补助资金3100万元。围绕大旅游、大物流“两大格局”构建,研究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积极配合济宁参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有关工作,参与编制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实施方案。
4、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先后组织参加西洽会、鲁宁经贸洽谈会以及山东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战略峰会等一系列重要招商引资活动。 努力争取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全年争取小麦配额3000吨、玉米39万吨、棉花6600吨;为部分企业办理进口设备免税1367万美元。牵头开展对口支援新疆喀什、重庆忠县、菏泽、巨野以及帮扶梁山工作。加强横向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淮海经济区、陇海新经济带等区域经济组织的联合协作。

5、 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配合编制生态市发展计划。编制下达并组织实施2004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对已建成的6处污水处理厂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促其尽快运营发挥效益;加快汶上、嘉祥等在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及时提报金乡、梁山等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组织做好济宁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梁济运河三级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济宁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全年争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水及管网改造项目7个,到位国家、省专项资金3590万元。
6、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向社会事业领域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470万元,部分教学楼项目建设国债资金补助200万元,国家高职高师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 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 争取各类资金1040万元。协调推进西城区集中供热。做好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全市在搬迁和计划搬迁村庄达到23个。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提报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7、 丰富调控手段,完善项目保障机制。修订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考核体系,组织了上半年全市经济工作现场调度会。研究园区晋档升级考核实施意见,探索对全市省级开发区实行分类管理、按档考核。完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引导县市区通过抓投资、上项目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信息载体建设, 认真编印《计划工作信息》 、《重点项目与投资》、《决策参考》、《信息与经济》等刊物,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8、 搞好综合协调,增强宏观调控合力。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20余份。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就计划安排、政策制定、资金筹措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充分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理顺了工作关系。积极主动向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汇报有关项目、资金等进展情况,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了对县市区计划局的工作指导,初步构建起计划系统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共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的新机制。
【改进机关作风 建设高素质计划干部队伍】 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注重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加强党性修养、搞好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廉政勤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建设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计划干部队伍。
一是抓学习。市计委建立了正常的机关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全体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能力。加强市场经济政策理论、金融、外经贸等专业知识学习,熟悉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促进了市计委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是在编制计划、研究政策、审批项目等方面,严格按程序办事。二是抓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结合,严格执行党组会、办公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对外服务承诺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度,推进机构工作全面提速。三是抓队伍。市计委在多年来组织培养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党组研究,有四名同志走向领导岗位。同时充实强化科室,培养后备干部,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四是抓廉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健全完善廉政规章、实行廉政谈话制度、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全体人员的廉政勤政教育,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五是抓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用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科室之间的职能分工,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李振川 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