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3&run=13

·综 述· 200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
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同心同德,开
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亮点增多、后
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
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16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57亿元,增长8.0%;第二产
业增加值568.8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74亿元,增长14.7%。三次
产业结构比例为13.8:51.6:34.6,一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6个百分
点, 三产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固定资产投
资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稳中趋
旺,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固定资产规模扩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
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增长45.2%。基本建设投资383.8亿元,增长47.5
%;更新改造投资52.4亿元,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40.96亿元,增长62.9%。
按产业分, 第一产业投资14.2亿元, 增长68.7%; 第二产业投资334.3亿元,增长
45.9%, 其中工业投资316.8亿元,增长46.2%。煤炭工业投资81.8亿元,增长27.5
%, 电力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39.5%;第三产业投资141.5亿元,增长43.3%。
全年在建项目3348个,竣工项目1189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906.4亿元。
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42万美元,增长43.6%。其中
出口82475万美元,增长54.7%,进口61967万美元,增长30.9%。利用外资取得新突
破。 新批办外商投资项目160个, 增长17.7%, 合同利用外资109346万美元,增长
84.4%,实际利用外资41226万美元,增长105.0%。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持续稳步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90万美元。劳务输出1470人,增长66%。年
末在境外劳务人数2866人,增长62.1%。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作
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之有利的气候条件,农林牧渔均
有较大增长。 全市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300.88亿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4.2%。其中:农业产值149.54亿元,增长19.5%;林业产值5.68亿元,增长23.8%;
牧业完成产值117.8亿元,增长29.7%;渔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40.3%;农林牧渔
服务业产值7.5亿元,增长4.1%。

200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
┃粮食 │万吨 │345.72│ 6.8┃
┠───────┼────┼───┼────────┨
┃#夏粮 │万吨 │147.02│-9.7 ┃
┠───────┼────┼───┼────────┨
┃秋粮 │万吨 │ 198.7│ 23.6┃
┠───────┼────┼───┼────────┨
┃棉花 │万吨 │ 12.03│ 16.5┃
┠───────┼────┼───┼────────┨
┃油料 │万吨 │ 26.12│持平 ┃
┠───────┼────┼───┼────────┨
┃#花生 │万吨 │ 25.98│持平 ┃
┠───────┼────┼───┼────────┨
┃瓜菜 │万吨 │946.36│ 15.5┃
┠───────┼────┼───┼────────┨
┃5#蔬菜 │万吨 │813.81│ 16.2┃
┠───────┼────┼───┼────────┨
┃水果 │万吨 │ 21.53│ 15.8┃
┠───────┼────┼───┼────────┨
┃肉类 │万吨 │ 74.85│ 10.5┃
┠───────┼────┼───┼────────┨
┃奶类 │万吨 │ 5.69│ 22.3┃
┠───────┼────┼───┼────────┨
┃禽蛋 │万吨 │ 50.63│ 5┃
┠───────┼────┼───┼────────┨
┃水产品 │万吨 │ 26.55│ 36.2┃
┠───────┼────┼───┼────────┨
┃肉猪出栏头数 │万头 │627.78│ 14.1┃
┠───────┼────┼───┼────────┨
┃生猪年末存栏数│万头 │ 311.6│ 8┃
┠───────┼────┼───┼────────┨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 395.7│ 1.5┃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业增加
值比例为55.1:2.3:35.5:7.1,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1%,
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粮
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4.3千公顷, 粮食总产345.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单产
达到439.6公斤/亩,增长13.8%,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比上
年增加22.1千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4.9:45.1。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
市塑料大棚发展到10.48万个,比上年增加1.54万个。
林业取得新进展。 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8.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9.2千公顷,全市
有林地面积达到128.4千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22%。渔业、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实
现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
%;农用拖拉机8.98万台,增长7.2%;农用汽车0.75万辆,增长2.7%;大型联合收
割机0.29万台, 增长16.0%。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89.17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33.4
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32.69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6.0%。农用化肥(折纯)
施用量38.88万吨。农用电量15.2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农田有效灌溉面
积累计达到440.53千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84.4%。机电井累计达到13.58万眼,其
中已配套11.70万眼,配套率达到86.2%。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769家发展
到1078家, 工业增加值完成408.5亿元,增长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
67.3亿元,增长42.6%;集体企业12.3亿元,增长16.8%;股份合作制企业9.0亿元,
增长18.9%; 股份制企业252.6亿元,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5.4亿
元, 增长15.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3亿元,增长98.9%。轻工业增加值110.6亿
元, 增长33.6%; 重工业增加值297.9亿元, 增长31.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
27.1:72.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 │亿千瓦小│ 257.04│ 26.3┃
┃ │时 │ │ ┃
┃ │ │ │ ┃
┠────────┼────┼─────┼────────┨
┃原煤 │万吨 │ 7736│ -2.93┃
┠────────┼────┼─────┼────────┨
┃工程机械 │台 │ 5188│ -29.2┃
┠────────┼────┼─────┼────────┨
┃大中型拖拉机 │台 │ 9845│ 10.6┃
┠────────┼────┼─────┼────────┨
┃白酒 │万千升 │ 3.04│ 14.7┃
┠────────┼────┼─────┼────────┨
┃啤酒 │万千升 │ 29.43│ 4.3┃
┠────────┼────┼─────┼────────┨
┃纱 │万吨 │ 10.79│ 16.3┃
┠────────┼────┼─────┼────────┨
┃呢绒 │万米 │ 546.72│ 25.45┃
┠────────┼────┼─────┼────────┨
┃纯棉布 │万米 │ 16513│ 56.3┃
┠────────┼────┼─────┼────────┨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 132.5│ 42.2┃
┠────────┼────┼─────┼────────┨
┃化学原药 │吨 │ 1198.1│ -26.5┃
┠────────┼────┼─────┼────────┨
┃合成氨 │万吨 │ 54.7│ 3.2┃
┠────────┼────┼─────┼────────┨
┃化肥(折100%) │万吨 │ 38.46│ 3.4┃
┠────────┼────┼─────┼────────┨
┃水泥 │万吨 │ 776.6│ 13.9┃
┠────────┼────┼─────┼────────┨
┃烧碱 │万吨 │ 10.63│ 0.3┃
┠────────┼────┼─────┼────────┨
┃千式变压器 │万千伏安│ 262│ 114.1┃
┠────────┼────┼─────┼────────┨
┃电力电缆 │公里 │ 3482│ 54.5┃
┠────────┼────┼─────┼────────┨
┃- │公里 │ 18172│ 155.5┃
┠────────┼────┼─────┼────────┨
┃通讯电缆 │公里 │ 18172│ ┃
┃ │ │ │ 155.5┃
┃ │ │ ┃
┠────────┼────┬─────┼────────┨
┃光纤电缆 │ │ 10013│ 54.1┃
┗━━━━━━━━┷━━━━┷━━━━━┷━━━━━━━━┛

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实产品销售收
入1070.4亿元, 同比增长43.2%;利税159.3亿元,增长53.6%;利润93.6亿元,增
长53.2%; 亏损面为11.13%,上升2.6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45亿元,增长
261.8%。总资产贡献率15.02%,提高3.3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59%,提
高0.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6%,下降1.3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2次,
加快0.26次; 全员劳动生产率93396元/人, 增长29.1%;产品销售率97.5%,提高
0.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55%,提高25.4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
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9家,增加26家。

建筑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55亿元,增加5.2%。建筑企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66912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2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率21.1%。

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 商品房竣工、 销售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全市房地产开
发量486.7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45.3%; 商品房销售面积109.4万平方米,比上年
增长16.2%。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1.4平方米。 个人购房比重继续提高, 达到
91.4%。
社会运输能力提高,货运量发展平稳。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27亿吨,比上
年增长1.3%, 货物周转量47.26亿吨公里,增长8.6%;客运量4538万人,增长18.0
%, 客运周转量31.4亿人公里, 增长17.6%。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1445万吨,增长
195.5%;货物周转量94.89亿吨,增长202.6%。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172.77万门,增长5.5%;
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9.44万门, 增长7.8%;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3.51万
门, 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96亿元,增长11.1%。其中电信业
务量16.62亿元,增长11.4%,邮政业务量2.34亿元,增长9.6%。全市市内固定电话
用户达到162.19万户,较上年增加24.19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33万户,增
加12.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03万户,增长32.5%。
市场物价出现波动,后期上升势头减缓。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
2.3%。食品价格上涨7.5%,其中粮食上涨25.2%,肉禽及制品上涨13.7%,蛋上涨
20.7%, 鲜菜下降8.8%,交通通讯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总
水平上升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3.0
%。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8亿元,增长16.5%。
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4.3亿元, 增长20.1%;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
零售额69.5亿元,增长6.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9.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1.2
亿元, 分别增长16.8%和18.3%。 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 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
197.7亿元, 增长13.2%,所占比重为67.3%。城乡贸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超
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6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
┃指标 │全市(%)┃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 102.3┃
┃食品 │ 107.5┃
┃其中:粮食 │ 125.2┃
┃油脂 │ 123.1┃
┃肉禽及制品 │ 113.7┃
┃蛋类 │ 120.7┃
┃鲜菜 │ 91.2┃
┃水产品 │ 117.2┃
┃干鲜瓜果 │ 109.2┃
┃饮食业 │ 101.7┃
┃烟酒及用品 │ 100┃
┃衣着 │ 1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9.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0.4┃
┃交通和通信 │ 99.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居住 │ 100.2┃
┗━━━━━━━━━━━┷━━━━━┛

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24.3万户,增长20.7%。其中
民营企业2.02万户,增长30.1%;个体工商户22.3万户,增长20.1%。民营经济从业
人员达到123.22万人, 增长20.2%; 注册资金247.46亿元,增长36.5%;上交税金
39.92亿元,增长45.3%。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财
政支出完成73.23亿元,增长19.3%,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8.89亿元,增加115.43亿元;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10亿元, 增加57.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3.76亿元,增
加7281亿元。银行现金收入2475.85亿元,增长30.2%;银行现金支出2493.36亿元,
增长30.5%;全年货币净投放17.51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计保险金额1208.5亿元。其中人身保
险金额为395.7亿元,财产保险金额813.15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费收入18.81亿元,增
长16.1%,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4.82亿元,增长42.6%;人身保险费收入13.98亿元,
增长9.1%。 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9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94亿
元,增加41.1%;人身险赔付金额0.99亿元,增长2.3%,赔给率20.9%。

各类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2363户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其中组建
企业集团55户, 股份有限公司28户, 有限责任公司724户,股份合作制264户,出售
870户, 兼并58户, 破产650户, 租赁286户,全市累计退出企业2178户,退出国有
(集体)资产337.02亿元,占原国有(集体)资产总额的72.5%。目前全市上市公司
已发展到5家(鲁抗、山推、兖州煤业、太阳纸业、圣旺药业),新增了2家。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3%,创汇
收入1646.9万美元, 增长122%;国内旅游人数1015.9万人次,增长43.4%;国内旅
游收入61.32亿元,增长74.8%。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62.69亿元,增长72.7%。2004
年济宁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3%,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02%,提高3.11个百分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01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 省级99项,市级260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重要科研
成果156项,有11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8
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申请专利523项,专利授权318项。10项专利获第七届山东省
专利奖。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3家,省级131家,市级69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94家。建立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2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发展到42处,
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15处。 科技企业孵化器7处,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孵化项目
达到360多个。 全市技术贸易机构841家,从业人员7381人。签订技术合同599项,合
同金额1.84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4.56万人;中等专业
学校10所, 在校学生2.09万人;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学生16.88万人;职业(成人)
中学(中专)54所,在校学生6.52万人;初级中学354所,在校学生43.55万人;小学
1573所,在校学生56.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
公共图书馆11个, 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6个,纪念馆3个,文物保护
机构22个。 文化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共出版各类刊物10种,报纸8种。广播电视
覆盖面继续扩大。 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4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
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351个,卫生事业统一登记机构301个,其中医
院101个,卫生院139个,专科防治院(所、站)17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妇幼保健
机构12个, 高等医学院校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7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25329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390人,医疗床位15433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3.15人,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拥有病床1.9张。农村村级医疗点4720处,占行政村的80.6
%,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84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
银牌12枚,铜牌10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得金牌25枚,银牌45枚,铜牌48枚。群
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0.6亿元。济
宁市区建成面积达到51.56平方公里。市区绿化工程完成建设投资13642万元,绿化面
积达到1937.31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66平方米;明亮工程完成投资415万元,安
装和改造17条道路的路灯共计7708盏;清洁工程完成投资2256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工
程完成投资6100万元。济宁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用气普及率达到98.6%,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92万平方米,新增142万平方米。新
增公交车辆99辆, 增加延伸线路8条。济宁市区年内新修道路19条,维修27条,全年
新增道路37.38公里, 面积153.81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到572.81公里,排水管道
长度为447.31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13.06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
投资9.38亿元, “三同时”环保投资2.1亿元,老污染源治理投资1.28亿元,微山湖
湿地生态建设及塌陷地复垦投资0.33亿元。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
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 完成限期治理项目48个,关停污染重、能耗
高、浪费资源的企业2家。 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
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下降22%,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空气
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指数为74,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的天
数为335天,比上年增加55天。
┏━━━━━━━━━━━┯━━━━━┓
┃指标 │全市(%)┃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 102.3┃
┃食品 │ 107.5┃
┃其中:粮食 │ 125.2┃
┃油脂 │ 123.1┃
┃肉禽及制品 │ 113.7┃
┃蛋类 │ 120.7┃
┃鲜菜 │ 91.2┃
┃水产品 │ 117.2┃
┃干鲜瓜果 │ 109.2┃
┃饮食业 │ 101.7┃
┃烟酒及用品 │ 100┃
┃衣着 │ 1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9.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0.4┃
┃交通和通信 │ 99.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居住 │ 100.2┃
┗━━━━━━━━━━━┷━━━━━┛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802.3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0.91万人,
女性人口391.39万人;农业人口563.06万人,非农业人口239.2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02万人, 出生率为11.27‰;死亡人数4.25万人,死亡率5.31‰;全年净增加人口
3.4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9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0254.27
元, 增长14.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9502.2元,比上年增加1192.37元,增长14.3
%; 人均消费支出6024.49元, 增长8.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8.2元, 增加
470.1元,增长14.8%;人均生活费支出2232.9元,增长19.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1平方米,比上
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劳动就业稳定,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机关企业单位在岗
职工人数55.75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下降1.4%。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63
亿元,增长13.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08元,增长1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4.78万人,离退休人员9.9万
人, 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6.29亿元,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参加企业失业保险
职工59.48万人, 全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9万人,参加机关事业保险职工19.7
万人。 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10.08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3.19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3.4%。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08万户、 5.44万人,发放低保金
3932.4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49万户、3.7万人,发放求助金666.6万元;供养农
村五保户2.28万人,年投入供养资金3368万元。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
会福利单位床位1.17万张,收养各类人员0.94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会服务设施2396
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3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6亿元,接受社会捐赠
1405.7万元。

(李振川 王锋)
·济宁市经济发展
速度加快 结构优化
大项目带动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2004年, 全市紧紧围绕市委、 市政府提出
“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
矛盾和问题, 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
2004年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建设的通知》,确定了81个重点项目实施市级领导联
系制度。 46个在建重点项目1~11月份完成投资71.6亿元,完成计划的78.2%,银河
胶带子午轮胎等15个项目竣工或部分建成投产,年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10亿元;
31个在谈项目已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
对于2004年的重点项目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
指导性意见。市发改委在年初制订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草案)的基础上,先后两次
征求市级四大班子领导意见,十多次修改计划(草案),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
于2004年度市级领导重点项目建设的通知》(济发[2004]15号文),作为正式投资
计划下达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贯彻执行。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对市级领导联系重
点项目情况,代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起草了《关于对2004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
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和《关于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情况的通报》,参与部分市级
领导对所联系重点项目的现场办公,现场了解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加强重点项目调度工作,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
2004年全市重点建设调度工作的通知》,把81个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全部纳入调度
工作范围。通过按月调度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中形象进度和
动态变化,加强了与项目单位的沟通联系,准确地把握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每
月根据调度的情况,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同时在做好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调度工作的同时,还做好省级重点项目的调度和上
报工作。
为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不优的问题,市发改委会同市监察局等七部门用两个月
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认真开展了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集中行动,制定了集中调查
行动方案, 牵头组织市优化办、市公安局、市经贸委成立4个调查组,对全市46个续
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逐一进行了现场调查,梳理出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的矛盾和问
题48件,针对突出问题下发14件“全市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问题督办单”,提出处
理意见和时限,明确责任人,并多次召开协调会议,搞好跟踪督查,帮助嘉达纺织、
运河电厂二期、济三电厂、欧化日绵等单位解决了施工纠纷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重
点项目建设进度。

对国家、省投资及市级财政投资的项目认真做好初设、概算的审查及稽察工作。
并对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的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做
好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全市围绕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招投标、政府投资代建制等课题加大调研力度,
开展调研活动,形成有见地的调研报告。研究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包括项目筛选、
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奖励等。
市委、市政府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确保项目工期和质量。(1)调整
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分工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在
了解项目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议题,召集专题协调会,督办、催办、
落实会议确定的事项; (3)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协调有关部门优先
保证重点建设需要;(4)搞好重点项目的稽查,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重点项目建设的成就及时向全市人民进行了宣传,利用杂志、报纸、电视、网
站等媒体发布项目信息,公布项目招投标方案,展示建设成就,调度社会各方面的积
极性,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简报、参阅等形式,将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和项目
进展情况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反映,使领导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关注项目情况、解决
项目问题,通过努力,使项目的投向、建设等,适应形势的发展,使重点项目顺利进
行并尽快形成优势产业。

(李振川 王锋)
·济宁市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2004年10月30日,由国家统计局城市
社会经济调查总会、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中国信息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综合实力
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暨《中国城市巨变》大型历史画册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
举行。济宁市(综合指数:7.3341)排名全国百强城市第88位。
本次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是首次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地级)的
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
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根据城市人口与劳动力、 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5个一
级大指标,19个二级子系统,50个三级小指标体系综合评定。由此全面地反映出一个
城市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客观认识自己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环境五个一级子系统:一是人口与劳动力。包括人口规模、素质和结构、管理和利用
三个二级子系统, 下设5个指标: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专
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
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四个二级子系统,下设12个指标:国内生产总
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货运总量、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第三产
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GDP增长速度、人均GDP、工业企业百元资金提供利税、每万
元GDP耗电、每万元GDP耗水。三是社会发展。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住房医疗服
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五个二级子系统,下设16个指标:人均消费
支出、恩格尔系数、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燃气普及率、人均
生活用电量、医院床位总数、每万人拥有医生、科学、教育事业费支出、每万人拥有
影剧院数、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每十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每十万人交通事故件数、
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所占比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
四是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通讯、供排水及电力三个二级子系统,下设8个指标:交
通运输及邮电业增加值、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均每辆公共汽、电车运载力、邮电业
务总量、人均电信业务收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排水管道密度、全年用电量。五是
环境。 包括人口密度、投资、废物处理、绿化四个二级子系统,下设9个指标:市区
人口密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污
水处理率、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

济宁市在五个一级大指标中的位次:人口方面济宁市得分:0.2082,排在全国百
强城市第81位;经济方面济宁市得分;0.6241,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0位;社会方面
济宁市得分: 3.7972, 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79位; 基础设施方面济宁市得分: -
1.1791,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3位;环境方面得分:3.8838,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43
位。
济宁市在19个二级子系统和50个三级小指标体系中因缺少数据未作排位。
(李振川 王锋)·济宁市成功跨入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在即将迈进2005年之际,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济
宁市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5年元月份将在南昌市
召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长会议,正式向新获这一称号的城市授牌。这是最能催人奋
进的信念礼物!这是全市人民的大喜事!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形象、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建
设将产生积极影响。全市旅游系统将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主导产业建设,实现全市旅游业的新突破、新跨越。
开展创优工作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单位大力支持,社
会各界广泛参与,人人都为“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良服务”做贡献,使济宁
市旅游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的济宁,市容变美了,环
境变绿了,街道变宽了,夜景变亮了,河水变清了,服务变优了,功能变全了,市民
的心情变得舒畅了,来济宁旅游的游客感到更加舒适方便了。这些可喜的变化,这些
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果,是各部门、各行业
大力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
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所得出的丰硕成果。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荣誉,精心珍惜荣
誉,进一步开拓奋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创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创优过程,只有分号,没有句号。要把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当作深
入开展创优工作的新起点,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继
续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工作格局,全
面优化济宁旅游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旅游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旅游经济总
体发展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把全市旅游业做大做强,尽快实现旅游业由支柱产
业向主导产业的跨越,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
大的贡献。
(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