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济宁”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191&run=13

——在全市建设“平安济宁”电视
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2月18日)贾万志

同志们:
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会议,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到基层单位负责人、开到村
干部, 近年来这是第三次。去年6月份召开了市委工作会议,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和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的《决定》,动员全市上下迅速兴起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
赶超、加快发展的热潮,全力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去年
10月份召开了全市加快发展会议,再动员再部署,以超常规举措推进跨越式发展。这
两次会议在全市产生了强烈反响和重大作用。可以说,以市委工作会议为标志,揭开
了济宁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的序幕,全市迅速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战胜非典疫情、洪涝灾
害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
良好势头。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财政总
收入85.2亿元, 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增长26.7%; 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356亿元, 增长52.1%;外贸出口9.8亿美元(含兖矿),增长50%;实
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160.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为近些年最高,而且大都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
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利用2至3年时
间,在全市集中开展建设“平安济宁”活动的决定。同时召开这次大会,动员各级各
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全省加快“平安山东”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着力
建设“平安济宁”,使济宁成为全省全国最稳定最安全地区之一,营造政治安定、经
济安全、人民安宁、治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推进。这三次大规模的会议、两个重要的决定,
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
部署的决心。下面,就“平安济宁”建设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平安济宁”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近日,省委、省政府
作出了关于建设“平安山东”的重大决策,同时召开了加快“平安山东”建设电视电
话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省
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去年12月份作出了建设“平安济宁”的决定,并
制定了实施意见。今天召开大会作进一步动员部署。建设“平安济宁”,是全市新时
期维护稳定的新目标新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
济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判断、全面分析面临的社会稳定和治安形势,以高度
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推动“平安济宁”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
的社会环境、安全的治安环境和规范的法制环境。
建设“平安济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本质要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从政理念
和最高追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
护人民的利益。思稳定、盼发展、求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在安定团结的基础
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就是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过全市上下的不
懈努力,我市保持了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各级各
方面特别是政法、 信访、安监、610办公室等部门,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
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能有丝毫放松。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大
好形势,必须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国内外敌对势
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国际形势的跌宕起伏和发展变化,对政治稳定和公
共安全形成了新的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比较突出,由
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刑事犯罪活动仍较突出,个
别地方治安秩序不好,群众缺乏安全感;安全生产隐患较多,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
成威胁。我市是一个近800万人口的大市,地处四省结合部,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旅游城市,人员流动量大,在押人犯全省最多,维护稳定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
性。我们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
问题,切实履行好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

建设“平安济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既包括经济社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也包括社会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发展,用
正确的政绩观衡量政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与保持社会
稳定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领导干部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改革发展稳定这些
方面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地方如果年复一年面貌依旧,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领导干部就没有政绩,就是不称职;如果今天这里起火、明天那里冒烟,不能保一方
平安,群众没有安全感,领导干部同样没有政绩,而且算失职。我们济宁应该是一个
快速发展、生机勃勃的济宁,也必须是一个平平安安、政通人和的济宁。要把“平安
济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障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的实现。
建设“平安济宁”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没有
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人民群众也无法安居乐业。安全生产没有保证,
一旦出现重大恶性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就要遭受重大损失,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很大影
响。我多次讲过,一个地方不怕穷,只要穷则思变、团结实干,就可以改变面貌;就
怕乱,人心乱、秩序乱。一个地方风气不正,形象不好,比什么都可怕,连希望也没
了,经济社会事业还能发展吗?这样的环境,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还有人敢来吗?这里
的干部群众脸上还有光吗?这些年我市经济社会之所以发展得快,得益于全市上下的
团结协调,得益于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
组群结构大城市,实现“跨入山东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龙头”的奋斗目标,必
须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保证。当前,各项工作正快速推进,一系列事关济宁长远
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正在全面展开,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调整正在加快。在这
样一个大改革、大开放、大调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平安济宁”尤为重要、
尤为迫切。越是政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越是加
快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稳定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要齐心打造
“平安济宁”、“诚信济宁”,使其成为孔孟之乡的品牌,成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
独特资源和跨越式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把济宁建设成全省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建设“平安济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总体要求是: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
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着眼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和信访、 安全监督、610办公室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和动员社
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心情舒畅地投身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
“平安济宁”建设活动,到2005年,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90%的乡镇
(街道)达到“平安乡镇(街道)”标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使济宁成为全省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建设“平安济宁”,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力求实际效果,主要达
到“四个确保” 、 深入开展“四大查”、着力抓好“九个一批”。“四个确保”,
就是确保社会稳定, 确保安全生产, 确保发展环境优化,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大查”,就是集中开展社会治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大
调查、 安全生产大检查, 找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抓住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九个一批”,就是:

1、 对各类犯罪开展专项斗争集中打击一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严
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抢劫、抢
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坚决遏制重大恶性刑事犯罪上升的势头,始终保持对各
类犯罪的高压态势。对大案要案和有社会影响的案件,要快侦破、快批捕、快审判、
快执行,真正体现“严打”威力。
2、 对治安秩序混乱的区域、部位集中整治一批。对确定的社会治安重点区域、
重点部位,要不间断地搞好拉网式排查和滚动式治理,彻底扭转治安混乱状况。加大
对重点公共复杂场所和特种行业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聚众赌博等社会丑
恶现象。搞好企业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严厉打击危害企业生产经营和侵犯师生人身
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强化公共场
所和城乡结合部的昼夜治安巡逻,提高治安防控能力。
3、 对后进村下派机关干部集中包驻一批。市委、市政府确定,继续从市县乡机
关选派干部进驻后进村,通过治乱、治穷、治瘫,强班子、促发展、保稳定。这既是
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也是机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4、 对各种矛盾纠纷集中调处化解一批。采取部门联动、多方配合、联合办理、
自调为主的办法, 认真梳理排查本地本单位的不稳定因素。 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
“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限期解决。相邻地区开展“联谊、联防、
联治”活动,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要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
重大群体性事件,党政主要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赴现场,敢于负责,靠前指挥,
面对面地做说服教育工作,尽快平息事态。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
制措施。要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制造事端,
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操纵者和借机打砸抢的犯罪分子,
坚决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5、 对信访“老大难”案件领导包案集中解决一批。要高度重视做好信访工作,
抓住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办理,特别是对集体访和上访老户,要怀着对人民
群众的深厚感情,集中得力人员靠上做工作,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化解矛
盾、解决问题。对去年以来发生的进京到省越级访和来市集体访,要摸清底数查明原
因,全部实行领导包案;对上级信访部门交办或通过排查掌握的上访老户、写信大户
要逐一建好档案,一个不落地做好工作,切实解决问题、不留尾巴、不留隐患。对有
政策落实的,从快解决;对虽没有政策落实但反映问题合情合理的,采取变通的办法
尽快解决;对没有政策落实又没有实际问题解决的,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对确属无
理取闹、缠访闹事、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由政法委牵头,公安局配合,依法处理,
下决心把越级访、重复访和信访老户减下来。
6、 对涉法上访问题集中处理一批。近年来,涉法上访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高度重视涉法信访案件的排查处理,依法纠正司法不公、处
理不当的案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平息无理上访的案件,依法严厉打击借上访
之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深入开展执法机关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全面提高执法队
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减少新的涉法上访。从现在起,要在半年内集中处理好
涉法上访问题。

7、 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集中查纠一批。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事
业、求发展,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依据,
一切以民为本、 以民为重、以民为先。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进一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决定》,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把事业发展与群众承受能力统一起来,把办大事与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统一起来,把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法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
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在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善解民意、善待百姓。既要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还要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当前特别要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
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
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加大治理教育
乱收费力度;加大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力度;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
作力度。认真执行劳动法、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和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等法律法规,
做到依法办事;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禁止教育乱收费等方面的
规定,决不能打折扣。要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做到有权
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纠正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
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8、对影响发展环境的“三乱”案件集中查办一批。近年来,我们采取多项措施,
集中开展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查处了一大批案件,对一些人依法依纪进行了处理和
公开曝光。虽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这仍是影响我市发展的
重要方面。要把发展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高压线,严厉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
法违纪行为。重点查处推诿扯皮、乱设关卡、失职渎职问题;解决乱收费、乱罚款、
乱摊派、乱检查现象;整治欺外排外、干扰招商、刁难外商、阻挠施工、干扰企业正
常经营秩序的行为;严厉惩处画地为牢、称霸一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行承揽
工程等破坏经济秩序的黑恶势力。加大查处力度,有举必查,严肃处理,公开曝光。
9、 对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消除一批。我市大中型企业多,煤炭、电力、化工企业
多,安全生产的隐患比较多。近期,要在全市各行各业集中开展一次深入细致的安全
生产大检查,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专业检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面上检查与重点
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属行业和单位严密排查。对查出的隐患要逐一落实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逐一制定整改措施,确保限期整改达标。安全生产出了事故必须
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但大量工作是防患于未然,对发现和检查出的问题必须限期整
改,到时不整改、不达标的必须及时查处,绝不可等出了问题再追究。继续加大煤矿
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安全、大型商
场、娱乐场所、学校校舍安全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的专项整治力度,确保实现
安全生产控制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三、夯实建设“平安济宁”的坚实基础
基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平安济宁”的各项措
施,要落实到基层,要靠基层来落实。只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强基础,抓班子强队伍,深入扎实地开展建设“平安市
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社区”、“平安单位”活动,夯实建设
“平安济宁”的坚实基础。
一要强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基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问题。各级党委、
政府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作为建设“平安济宁”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
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健全治
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等基层综治工作网络,使其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加强机关、企业、城市社区、学校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团等新型经济社会
组织党的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使之成为建设“平安济宁”的有力组织者、推动
者和实践者。搞好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把警力充实到基
层,把精兵强将放在一线,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担负起建设“平安济宁”的重要
职责。从政策指导、力量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向一线倾斜,增强基
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的控制管理能力。

二要强基础,从源头上控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把严打、严管、严防、
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治安防范上来,做到领导精力下移、目标责
任下移、防控措施下移、警力队伍下移、资金投入下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
结合,一般号召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加强群防群治,使“平安济宁”建设在可靠的群
众基础之上。建立健全“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城乡巡防
队伍建设,从市公安局机关抽调五分之一、县市区公安局机关抽调四分之一、派出所
抽调三分之一警力,组成机动巡逻队伍,加强夜间、节假日巡逻,对社会面实行动态
管理,堵塞违法犯罪漏洞。动员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平安济宁”建设,
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
“法律下乡”、“法律进万家”、“法律进社区”等法制宣传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大力倡树“维护治安、
人人有责”和见义勇为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
性,使“平安济宁”建设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要强队伍,提高政法干警政治业务素质。建设“平安济宁”,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作保证。我市政法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特别
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好队伍,在关键时刻,能经受住考验,也涌现出许多先模人物。
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对政法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法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建
警、素质强警,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坚持从严治警、从
优待警,大力推进革命化、专业化和正规化建设,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
法队伍。广泛开展“创满意”、“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
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简单粗暴,“冷、横、硬、推”和“吃、拿、卡、要”等问题,
做到执法为民、文明执法。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凡是法律允许公开的,都要实行“阳
光作业”,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满意。加大对政法
部门的考核、监督力度,认真落实等级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
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杜绝执法不严、不廉、不公,坚决严惩贪赃枉法,
防止司法腐败,清除害群之马。

四、切实加强对“平安济宁”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平安济宁”,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各
级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绷紧稳定这根弦,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调动全社
会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平安济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各级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维护
本地本单位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对稳定工作必须真正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亲自抓、负总责,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靠上抓具
体负责。所有领导特别是党政领导,不管分管什么工作,都是一岗双责,都要对建设
“平安济宁”负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平安济宁”工作
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指挥畅通、运行有序、网络健
全、保障有力”的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了责任书,责
任书就是“军令状”,就要坚决落实。要层层严格责任制,把建设“平安济宁”、维
护稳定的责任落实到位、到岗、到人,属于哪个地方和单位的问题,哪个地方和单位
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不得推诿扯皮,凡是能在村居解决的问题,
不能推到乡镇;能在乡镇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县市区;能在县市区解决的问题,不
能推到市里;能在市里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省里;能在系统内解决的问题,不能推
到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感性,不断提高驾驭能力,正确应对各种
复杂局面。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面前,能否做到头脑清醒,从容应对,正确判
断形势,敏锐发现问题,妥善处理矛盾,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有没有驾
驭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稳定方面如果出了问题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出了问题不汲取教
训,出了事不当事,就会再出事,甚至出大事,其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一旦陷于被动
局面,很长时间难以扭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规律、特点,研究各
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学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
的手段,妥善处理、化解和协调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
和萌芽状态。要增加维护稳定方面的投入和力量,该花的钱要花,该办的事要办好。
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
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重
要问题亲自动手,亲历亲为,率先垂范,以求真务实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要健全完善“三个体系”。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制度是保障。要加强决策目
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把建设“平安济宁”的目标任务层层分
解,将责任落实到有关领导、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
具体、考核有效、奖惩兑现、自我激励的工作机制。要把建设“平安济宁”作为考核
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要大张
旗鼓地表彰奖励;对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实行“黄牌警告”;
对因领导不得力、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落实,造成群体性事件、恶性治
安案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社会治安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要
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一票否决”。
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设“平安济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协调、动
员各级各部门、方方面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人大、政协要发挥职
能作用,积极开展视察、调研、评议等活动。各级党政机关要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
平,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
纽带作用,组织团结各类别各层面的力量,为建设“平安济宁”群策群力。各级政法
委和综治部门要加强对“平安济宁”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组织指导,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严格执法监督,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政法各部门要正确处理服从
党的领导与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认真履行职责,在建设“平安济宁”中发挥主力军
作用。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
办好自己的事,争创“无越级上访、无治安案件、无安全事故”的“三无”单位,建
好自己的小环境,为“平安济宁”建设做贡献。要建立健全情况沟通、联席会议、工
作协作等制度,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社会共同参
与的工作格局。科学整合各种防范力量,积极发展治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
群防群治、自防自治活动,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牢固防线。

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社会舆论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
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新闻纪律,重在正面引导,注
重社会效果,切实做到有利于全市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
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
式,加大对建设“平安济宁”的宣传,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表彰奖励见义勇为
先进分子,弘扬社会正气,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建设
“平安济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建设“平安济宁”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形成
全社会关心支持“平安济宁”建设、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
同志们,济宁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的好形势好局面来之不易,是在省委、省政府领
导下全市人民多年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
加维护稳定。全市上下要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保持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建设“平安济宁”,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