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169&run=13

【概况】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2年成立的省级高
新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区内
全面行使管辖权。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市政府副市长段修龙(2004、7-)
兼任,党工委副书记孟繁湘,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佘春明,党工委副书记、纪
工委书记董信江(2004、7-),管委会副主任孔繁福、孙争鸣、颜明、任海生、任鹏、
孙琪、刘森。
2004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1.7亿元,增长50.1%;实现工业总产值203
亿元,增长50.5%;财政收入11.4亿元,增长5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
增长97.6%; 合同利用外资3.03亿美元,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76亿美元,实现出口
2.76亿美元, 分别增长96.7%、62%和13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达到56%。各项经济指标和综合实力跃居全省15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前列,
全面超额完成了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2004年高新区引进项目453个, 项目总投资180亿元;
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7个, 超千万元的项目80个,外资项目27个,“高大外”项目明
显增多; 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5.07亿元,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58%,同比增长
105%。招商引资呈现出高科技项目多、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 增长幅度大的特点。
一是产业链招商、 以商招商成效卓著。2004年先后有投资2亿元的中国重汽商用车、
投资1200万美元的美国伊顿液压件、投资1000万美元的美国杰玛公司、投资10亿元的
胜利股份生物制药、 投资1600万美元的日本小松全能机械、 投资1600万美元的日本
小松叉车、 投资1200万美元的台湾味丹国际4万吨谷氨酸、投资1500万美元的新加坡
THR公司等一大批“高大外” 项目进区建设。二是集约经营,化解土地难题。一方面
全面调高项目进区的门槛,对于投资额较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产业项目尽量安排进
入标准厂房租赁生产,提高项目密集度,降低土地占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在
原厂区就地扩张规模,提高厂房利用率,扩大厂区容积率。如台湾虎标科技、小松全
能机械、菱花集团与多家国际企业合资合作、山推国际事业园新上项目等,都是通过
厂区土地挖潜来实现的;同时高新区还大力整合由于各种原因闲置的土地资源,年内
盘活存量土地2000多亩,全部用于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确保了重点招商项目的用
地需求。三是多渠道融资攻克资金“瓶颈”。高新区通过与香港汇丰银行、香港恒生
银行、香港渣打银行、新加坡国民银行等境外金融机构多方沟通和协调,为急需资金
的重点外资项目融通外资5000多万美元;通过积极与国内商业银行密切合作,为区内
有关企业和建设项目争取各类贷款16亿多元,其中部分贷款达到了最优授信。

【主导产业集群化快速发展】 围绕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生物技术、医药食品、
煤电化五大主导产业,2004年,高新区多措并举、因势利导,培植大项目、扶持大企
业,做强优势产业,促使膨胀壮大,集群化快速发展。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做强工程
机械产业。2004年高新区依托小松山推,引进了小松叉车、小松全能、小松物流等关
联企业; 通过山推集团与日本小松绿会6家企业的合作,规划建设了山推国际事业园
一、二期工程;通过与中国重汽集团、美国伊顿、新加坡THR等中外著名企业的合作,
不断增强工程机械产业实力和发展潜力,高新区已成为集汽车及零配件、推土机、挖
掘机、筑路机械、叉车以及发动机、液压件等制造为一体,配套能力强、产业链条长,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做大纺织服装产
业。投资1亿美元的嘉达服装、100亿港元的德源纱厂两大龙头企业进驻高新区并部分
建成投产,以及欧化日棉高档家纺项目的建设和如意工业园、樱花纺织集团国际化合
作渠道的拓宽等,使高新区具有了年产300万锭紧密纺、1200万套休闲服、100万套西
服、 200万套高档家纺的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配套能力跻身世界先
进行列。三是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嫁接联合,多渠道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和医药食
品产业。高新区内的凯赛生物、鲁抗集团、菱花集团、雪花集团、辰欣科技、华能生
科等企业通过与美国ADM、 德国德固萨、日本明治、泰国正大、日本味之素、台湾味
丹等国际著名企业的联合,生物制药、生物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领域、生产能
力不断提升,许多产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跃居国际国内同行业之首。四是加大
投入,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基地建设顺利,项目进度加快,2004年已完成投
资4.3亿元,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0万吨甲醇、200万吨焦炭的规模,并将发展成为高新
区的主导产业。截止到2004年底,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5家,利税过千
万元的企业达到15家,在主导产业的整体拉动下,高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
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亮点增多的良好态势。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培育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
强了创新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2004年基本完成了1.2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三期工程,
建成了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总
面积3.5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 进驻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火炬工业园进行科技孵
化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利税1.01亿元。区内企业科技攻关取得明显
成效,有8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有6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基金。
【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 2004年全区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是建区12
年来投资总额的80%,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
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努力为招商引资打造设施配套、
功能完备的载体和平台。一是高起点编制新城区规划。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论证及征询
社会各界意见,编制了高新区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心片区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业规划、
景观规划,并将高新区总体规划纳入了修编后的全市总体规划,同时对各类建设项目
坚持实行三级审批、两级公示,增强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为新一轮大发展奠
定了基础。 二是高标准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修筑完成了包括2座桥梁在内的
十横十一纵21条道路,总长度64.3公里,其中高新区投资修筑道路44.3公里,是建区
十多年来修筑道路总和的一倍多;完成了11公里电力管沟、70公里高低压输电线路、
12公里供水供热管线修建工程; 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和两座供水泵站; 新建公共道
路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 是建区12年绿化面积总和的1.5倍;新安装路灯3423盏,为
建区以来的总和。东部产业区城市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于产业发展、
制约招商引资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三是高效能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争创文
明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对30余处异味源进行重点监控和治
理,对沿街残破建筑实施统一拆除,对超门头经营和乱贴乱画现象进行彻底根治。通
过采取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措施,使多年来影响城市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高新区的城市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四是高质量完成“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
现场筹备工作。在会前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昼夜不
间断施工,先后完成主干道绿化、厂区和街景整治、路灯和基础设施修复等工程,建
设大型广告65块,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使高新区城市形象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一些新竣工投产的大项目,特别是众多的大项目建设工地,受到与会省市领导同志的
高度评价。全省会议的良好反响也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据统计,全省会议后,来高
新区参观的各地党政代表团和企业投资考察团共有130多个,4800余人次。

【机关建设镇办工作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2004年,高新区以机关建设抓服
务、镇办工作职能转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三条主线,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管理制
度,改进服务方式,狠抓关键环节,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狠抓制度建设。2004年高新区重点建立完善了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土地审批
制度、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制度、部门会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等,进
一步做到了政务公开、制度透明、程序规范、管理科学、运作高效,促进了各项工作
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后招商服务。对重大项目服务实行包保责任制,推行服务日志
和台帐式管理,采取日记录、旬调度、月考核,做到责任明确、监督有力、奖惩严明,
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受到众多客商的好评。三是下大气力解决热点难点问
题。以“平安高新区”建设为抓手,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为目的,狠抓社会治安综合
整治,通过组织开展打霸除恶、打暴缉枪活动和保持对各类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集
中惩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震慑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滋生,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
建设。多方协调解决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搁置多年的养老保险问题,
为全区1092名中小学教师和干部员工补缴养老保险金770万元, 全区中小学教师和机
关事业单位干部员工养老保险金征缴率达到100%。筹集资金兑付农民土地补偿金1.8
亿元, 全年拨付建筑工程欠款3.6亿元,确保了农民土地补偿金和农民工工资的足额
发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督导有力、措施到位,一批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和消除。
信访工作坚持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化解矛盾,全年信访总量特别是下半年信访案件
明显下降, 信访结案率实现100%,有效维护了高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村
居“两委” 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全区128个行政村完成换届选举,村居两委
换届工作进度和两委班子成员兼职比例均达到了市委的要求。五是镇办经济同步快速
发展。2004年四镇办经济增幅均有较大提高,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
三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都达到了50%以上,全面完成了管委下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
任务。 六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区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
毕业升学率达到86%以上,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突出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三级联创”三大亮点,全区晚婚晚育率、人口出
生率11.3‰、自然增长率等各项计生指标均严格控制在省、市规定目标内。七是建立
了农村政治思想和科技文化教育网络。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党员远程卫星教育网络,
以129个站点基本覆盖全区所有镇(办) 村(居),为广大农村开展思想文化教育、
推广实用致富信息等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设施条件。

(董振 李卫东 曹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