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计生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2&rec=165&run=13

【概况】 2004年是济宁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取得
显著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
工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
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健全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
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
明显提高。
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80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6‰,自然增长率
为5.86‰, 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6.8,计划生育率为99.5%,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年
度人口控制计划,连续两年人口目标责任制考核综合成绩列全省第五名。济宁市探索
总结的“搭建部门网络平台,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实施
一减两提高、一定两加强,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和“综合施治,狠抓落实,加快计划
生育薄弱村转化进程” 的经验获200 4年度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奖。同时,
市人口计生委被省政府纠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示范窗口
单位”。

【抓宣传教育 努力营造新型生育文化】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浸润,给济宁带
来了无数的荣光和自豪,也留下了“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深深烙印,给计划
生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无形的难度。济宁市始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双进双
建”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强力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初步探索总结了一条
适合济宁特点的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建立了“党政协调、部门协作、群众参
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宣传联席、 国策联动、 社会联合、村居联手”全社会大
合唱的体系。做到了“三个融入”,在城区,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入到街巷文化、
广场文化、楼院文化、节庆文化建设中;在农村,融入到农村文化大院和精神文明一
条街建设中;在学校,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实施了“五个延伸”,即从单纯
的计划生育内容延伸到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强调公民计划生育义务延伸到维护公民计
划生育权利,从只介绍避孕节育知识延伸到青春期、新婚期、更年期等生殖保健知识
和优生优育知识,从女性生殖保健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延伸到社
会道德观念。强化了“覆盖、渗透、结合”多措并举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网络、
报刊等现代传媒工具,开办专题栏目,构筑了“重视素质育人、群众广泛参与、崇尚
科学文明、提升生活质量”的具有济宁特色的新型生育文化体系。为打好“儒家文化”
这张牌,维护好“华夏文化标志城”形象,弘扬儒家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曲阜市
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活化宣传内容,把新型生育文化融入到城市街巷、广场、楼院、
节庆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了一批宣传示范
窗口。 曲阜市“实施四大工程, 构建新型生育文化”的经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创新奖”,并被确定为“山东省计划生育对外宣传窗口项目
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嘉祥县十分重视宣传教育对
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舍得大投入,营造社会化大宣传。不仅在城区建起了灯箱一条
街,而且通过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改建100个生育文化大院,每年刷新100条婚育
文化一条街,真正实现了“宣传教育进村庄、婚育新风进家庭”。邹城市十分重视发
挥计划生育家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每年拿出20多万元重奖100多个主动退掉二胎
生育指标的模范家庭,还把计生模范人物印成挂历,敲锣打鼓送到娘家门,用身边的
事教育身边的人,在社会中引起了“要我计划生育”到“我要计划生育”的强烈心灵
震憾,初步形成了积极响应党的计划生育号召,自觉少生优生的婚育新风尚。据统计,
仅2004年度,全市就有36848对男女青年自觉实行晚婚,有61398对夫妇自觉实行晚育,
有1000多个家庭主动退掉二胎生育指标。

【抓基层基础 积极推进村居民自治进程】 以人为本,以育龄群众为中心,以
合同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层次,是寓
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高境界。为此,济宁市从激发村级工作活力,全面提升村民自治水
平入手,把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了村级。一是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作用。
各村普遍修订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明确了村两委的权力与责任,突出抓
好合同管理、落实政策、解决问题三项工作。二是注重发挥计生网络的骨干作用。村
计生工作人员定期采集、汇总、分析群众需求信息,及时上报村委会解决和处理,做
到了信息互通,服务到位。三是注重发挥协会会员的带头作用。普遍健全完善了村协
会理事会议事制度和协会会员联系户制度,发挥协会会员的群体优势,带头宣传党的
政策,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用模范作用去影响群众。四是注重发挥广大群众的基础作
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理事会,把生育政策、办事程序、奖惩标准、工作措施
交给群众,让他们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调动了群众自觉、 自愿、 自主实行
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村级计生工作“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以计生网络为主,以
协会会员为主,以村民自觉参与为主”的良好格局。薄弱村的帮促转化,是全面提升
工作水平的关键,也是计生工作的着力点。济宁市从东部山区、西部黄河滩区和南部
微山湖区等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
点、难点问题入手,大力开展了以查假、查漏、查瞒和建班子、建队伍、建阵地为主
要内容的“三查三建”工作。为力促后进转化,市委、市政府连续五年选派万名机关
干部蹲点包村,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蹲点包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到了“四个结合”:
即薄弱村转化与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相结合,夯实薄弱村转化的组织基础;与发
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夯实薄弱村转化的经济基础;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夯实薄弱
村转化的群众基础; 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相结合, 夯实薄弱村转化的工作基础。全
市薄弱村数量已由2002年的631个下降到2004年的395个, 其中有364个实现了转化升
级,真正实现了“县指导、乡服务、村自治、户落实”的良性循环。流动人口因流动
性大,分布范围广而成为管理服务的一大难点。为超生而流动和在流动中超生,成为
违法超生的一大顽症。最近,计生系统探索总结出的“延伸服务法”较好地解决了这
一难题。地处济宁市最北端的军屯乡,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乡,每年外出打工的
人员都很多,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难度。该乡计生协会因势利导,把流动人口管理
与劳务输出服务有机结合,成立了军屯乡军兴计划生育协会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在提
供用工信息、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的服务过程中,融入了流动人口管理,找到了管理
和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乡在2004年组织的5000多人劳务输
出大军中,无一例脱管、漏管和违纪超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山东卫视以
《协会有座连心桥》为计生电视专题,对该乡的“延伸服务法”作了全面的报道和宣
传。

在城区,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建立健全了“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
住同管、优质服务”的现居住地管理模式。各街居普遍健全了以社区两委为核心,以
社区计生专职主任、协会会长、楼门院长、志愿者队伍为骨干,以育龄群众为基础的
计划生育自治网络。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人户分离
人员,分别按照楼房、单元、居室或院落建立了管理服务卡片,实行了“周巡访、月
清理”,彻底打破了居住地、工作单位和户籍地之间的界限,实行了同管理、同服务、
同检查、同考核。同时,积极整合社区宣传、卫生、教育、服务等资源,开展了社区
综合服务,社区所有特殊人群都能和常住人口一样,既可以参与社区管理,也可以享
受现居住地的计生优待政策、宣传教育、生殖保健、生产生活等服务,做到了特殊人
员不再“特殊”。在企业,健全完善了各类法人单位计划生育责任制。对停产、半停
产企业采取了“保计生工作人员不下岗、保工作阵地不关门、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保
人口政策不失控”的四保措施,做到了企业停产计生工作不停,企业放假计生工作不
放松。
【抓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水平】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
部门的核心工作,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市各级计生部门坚
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原则,普遍成立了优质服务工作
队,发放了便民服务卡,设立了热线电话,配备了免费服务专用车或服务船,巡回山
区、滩区、湖区,对育龄群众进行生殖保健查体服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了避孕
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优生干预和妇女常见病查治三大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了“依法维
权、利益导向、综合治理、制度保障”的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机制,全面实施了“关
爱女孩、关爱母亲、关爱老人、关爱病残儿家庭、关爱独生子女特困家庭”为内容的
“五关爱”工程,成立了由卫生、计生、药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性别比专项
治理小组, 加大了对流引产药物市场、B超使用单位的清理整顿力度。对持证育龄妇
女,实行从孕前到产后全过程监测服务。各县市区、各乡镇还普遍开展了“关注女性
健康、爱心服务下乡”活动。仅2004年,全市就出动宣传服务车2000多辆次,技术服
务人员1100多人次,开展育龄妇女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生殖健康普查活动,查出妇
科病10万余例,全部采取了相应措施或转诊治疗,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抓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实施
智能化的管理,是改进计划生育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济宁市中区投资80多万元, 建起了生育注册服务大厅和计生信息网络中心, 实施了
“网上计生工程”,实现了群众的新婚、孕情、出生、节育信息在第一地点、第一时
间的同步采集、网上传输和实时在线管理,增强了管理和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和互
动性。 为把这个亮点做大做强, 济宁市及时召开会议,抓住典型,全面推广。按照
“政府带头、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服务基层”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托省育龄妇女信
息管理系统,搭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全面实施了“网上计生”工程。横向上,实现了
计生、民政、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联网,即时采集新婚、出生、新生儿落户、流
动人口管理等信息。纵向上,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联网,做到新婚、孕情、出生、节
育和育龄群众需求信息同步采集,网上传输,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即时管理服务。
以此带动了综合统计改革、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考核评估方式的变革、优质服务工
作的开展和领导决策机制的转变。 目前,全市160多万已婚育龄妇女的基础信息已全
部纳入了微机管理,计划生育专用网络做到了省、市、县、乡之间的上传下达,互联
互通。

【抓法制化建设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 依法管理是我国的基本
方略,也是计生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最大
限度地为育龄群众提供计生政策法律服务,济宁市多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
制培训班和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知识大奖赛,并出台了专门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措施。对各级计划生育行政和工作人员,在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的基础
上,制订了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十项行为规范,公开了办事依据、权限、
程序、标准、时限、结果等十项监督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
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对乱收费、乱罚款、搭车收费问题实施了专项治理。
为依法保护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政策和具体
规定,建立健全了奖励、优惠、优待、扶持、保障“五位一体”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
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实行了“八优先”,
采取政府出资、集体补助、个人自愿集资的办法,建立了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着力解
决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仅2004年,全市就拿
出5000多万元兑现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拿出300多万元重奖了主动退掉二胎生育
指标终生只要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户和晚婚晚育夫妇,拿出2000多万元落实了技术服
务免费政策, 拿出1463万元救助了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同时,积极筹措资金400多万
元,在全市全面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
对象,将于2005年10月发放首批奖励扶助金,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

【抓“三生”服务 全面提高育龄群众满意程度】 为给计划生育创造良好的工
作环境,济宁市委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应承担
的计划生育职责。各相关部门也都按照贴近部门职能,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需求
的原则,每年至少为育龄群众办了1—2件实事。市级宣传媒体在广播、电视、报刊上
开辟了计生专题栏目,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做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
报纸上有文章;公安、工商、劳动、城建等部门,相互协调,通力配合,不断加大了
城市和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力度;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免费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
供技术咨询,卫生部门出台专门文件减免独生子女父母就诊挂号费及部分治疗费;教
育部门为独生子女升高中照顾10分;市建委每年拿出近10万元为系统内特困企业独生
子女父母落实每月不少于1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费。各县市区也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
育龄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提供一条信息、教给一门技术,解决一点资金,开辟
一块场地、 扶持一个项目的“五个一”工程,对5万多个计划生育困难户落实了帮扶
措施。 据统计,在为计划生育办实事的过程中,全市各级先后为5.1万名下岗职工安
排了再就业, 帮助8.3万个计划生育户发展“三结合”项目,为52.3万户独生子女或
双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较好地解除了育龄群众的后顾之忧。

(崔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