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宁市委关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决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1&rec=4&run=13

中 共 济 宁 市 委
关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决议

(2013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济宁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十次党代会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决议如下。
一、充分认识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今年1月,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济宁代表团审议讨论时要求,济宁要抓住区域发展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努力打造鲁西南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在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是对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丰富和深化,为济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就是要抓住机遇,重点突破,整体带动,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济宁经济总量、主要指标人均水平等在周边区域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将济宁建设成为实力较强、产业发达、城乡秀美、人民富裕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要求,是济宁实现科学发展、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新一届市委发展思路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确立了“全省争先进、区域当排头、全面达小康”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条主线,强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以大项目建设为引领,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产业、突破生态建设,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思路目标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新要求一脉相承、相互衔接,必须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抓好贯彻落实。
济宁是山东省重要的资源大市、工业强市,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扎实,文化积淀深厚,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居于西部六市前列,已经具备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各市在一系列区域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强劲,政策叠加效应显现,济宁在区域竞争发展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前,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是济宁面临的一次难得历史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我们就能乘势而上、跨越崛起,在区域竞争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各级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决策部署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济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明确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依据济宁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必须着力突出以下战略定位。
——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起以优势传统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依托“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立体交通优势,加快形成区域交通集疏中心,打造运河物流品牌;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加快构筑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发挥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推动济宁与周边区域之间对接融合,把济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资源要素汇集、文化特色彰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产业发展园区化,依托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加速壮大以煤化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光伏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聚发展,百亿级大企业大集团加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进入全省前列,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成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创新先行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自主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人才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文化经济特区。以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为牵动,有机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打造儒家文化传承创新区、文化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圣地和共有精神家园。
——生态示范城市。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内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
——民生和谐示范区。全市人民共同富裕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安定有序、文明和谐、充满活力,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及群众满意度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按照以上战略定位,依据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与可能,确立以下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总量、均量、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及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趋于优化,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支撑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6%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任务
济宁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必须站在区域竞争合作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确立发展路径,实施重点突破。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市情,选准主攻方向,突破资源依赖,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转型。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1351”百千亿十大产业培植工程,着力打造梯次产业集群,尽快形成更多的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培植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煤炭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和纺织新材料基地。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落实“全民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实施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济宁高新区和任城开发区、兖州开发区、邹城开发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东部大型工业集聚区。二是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制定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建设济嘉现代物流区,构建集金融、信息、物流、研发和展示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聚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实施“粮安”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持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积极构筑“11266”城镇发展战略布局(即:一心、一群、两带、六团、六十个小城镇),形成中心城市、组群城市、城市带、县域城镇组团的梯次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一城四区”规划布局,疏解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大力度扩规模、优布局、提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对市域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筑中心城市。大力度推进都市区融合发展,编制都市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明确各组团间的功能定位,促进“济兖邹曲嘉”相向融合发展;建立推进都市区融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各板块间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打造组群结构中心城市。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做优人居环境,彰显县城特色,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发展,力争有更多小城镇进入全省全国百强镇行列。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放开搞活城市开发建设市场,走出依靠市场力量开发建设城市的新路径;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全覆盖。
(三)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好支持县域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突出县域特色,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统一规划布局,培植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把突破工业作为县域发展的第一方略,以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要求,创建千百亿园区,以园区崛起壮大县级财力,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把招商引资和实施全民创业作为县域发展的突破口,招引和培育一大批企业群体,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力争三年内县市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部超过10亿元,到2017年有5个县市区超过30亿元。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济宁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全面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重点实现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突破。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校企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建设。引进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吸引更多境内外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入驻我市,建成科技担保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和债权性、股权性融资业务,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抓好济宁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到济宁创业发展。
(五)构筑文化建设新高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设立“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从领导力量、组织协调、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对上争取等方面加大推动力度,实施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坚持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文化资源重组整合,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发挥好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的龙头作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领,加快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品牌化,着力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文化产业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传媒、演艺、出版、旅游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兴隆文化园、水浒文化产业园、中都佛苑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六)加快建设美丽济宁。大力实施“生态突破”战略,坚持“绿化当模范、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大力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美誉度。抓好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治理,确保水质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加快南水北调治污工程建设,实现一泓清水安全过境。按照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北湖新区建设。大力度提升绿色竞争力,实施全市域公园化和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建设,实施沿湖、沿路、沿河以及环城、环园区、环镇村绿化带建设,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构建起良好林业生态屏障。结合土地规划调整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塌陷水面通盘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社区休闲基地,并和现有城市河湖水系贯通,展现运河之都、亲水城市风采。
(七)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推进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力争在全省率先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制度完善体系完备、符合市情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快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乡居民收入尽快赶上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扩大市政公用设施覆盖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基本药品供应和药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高水平举办第23届省运会为牵动,在加快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深化平安济宁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健全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保障措施
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必须从组织领导、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对上争取和凝聚合力等方面,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把打造科学发展高地作为统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抓手,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按照“争先进位”的要求,研究制定各自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年度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有关部门要围绕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编制好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搞好与省级规划的对接,抓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行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并把规划更多地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上,逐一明确项目推进完成的时间节点。
二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更富活力、更有竞争力的科学发展高地。以市场化为取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最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各级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和风险防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决策、监督、执行机制。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力度,推动有条件企业上市。实施国家和省级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完善各项政策支持。对照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整体规划,有针对性提出涉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加大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力度,通过贴息、奖补等方式,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国土管理模式,强化工业用地支撑,重点向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集中,对牵动性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强化金融服务支撑,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开展县域金融创新试点。适当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健全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薄弱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民生支出分级分担机制,逐步提升经济薄弱县民生保障能力。
四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对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即将出台或争取上级支持的各项政策进行统一梳理,统筹做好向上对接争取工作。市里成立争取政策协调推进组织机构,把争取政策目标化、具体化、项目化,当作硬性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照国家或省级有关规划,梳理筛选一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更多地进入上级计划“盘子”。对上级已经明确的扶持政策,确保全部落实到位;对纳入国家或省级规划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采取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力靠上对接包保。研究制定对上争取奖励政策,切实调动起各方面对上争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凝聚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的强大合力。打造科学发展高地既是旗帜方向,又是任务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继续深化“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按照“三个体系”建设和分线作战的要求,把任务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人人有目标,带动全市上下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万众一心干事业的强大合力。
全委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发展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