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1&rec=29&run=13

综 述
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全市各级党组织不断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党员474362名,基层党委732个,党总支1643个,党支部20360个,新发展党员7157名。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市县党委领导班子内部建设创新试点工作。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干部配班子,先后调整县级干部295人,其中提拔87人、重用40人,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功能。健全完善干部选任风险预警办法,实行干部工作动态巡察,从严做好干部选任风险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干部培育工作,共举办30类38期培训班次,培训干部2700余人次。探索建设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政德教育专题培训。围绕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361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32万人,引进数量创历史新高。
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开展了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开展驻村联户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建立联系点,部门党组织全部确定联建村,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全部包保后进村,部门全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统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了村党组织运转最低经费保障制度,设立了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新建修缮村级活动场所1738处,实现村村都有达标活动场所的目标,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精心组织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参加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 从严从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市委常委会制定了十一条落实措施,就严肃公务用车和住房管理纪律、改进公务接待等出台了具体规定,制定了《重大事项决策暂行办法》及《补充规定》,不折不扣地把各项纪律规定落到实处。改革完善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在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普遍推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了“科技+制度”防腐预警力度,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全面开通科技防腐电子监督系统。坚决查办腐败案件,保持了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力推动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接地气,深入开展“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全面实行“干部联系农户、联系困难家庭”制度,市县乡7.3万名机关干部与181.4万农户建立了直接联系,做到每人都有联系户、每户都有联系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压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7项,免征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05项。2013年群众满意度调查,比上年省对市调查提高了7.55分,8项指标成绩全面提高、持续提高。
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市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总基调,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两化并进”,深化转调创、突出大项目,实施新型工业、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生态建设“五大突破”,完善提升民生保障“十大体系”,着力提升质量、提高均量、做大总量,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1.5亿元、同比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2.2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8.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76亿元、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8元,分别增长9.8%、13.5%。
转方式调结构 立足济宁资源型城市特点,围绕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分行业、分产业、分领域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把工业作为转调的主战场,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5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占比提高到24%;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把服务业作为转调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行业,服务业完成投资93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港口吞吐能力近5000万吨,济宁曲阜机场开通了15条航线,市级银行机构达到19家、保险机构达到52家。把现代农业作为坚实基础,大力推进粮食高产示范方创建,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实现“十连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62家,“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441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83万亩。大田作物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济宁农高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全覆盖。把县域经济作为转调的基本支撑,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共落实帮扶项目250个、帮扶资金15亿元,市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116.7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7%和23.1%,高于全省平均4.7和3.2个百分点。把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作为转调的强劲动力,全市民营经济主体发展到37.4万户,上缴税金309亿元、增长17.2%。到位市外国内资金790亿元、增长30.2%,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居全省第5位,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到45个,其中投资20亿美元的美国惠普产业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镇化追赶战略 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成功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10个、完成投资126.4亿元,27个省运会系列场馆全部竣工。加速都市区融合发展,开工建设了3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72.5亿元,开通了都市区城际公交和BRT快速公交,“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支持奖励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60个省级示范镇和市级中心镇,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达到48.3%。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和城区道路提升、背街小巷治理、公共交通畅通等工程,全面推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审。
首善之区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目标,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举办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和世界儒学大会,全面实施了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建设的意见》,启动了明故城保护复兴工程、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优化升级工程,推进“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等文化惠民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生态市建设 坚持“绿化当模范、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五城同创”为牵动,实施“碧水”、“蓝天”、“增绿”工程,以高于省定目标开展生态济宁建设大会战。下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实施了108项节能技术改造、100个重点节能项目,淘汰70家企业落后产能,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强力推进环保治污,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119个国家治污项目全部竣工,13个省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重拳整治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实施城区绿化、山区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镇村绿化等“十大绿化会战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4.9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0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2.1万亩,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处,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28个。
民生保障“十大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初始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完善提升民生保障“十大体系”,让群众普遍受益、持续受益。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2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就业方面,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3.6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保方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三无”老人定额生活补助制度、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医疗卫生方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城镇居民提高到13万元。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689套,改造城市棚户区4318套、农村危房1.2万户。教育方面,城区新增中小学办学规模229个班,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296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统筹城乡方面,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了1928个村庄6875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和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治理方面,调整完善了全市社会稳定信访工作试行《考核办法》,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社区六进”活动,民警联系村居实现了全覆盖。
改革与创新 成功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任城区、市中区设立新的任城区,撤销兖州市设立兖州区,对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进行扩容提升,在西部设立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城五区”城市发展格局,市区行政区域面积由884平方公里扩大到1534平方公里,人口由113.8万增加到177.5万。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模式。调整充实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委员会,整合市招监办、招标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国土、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在中心设立窗口,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心设立派驻工作室,对进场交易活动进行综合监管和提供服务,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情况实施监督,形成了“委员会统一领导、行业监管、综合协调、行政监察互为合作补充与监督制衡”的交易监管新体制。
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分两批在40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强化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5.1万亩、总面积达到154万亩。供销社系统依托基层经营网络,大力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全市供销社系统已托管土地50万亩,实现托管服务收入3400万元,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为托管农户增收8800万元。全国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会议在济宁市召开,济宁市经验被推广。
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在探索构建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监督检查“三个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宝塔形、网格化、全覆盖、分线作战”的责任落实机制,把全年任务划分为16条重点工作线,分别由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指挥,分线作战、一线到底、集中突破。完善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对各工作线进展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调度分析,对县市区产业项目每季度一观摩、城建工作每半年一观摩,进一步树立起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鲜明导向。
(沈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