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1&rec=115&run=13

综 述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济宁市中小企业局按照“落实年、突破年”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搞活全民创业、做强民营经济、壮大中小微企业的总基调。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素制约、完善载体建设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确保了全民创业、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驾马车”的齐驱并进,有力加快了全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步伐。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0.27万户,注册资本金1747.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03%、60.23%,增幅分别据全省第2位、第1位。中小企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全市拥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33个,其中市级23个、省级6个,实现年营业收入1681.8亿元、实交税金71.6亿元。形成了金乡大蒜、梁山专用车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集群品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分别达到43家、21家,其中省级16家、12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在5%以上,研发成果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且是具有知识产权的独门绝活和专有技术。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0%;实缴税金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市国地税总收入的72.6%,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
强力打造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2013年6月份,召开了20万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对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进行再发动再部署,配套出台了30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印发了200多万份政策《专刊》,把扶持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制定了《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2013年度宣传方案》,通过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媒体密集解读政策、访谈领导,宣传典型,激发创业热情。2013年7月份,市委书记马平昌带领50名骨干民营企业负责人,到江浙一带考察学习民营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内呼外应,多措并举,全市上下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情持续高涨。
突出强化政策资金的扶持引领 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济发〔2013〕15号)。突出注册登记“一放到底”,投资领域“非禁即入”,服务企业“多措并举”,载体建设“突出扶持”,发展要素“全力保障”,发展环境“着力优化”6放30条创新性举措。同时指导各县市区积极跟进,结合实际拿出了自身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举措,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配套制定了《济宁市微型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配套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大了财政扶持的杠杆效应。
积极完善服务企业的要素支撑 人才方面,实施了企业管理提升和人才素质培训的“双百千万”工程。2013年累计开展财务管理、创业辅导、金融等各类专题培训100余期,受训人员达14000人。开设了“民营经济大讲堂”,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高层领导解读法规政策、传授技术知识。2013年举办9期,培训企业人员4000余人次。全力为中小微企业引人用人搭建桥梁,组织70余家企业参加“曲阜师范大学2013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达成就业意向1500余人。融资方面,深入实施“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计划”,2013年底,入库企业已达2475家,获得支持资金375.4亿元。全市49家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性)担保机构,年担保承载力已达70亿元。创新引进“全球网”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充分”的融资窘境。技术品牌提升方面,制定了《济宁市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办法》,全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中技术人员达1000人,拥有各类专利412项,研发中心建设扶持资金累计达400万元。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便组织展位14个,50多家企业参展,签订各类订单协议27个,意向订单达6.8亿元。
切实提升民营经济载体建设水平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全市33个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07.84亿元,实现利税124.94亿元,分别占其地域总销售收入和利税的49%和51%。其中有10家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镇。强力推进“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对纳入市级“百家成长”库中小微企业实时跟踪,定期调度运行情况,指导各县市区对“千家培育”企业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按期调度其运行情况。积极做好“四升一群”工作,联合市工商局、财政、人社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微型企业的意见(试行)》,对“个转微、微升小、小升中、中升大”企业,在登记费用减免、注册金补贴、创业孵化培训给予政策倾斜。切实引导中小微企业聚集发展,打造集体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2013年全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发展到23个,其中过200亿元的2个,过100亿元7个,过50亿元的18个。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全市共认定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3家,6家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全市社会化各类服务机构达到378家,积极开展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认定工作,已有27家社会化服务机构被认定为“济宁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济宁市最大的中小企业综合性协会—济宁市中小企业协会已批准成立。正在加快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入驻服务机构已筛定完毕。县级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制定了《济宁市(2013—2015年)县市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任城、金乡、汶上、梁山4个县市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 完善制定了局机关领导包保企业制度,确定每位局领导包保2-3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25家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帮扶,不定期到包保企业走访调研,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疑难问题。加强督查部门合作,制定了专门的督导方案,对各地贯彻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确保政策落实,企业受益。联合纪检部门对中小微企业实行投诉举报和企业监测点制度,市纪委、市中小企业局选择了100家中小企业作为发展环境问题重点监测点,实时受理企业个体对发展环境的意见建议。在全市推广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每月1-25日,除安全、消防、环保组织的检查外,其他任何部门不得进入检查。时刻把各职能部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作为评价部门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
(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