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园林绿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76&run=13

境内历史上园林众多,近代以来,济宁市区的私人园林,就有黄家街的涵园、天
津府街的怡怡园、城西北郭家花园、潘家花园、岱庄花园等,均各具特色。但是,大
多在建国前便已衰败荒芜,无人问津。
建国后,各县市先后建起了公园、苗圃,栽种行道树,建设街头绿地、滨河游园,
改善城市环境。全市用于园林建设的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提高,1992年
达2855.5公顷,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3.2平方米。

公园
济宁人民公园位于济宁市区中心、共青团路西侧。1962年由人民群众义务劳动,
利用原东南旧城墙,挖河取土堆造土山,植树种花,修建成人民公园。当时公园面积
为120亩, 并将一动物表演团收归公园,园内有狮、熊、狼、豹和部分鸟禽等可供游
人观赏。“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园设施遭到破坏,南大门、茶社及部分绿地共20余
亩被改建为展览馆(群众艺术馆)。1979年后,政府投资640万元由专业队伍包砌土山,
护建和整修动物笼舍,修建水上曲桥、亭榭,并发动群众挖湖清淤,砌石护岸。1982
年,由市妇联组织市区单位筹集资金50万元,在公园南区建造大型儿童游乐场,安装
了升高旋转飞机、电动游戏木马转盘、水上游龙等游乐设施。1984年济宁市与日本足
利市结为友好城市时栽种的友谊树,在槐亭旁生长茂盛。1985年市政府投资80万元,
新建了仿古园门、观澜亭、高风亮节亭、凫峄楼等,并增添了两头狮子、两只老虎、
新植了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花卉,园容焕然一新。1989~1992年又在东南区建起
了480平方米的对外餐厅; 动物全部移到北区建成园中动物园。至此人民公园成为综
合性公园,分为游园区、花卉区、鸟禽区、动物园、儿童游乐区。服务人员40人,年
游客量77万人次。
邹城铁山公园位于城区北部铁山, 占地面积720亩,为综合性公园。分园务管理
区、植物观赏游览区、安静区、动物观赏区、儿童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及服务区。公
园自1983年投建,遵循以绿化为主,建筑为辅,保护铁山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原则,培
植了桃园、牡丹园、月季园。园内的建筑物都布置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环境幽静、
山林野趣、鸟鸣啁啾为其特色。
兖州少陵公园位于中御桥路西侧, 占地198亩,是利用原长安大队菜地和县武装
部靶场建成的综合性公园。分儿童活动区、青年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动物区、静区。
1983年破土动工,建成了园中园的“一方园”人工湖、园中环河、儿童乐轩、少陵台
基和围墙等设施,并进行了植物配景。1986年元旦开始对外开放。1990年又相继建成
东大门、 猴山、猴舍、鹿舍、骆驼舍、望岳楼、儿童游乐飞机场等工程,总投资310
万元。
曲阜环城公园公园全长5100米, 绿化面积73120平方米。是在曲阜明故城护城河
城墙的遗址上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成的,集排水与绿化、游览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
1987年进行沿河治理与绿化。到1991年基本上完成了整个绿化建设,回填土4.16万立
方米,栽植苗木57个品种,53010株,绿蓠2565米,草坪49194平方米,形成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
其他还有如集儿童娱乐游玩和老年人活动为一体的济宁儿童乐园,以王母阁古南
池遗址和王母阁湖为景的济宁南池公园,汶上县以灵塔为景的中都公园,梁山县以山
为景的凤凰岭公园,金乡以文峰塔、奎星楼、文渊阁等古迹和百亩湖面为景的星湖公
园,微山以湖光为景的湖滨公园和在微子故里的微园,相继建成,多数已对游人开放。
至1992年,济宁市共有初具规模的公园14处,面积为157.9公顷。

苗圃
济宁西关花圃是1952年利用西关状元墓林为基础改造建设的,到1992年花圃占地
17亩, 拥有两个温室面积1124平方米,其中一个为336平方米的低温温室。共有管理
人员22人, 养植花卉80个品种2200盆,盆景800盆,地栽各种苗木8190株。每年繁殖
各种花卉和草花3000盆。
济宁市区还于1967、1980年两次在东郊征地61.8亩作为苗圃地。以培育法桐、槐
树、垂柳、合欢、女贞、雪松、蜀桧、紫叶李、百日红、紫荆、棣堂、冬青等50多种
花木进行二级、 三级育苗。每年出圃量2-3万株。城市绿化季节,苗木不足再由外地
购进3-4万株。 东郊苗圃至1992年共培育出苗木100多万株, 苗木自给率达到42%。
1992年东郊苗圃被规划为济宁市高新科技开发用地后,迁到北郊李营镇北尧村,新征
苗圃地120亩。主要培育落叶乔木、花灌木、常绿树、珍贵树和各种草坪。
至1992年, 全市共有园林苗圃8处,总面积23公顷。苗圃培育的最常见的常绿树
有雪松、白皮松、云杉、蜀桧、龙柏、侧柏、冬青、女贞、石楠;落叶树有国槐、法
桐、火炬树、合欢、黄连木、垂柳、苦楝、泡洞、杜仲、银杏、白腊、毛白杨等;花
灌木有木槿、紫荆、紫叶李、五角枫、西府海棠、丁香、樱花、碧桃月季、黄刺梅、
榆叶梅等;地被植物结缕草、天鹅绒、本特尔、马尼拉草和书带草。此外,驻军部队、
厂矿及机关建有半经营半自给的苗圃及私人苗圃约计30公顷。

绿化
道路、街头绿化济宁市区的道路绿化,是在50年代发展起来。从1958~1965年,
市区主要道路和河道沿岸共更新法桐和国槐3.3万株。 “文化大革命”期间,绿化建
设处于停滞状态,市区的行道树与河岸树损失十分严重。1982年,全市人民掀起了自
50年代后的第二次植树绿化的高潮,30条主次干道枝繁叶茂,整齐美观,形成绿色长
廊。在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评比中,济宁市区被评为全省城市行道树第一名。各县、
市城市道路绿化自70年代后严格实施绿化规划,普遍坚持“开辟一条路,绿化一条街”
的原则, 使道路绿化迅速发展。1992年全市道路绿化率已达到70%以上。行道树的品
种以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同时注重分车带的绿化,乔、灌、草坪与花卉相结合。
街头绿地是园林绿化的组成部分。1982年市区在南门口运河岸,兴建第一块街头
绿地,面积为5653平方米。随着市区展宽道路,治理河道建设,不断增建花坛街头绿
地、滨河游园。至1992年已建成24处公共绿地,绿化面积92773平方米。兖州建成5处
公共绿地,绿化面积8666平方米;曲阜建成9处公共绿地,绿化面积23425平方米;邹
城建成7处公共绿地, 绿化面积7079平方米。其它各县城也都增加了一些街头绿地。
全省园林协会组织优秀绿地评比活动,市区的红星路与共青团路交叉处的四角花坛获
1990年优秀绿地一等奖,阜桥绿地获1992年优秀绿地一等奖,快活林绿地获1992年优
秀绿地二等奖。
庭院绿化境内从1958~1966年随着全国性普遍绿化的开展,庭院绿化也逐步发展
起来,庭院内树木花草数量品种逐年增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庭院绿化处于停
滞状态。1982年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评选花园式单位和开展绿化先进单位等活动
后,全市普遍掀起植树和加强庭院绿化的高潮。1982~1992年间全市涌现出一大批绿
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单位。1984年济宁发电厂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92年驻市区的
87352部队和济宁矿山机械厂获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市绿化办评出270个市级花园式
单位, 317个市级绿化先进单位。这些先进单位在庭院绿化方面,规划科学,布局合
理,植物配植恰当,管理精细,园林建筑少而精,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 基本上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目标。还有一些特
殊单位,如化工系统的一些工厂,在庭院绿化中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毒的物
质污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种植抗毒树种,降低污染程度,净化空气,为职工创
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产环境。
花卉栽培境内的花卉栽培始于汉代。明代时,济宁城池扩大,造园栽花之风渐盛。
清末民初,市区出现了许多私家花园,城西郭家花园,广种奇花异草,还有潘家花园、
李家花园、张家花园等。汶上、泗水、邹县等地也曾建有一些私家花园。但至建国前,
花卉事业一度萧条,大部分花园也日趋衰落。
建国以来,国营和集体花圃开始出现,花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952济宁市改
造接收了西关花圃,到1967年培育的花卉有:月季、荷花、栀子、桂花、菊花、茉莉、
天竺葵、苏铁、桔子、柚子、仙人掌等40多个品种,5000盆花卉。70年代,各县、市、
区都建立了花卉苗圃。许多公园内部设置了花房或花卉观赏区,自育花卉向游客展出。
80年代以来,花卉需求量逐年增加,国营、集体、个人经营有花木公司、商店,也有
拉车肩挑上街卖花者。济宁以西关花圃为花卉基地,引进高档花卉 (茶花、杜鹃、仙
客来、君子兰等) ,扩大温室进行繁育。1987年成立的济宁市花卉协会,每年在济宁
市区及兖州、曲阜、邹城等举办月季、荷花、菊花展和花卉盆景展,进行花卉栽培经
验交流, 品种繁育交换等。1992年仅市区就有花卉品种200多种,盆景50多种,曾多
次参加全国、全省的花卉博览会、荷花展览会等,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