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形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22&run=13

形成原因
微山湖的形成是内营力、外营力以及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境内自中生代晚
期上升为陆地。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东地台强烈活化,境内地壳亦发
生了强烈的扭曲、褶皱、断裂和升降运动,致使南北向峄山深大断裂以东地区抬升隆
起,形成山地;嘉祥断裂以西的区域上升为丘陵;孙氏店断裂以西、嘉祥断裂以东的
南北狭长地带,持续下降,形成断裂凹陷区,经东、西部河流搬运堆积,使这一区域
从南至北出现了众多湖沼和浅平洼地。由此奠定了南四湖、北五湖形成的地质地貌基
础。
微山湖的形成与黄河的泛滥密切相关。第四纪全新世(文明史期)以后,黄河频繁
决口,洪水泛滥。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河决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大
溜东南,淤巨野泽,夺泗入淮入海,始终23年,此即黄河决溢流经境内凹陷区的开端。
黄河从境内凹陷区频繁夺泗入淮始于宋代,前后共301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
八月,黄河大决河南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注梁山泊南北分流,北流由北清河入海,
南流经今汶上县、嘉祥县、市郊区,于今微山县鲁桥镇与泗水汇合后入淮。明朝中期
黄河南迁,从境外整体夺泗夺淮,历经360年。明弘治八年(1495年) ,刘大夏筑黄陵
岗,大修太行堤,黄河南迁,自开封至徐州夺汴,自徐州至淮阴夺泗,自淮阴至海口
夺淮,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由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由山东利
津入海,才结束了黄河长期夺泗夺淮的历史。黄河夺泗入淮、洪水泛滥长达660多年,
一方面造成泗、淮淤塞,河床抬高,入淮洪水受阻积滞,另一方面泥沙淤积抬高了西
部平原地面高程,再加上漕运河道被迫东迁,造成了水系紊乱,东、西坡水漫流,择
洼而积。另外,运河等河道的开挖、改道、筑堤打坝、引水截流、引汶济运、建造水
柜、蓄水漕运等人为活动也加速了南四湖的形成。

形成过程
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湖泊从初现到各自形成再到连接成一体组成微山湖,
跨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历时近600年。
昭阳湖初现于宋末元初,中经明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初现时面积很小,周围
不过五六里,位于微山县赵庙乡赵庙村北、聂庄铺正西,当地人称山阳湖、刁阳湖。
明初,昭阳湖已扩大到周围10里许,由沽头闸溢水入运河,同时在其东西两侧伴生两
个小湖。明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重开会通河(老运河),把昭阳湖变为水柜,从而使
昭阳湖面积迅速扩大,至成化年间,周围己扩展到80余里。成化末弘治初,昭阳湖与
东西侧小湖合并。到嘉靖初年(1522年)昭阳湖内已能够大量行舟,但枯水季节,船只
常搁浅。嘉靖五年(1526年)之后,黄河决溢泛及湖区的次数逐渐增多,昭阳湖水位不
断升高,面积逐年扩大,进而与阳泊、饮马池、满家湖、尹家湖等小湖泊合为一体,
面积再度扩大。清康熙年间,昭阳湖面积达到最大,湖型确定,康熙三十年(1691年),
鱼台知县马得祯构筑南阳大堤(马公堤)作为昭阳湖的北堤。此时的昭阳湖,南起微山
县段家口,北至南阳大堤,周围约180里。
独山湖初现于元朝末年,中经明朝,形成于清朝雍正年间。微山县独山脚下,亘
古就有一片洼地,元朝末年洼地北面、东面诸山泉水及坡水在此汇集,逐渐积蓄成湖,
称独山湖。至明成化年间,独山湖逐渐扩大,与位于独山东南、形成于明初的阳城湖
合并,周围50余里;嘉靖年间周围扩展到70里。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避黄泛,保
障漕运,运河东移,开挖了北自鱼台南阳闸下、经夏镇至留城接运河的南阳漕运新渠,
把独山湖近隔于新渠的东岸,致使独山湖北面的凫山山系的坡水、泉水和东面邹县、
滕县境内的界河、沙河等河水被漕运新渠拦截,全部汇入独山湖区,从此独山湖面积
迅速扩大,到万历年间,独山湖向南扩展至微山县留庄乡南北羊庄西部。清康熙年间,
独山湖进一步扩大,至雍正年间基本形成,北、东两面紧接山坡,西、南两面抵达漕
运新渠,跨市郊区、鱼台、滕县三县境,周围198里。
南阳湖初现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清咸丰年间。元末明初,微山县南阳镇以北分布
着一片浅湖相沼泽洼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开塌场口引黄济运,南阳至徐州
的一段泗河(泗、运、黄三合一河道)被逐渐淤塞,西、北面曹县、单县、成武、巨野、
郓城等县的坡水通过牛头河等河流注入泗河,泗河渲泄不及,便潴积在南阳镇以北的
低洼沼泽地带,于是逐渐形成南阳湖。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南阳以南的这段泗、
运、 黄三合一河道被淤为平地,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虽经屡次疏浚,但泄水能力
愈来愈差,导致南阳湖面积随之扩大。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黄河决溢,泛及南
阳湖区,随之周围扩展到40里,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 ,湖水北漫5里,周围已达90
余里。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再次决口,大灌南阳湖,堤坝俱毁,水面速增,东淹
运河,西逾牛头河,北抵石佛村,南至马公桥,面积扩大了10多倍,至此,南阳湖完
全形成。
微山湖初现于明朝弘治年间,充分形成在清顺治年间。微山、茶城、韩庄之间的
三角形大型低洼地,自古就有许多小型沼泽发育,由于黄泛和泗河、运河侧渗的影响,
一些沼泽逐渐向湖泊演变。至明朝中叶,郗山、吕孟、张庄、韩庄、微山、黄山、武
家和塔具等十多个小湖泊相继形成,并不断扩大。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年),
微山、郗山、吕孟、张庄四湖急剧扩展,连成一体并向西延伸至马家桥、李家口一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微山湖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坡水漫流,堤溃坝倾,河湖
湓溢,微山湖扩展至周围数十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决于单县苏家庄,又
决曹县缕堤,再决沛县四堡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次年秋,黄河
又在丰县黄庄决口,由昭阳湖穿李家港口,南出镇口,北灌南阳。经过这两次黄水灌
注,微山湖又与西部积水区、南部武家湖、韩庄湖、黄山湖相互连接,面积再度扩大。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微山湖继续向北、西延展,北接塔具湖,西淹留城南,
漫漕运新渠与昭阳湖衔接。至此,东自韩庄,西至留城西,南自茶城北,北至夏镇西,
东西40里,南北80里的微山湖整体形成。
昭阳、独山、微山、南阳四湖各自形成之后,昭阳湖与微山湖的分界在安家口,
昭阳湖与南阳湖以马公桥为界, 昭阳湖与独山湖以漕运新渠为界。 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秋,黄河大决于东明县石庄户,漫牛头河,溢南阳湖,夺入运河,桥闸尽倾,
堤溃无余,放任自流,纵使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南北贯通,并为一体,总称
南四湖,代称微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