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人口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7&A=1&rec=89&run=13

潍坊境域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在这里生息活动、繁衍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早的潍坊人遗迹,在目前考古尚未发现新证据的情况下,当属距今7000年以前
的新石器时期的青州市桃园北辛文化遗址。那时已有氏族部落的居民点。境内弥
河、潍河和白浪河流域众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原始社会晚
期这里人口初具规模。
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随之
发展起来。 自汉代起,境内人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起伏发展的历史阶段。公元2
年(西汉元始二年) ,境内人口发展到1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魏、晋、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南朝宋时境内仅有10万人。人口
经历了第一次大落。
隋朝统一全国,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公元609年(隋大业
五年) ,境内人口发展到72万人。出现了“自汉以来丁口蕃息与仓廪府库之盛莫
如隋”的局面。隋末唐初,经过战争的洗劫,境内人口只余10万人。这是人口的
第二次大落。
唐至金代,由唐天宝年间的34万人,北宋崇宁时的45万人,发展到金大定初
的65万人。元代,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加之疫病流行,经济遭到破坏,
出现了“庐舍荡尽, 路无行人, 百里不闻鸡犬声”的惨景,人口较前锐减。据
《元史》记载,境内约有18万人。为人口的第三次大落时期。
明、清时期,境内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明初,人口大增。1391年 (洪武二
十四年) 境内达到118万人, 这是继汉以后,境内人口第二次突破百万。清代,
“康乾盛世”时期,发展到132万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达到195万人。是
为自西汉到清末的1900年间人口最大值。
民国期间,由于人口基数大,到1936年境内人口就翻了一番,增至428万人。
后虽经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灾荒和疫病流行,但到1949年境内人口仍达到470
万。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3年间,约增加了27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万多人。
建国后, 潍坊市人口由“高出生、 高死亡、低增长”的缓慢增长型转变为
“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的迅速增长型,显示了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1950-1952年的经济恢复时期, 年平均增长率为30‰;60年代,年平均出生率为
35.37‰,年平均死亡率为9.53‰,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4‰。70年代以后,
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1980年出生率为12.84‰,死亡率为6.72‰,自然增长率为6.12‰。1981-1985年,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7.56‰, 变为“低出生、 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类型。
1986-1990年, 人口回升。198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5年的5.91‰,提高到
13.35‰。5年间,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44‰。自1980-1990年的10年间,
全市净增人口103万人。总人口达857122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16%,居全省第
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