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寒亭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7&A=1&rec=34&run=13

寒亭区位于潍坊市区东北部。总面积7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4%,
耕地57.8万亩。1990年全区总人口3485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1.5%。除汉族
外,还有蒙古族、苗族、回族、彝族、壮族、满族、朝鲜族及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人口共212人。辖6镇、6乡、407个村。区人民政府驻寒亭镇。
民国时期,战争频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建国后,在恢复发展生产的
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
生产及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21265万元,比建国
初增长44倍; 国民收入达到47947万元,比建国初增加47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70091万元, 比建国初增长26.8倍。工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农
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296万元,增加到18513万元,较1949年增长7.1倍,占工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0.8%下降到26.4%; 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32万元,增长
到51578万元, 较1949年增长221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9.2%上升到
74.6%。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1990年区内农民人均收入823元,职工年平均工资
1892元。
建国前,寒亭的农业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生产条件落后,粮食
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
基本建设。先后对潍河、白浪河、虞河的干流和支流进行了治理,至1990年,建
成机井7493眼,开发了万亩以上的灌区1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21万亩,建成
旱涝保收田39.71万亩。1984-1990年完成了白浪河综合治理工程,引黄济青寒亭
段土方开挖和部分建筑物工程,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开发区规划付诸实施,以养虾、
晒盐、改良牧草场为突破口,有计划地分层次地进行开发。在滩涂上修建了防潮
堤33.5公里,建扬水站4处,完成虾池2.5万亩。到1990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
达到18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耕地的92.7%、63.2%、49.6
%。 粮食总产量231028吨,比1949年增长2.79倍。
林牧、渔业也有较大发展。到1990年,全区有林地面积50333亩,比1949 年
增长13.2倍,农田林网面积51万亩,“四旁”植树327万株,果园面积29321 亩,
比1949年增长110倍。果品总产量4021吨,比1949年增长12倍。 寒亭为全省繁殖
“渤海马” 的基地之一。1990年大家畜存养量38947头,比1949年增长75.6%,
同年改良牧草场3.5万亩。1990年,全区有渔船199只,其中机帆船177只, 普遍
采用合伙经营或家庭经营的形式。水产品生产采取海水、淡水养殖并举,捕捞养
殖结合,育苗、养殖、储藏、销售系列生产。本年放养对虾2万亩,总产1163吨。
水产冷库5处,冷藏能力1300吨,水产品总产量为4582吨。
建国初期,境内有棉纺织、刺绣、造纸、年画、制鬃、榨油、绳经、红炉等
村以下手工业项目, 年产值232万元。1956年,个体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
组成合作社52个,年产值1292万元。到1978年境内有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建
材、造纸、食品加工等157个工矿企业,产值7017万元,1987年达1.684亿元,首
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全区拥有机械制造、五金、造纸、化工、木材加工、
建材、服装、纺织、针织、盐业、布玩具、风筝、年画、制鬃、食品加工业等区
属企业54家,乡镇企业73家,村办和个体工业3126家,产值51578万元。 原盐年
产量由建国初期的不足3000吨,增至18万吨。获省优的工业产品有猪鬃、皮棉、
电线、亚麻混纺纱和洗精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年画、风筝、布玩具等工艺品,
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63年境内始有10千伏线路, 年供电17万千瓦时,到
1990年,年供电13370 万千瓦时,村村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