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坊子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7&A=1&rec=33&run=13

坊子区位于潍坊市区东南部。 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5
%。 1990年总人口240348人,其中农业人口200597人,占总人口的83.46%。汉
族为多, 另有回族、苗族、满族、高山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108人。辖4镇、5
乡、278个村。区人民政府驻坊子镇。
坊子区的经济发展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旧社会,主体是以家庭为主的农
业和手工业经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发展缓慢。建国初期,该区社会生
产和人民生活降到了最低点。 1949年全区社会总产值仅2627万元,国民收入952
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60万元,人均国民收入70元。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
恢复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有步骤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7年社会总产值发展到4156万元,国民收入1829
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3385万元,人均国民收入118.8元。1965年社会总产值达到
4761万元, 国民收入207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801万元,人均国民收入120元。
1978 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10684万元,国民收入480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21
万元, 人均国民收入252元。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已达到86847万元,是1949
年的33倍; 国民收入达到31685万元, 是1949年的33.3倍;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51937万元, 是1949年的23倍;人均国民收入1313元,是1949年的18.7倍。人民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720元,农民人均收入861元。
清末,坊子始有手工业工厂出现。20世纪初,德国人在坊子强行探矿、凿井、
采煤、兴修铁路。后日本、英国侵略者又在坊子开电厂、办公司、设洋行。日本
投降后,在国民党统治下,工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日益凋敝。建国后,人民政
府积极恢复生产,发展民族工业,除继续发展煤炭、纺织、电力和手工业外,相
继开办了坊子酒厂和荆山洼建材厂。50年代末,建材业兴起,潍坊耐火材料厂、
潍坊陶瓷厂、潍坊炉渣砖厂等建立,服装、电器、运输等也相继发展起来,1978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10万元,其中乡镇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376万元。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在进一步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地方
优势,煤炭、建材、纺织、膨润土、沙发木器、畜牧产品、农副产品、机械加工
基地和五金工具、卫生洁具、膨润土、铸造等工业集团相继建立。1990年境内有
省市区属工业企业30多处, 乡镇企业65处,村及村以下企业752处,生产1000余
种产品。 坊子白酒获国家银质奖和全国首届博览会金质奖;荆山洼牌粘土平瓦
和煤矸石尾矿渣砖获国家优质产品证书;年产万吨的耐火材料,除销售国内20多
个省市外,还远销坦桑尼亚、孟加拉国;随机工具不仅国内畅销,还销往美国、
加拿大。199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4112万元,是1949年的700.2倍。
全区耕地32.59万亩, 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大豆为主,
经济作物有黄烟、棉花、花生和瓜菜等。建国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
全区粮食产量仅31247吨,农业总产值2197 万元。 建国后,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
发展。1978年粮食总产发展到80317吨,比1949年增长167%;平均亩产288公斤,
比 1949年增长216%;农业总产值完成3311万元,比1949年增长51%。1990年底,
全区拥有小型水库17座、 塘坝90座、扬水站74个、机井2448眼、大口井981眼,
各种排灌机械3414台(总动力达2.25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3.77万亩(占耕地面
积的55. 69%) 。全区有农用汽车87部,大中小型拖拉机2855台,农机总动力达
到87574千瓦, 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55%。农村用电量2415万千瓦时,化肥施用
量2.45万吨。1990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21909吨,是1949年的3.9倍;亩产519.4
公斤,是1949年的5.7倍。完成农业总产值7825万元,是1949年的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