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潍城区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7&A=1&rec=32&run=13

潍城区面积35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5%。 潍坊市人民政府驻地。
1990年全区总人口5385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388人,占53.36%。 除汉族外,
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苗族、仫佬族、藏族、锡伯
族等少数民族。 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6个乡,有100个居民委员会、307
个村。
清末以来,随着海禁的开放,胶济铁路的建成,潍县城(潍城区)成为鲁东重
镇和物资集散中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潍县辟为商埠,是山东省6大商埠
之一,既是传统的刺绣、首饰、铜器、小农具、土布等产品的贸易市场,又是新
兴起的猪鬃、发网、草帽辫、黄烟的外贸集散地。抗日战争前夕,潍城工商业户
达3000余家,织布、印染、颜料、制药、机械工业比较发达。1938年,日军侵占
潍城后,民族工商业遭受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复遭“内战”破坏,
市面萧条, 工商业户减少一半。1948年4月潍城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在“发
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号召下,经济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40多年来,从解放初
以生产小农具、首饰、年画、刺绣、土布等手工业产品和简易农业机械为主的工
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动力机械、纺织、印染、造纸、电子、化工等门类比较齐
全的现代工业城市。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风格独特,闻
名中外。1983年底有工业企业133个,工业总产值11726万元。至1990年工业总产
值增加到10.31亿元, 比1983 年增长8.8倍。 区属工业中乡镇工业发展较快,
199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5.83 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
潍城区有耕地29.93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蔬菜等。建国后, 兴
修农田水利,修建白浪河和符山水库两座,至1990年有机井4000多眼,排灌机械
4598台,共3.37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3.72万亩,其中提灌21.94万亩。旱涝保
收面积20.22万亩。 有各型拖拉机604台, 共20383千瓦。 农机总动力达到
93662.52 千瓦, 基本达到耕播机械化。农业体制改革以后,全区农户实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专业户发展到17224户;经济联合体432个,参加农户2104户。1990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9869万元。农村总收入81095万元,粮食总产达140170吨,
平均亩产达677公斤,比1949年增长4.7倍。多种经营有了新发展,全区畜牧业总
收入达5289万元, 蔬菜总产达6400万公斤。 1990年造林1934亩, 林业部授予
“平原绿化达标县”称号。农民人均收入862元。
城市建设:建国前城区道路狭窄,交通不畅,一遇风雨,道路泥泞。建国后,
城市建设坚持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路子,先后治理了城区段白浪河,拓宽马
路,开辟东西市场,新建了商业大楼。1979-1989年完成投资59165万元,相当于
前30年投资总和。 到1990年,新建住宅215.2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8平方
米, 比建国初期增加1倍。新建、拓宽道路289公里,有主干道15条。城区的东、
南、西3 面新建了外环路。铺设排水管道111公里,下水道普及率达57.1%。 市
区自来水全面普及。居民液化气、煤气用户达46062户,气化率达68.3%。 市内
公共汽车线路由建国初期的1条增至9条, 有客车120辆。绿化覆盖率达21%,人
均占有绿地6平方米。城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