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隋、唐、五代、宋、金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7&A=1&rec=27&run=13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南北对峙局面,全国复归统一,对地方行政制度
作了多次调整与改革。583年(隋开皇三年) ,裁汰冗官,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
级制。但改革后全国尚存200个州,仍暴露出许多弊端。607年(隋大业三年),复
改州为郡。以612年(隋大业八年)的政区建置为准,今市境属北海、高密、琅琊3
郡。
北海郡,郡治平寿。开皇初废齐郡为青州。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分置潍州,
州治下密。607年(隋大业三年) ,撤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移治益都,辖
10县,其中益都、北海(治今潍城) 、下密、寿光、临朐、都昌、营丘(在今昌乐
县) 7县在今市境内。
高密郡,583年(隋开皇三年)郡废,置胶州;585年(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
州,州治东武;607年(隋大业三年)复改密州为高密郡,郡治诸城。辖7县,其中
诸城、安丘、郚城(治今安丘县西南红沙沟镇) 、高密4县在今市境内。东莞属今
诸城、 五莲、沂水3县地。
琅琊郡之莒县东北部,属今五莲县地。
唐、五代
唐初改郡县制为州县制。636年(唐贞观十年),唐太宗仿汉武帝之制, 又在
州县之上设监察区,称为“道”,划全国为10道。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 ,分
为 15道。742年 (唐天宝元年) 改州为郡。758年(唐乾元元年) ,复改郡为州。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集地方军、政、财、权于一身,道成为一种行政区域,
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从907-960年,为“五代十国”时期,其建置隶属,
沿袭唐制。 唐代,以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的行政建置为准,今市境属河南道,
青、密2州。
青州,州治益都。618年(武德元年)改北海郡为青州。621年(武德四年)置青
州总管府,管青、潍、登、牟、莒、密、莱、乘8州。青州领益都、临朐、临淄、
般阳、乐安、时水、安平等7县。625年(唐武德八年) ,省乘、潍、牟、登4州及
般阳、 乐安、时水、安平4县,并以原潍州之北海,乘州之千乘、寿光、博昌 4
县来属。742年(唐天宝元年),改青州为北海郡。758年(唐乾元元年)复改郡为州。
后为平卢淄青节度治。五代因之,领7县,其中益都、寿光、临朐、北海(治今潍
城)4县在今市境内。
密州,州治诸城。622年(唐武德五年)由高密郡改置。领诸城、安丘、高密3
县。634年(唐贞观八年)省莒州,以莒来属。742年(唐天宝元年 ) 又改密州为高
密郡。758年(唐乾元元年)复为密州,五代相因。辖4县,其中诸城、高密、辅唐
( 唐乾元二年由安丘改置,五代梁复名安丘,五代唐复名辅唐,五代晋改为胶西,
五代周因之)3县在今市境内。此外,莒县北部属今五莲县地。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废道,罢除节
度使职权,所有的州直属中央。997年(宋至道三年), 宋太宗在州之上设置介于
监察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建置“路”,并于每路设3名以上长官,互相牵制, 使之
无法与中央抗衡。地方形成路、州、县这种介于三级和二级之间的建置。仁宗天
圣年间,由15路析为18路;神宗元丰时,又析为23路。至1122年(宋宣和四年),
全国分为26路,4京府,30府,254州,63监,1234县。以1111年(宋政和元年)的
政区设置为准,今市境属京东东路,青、潍、密3州。
青州,州治益都,领6县,其中益都、寿光、临朐3县在今市境内。
潍州,州治北海。962年(宋建隆三年) 以北海县建北海郡,964年(宋乾德二
年)升为州。领北海、昌邑、昌乐3县。
密州,州治诸城。领5县,其中诸城、安丘、高密3县在今市境内。

金灭辽和北宋之后,1126年(金天会四年),金太宗着手建立中央集权政权机
构。熙宗年间(1136-1149年) ,仿辽、宋之制,地方行政建置实行路、州(府)、
县三级制。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设置20路,以总管府驻地为路治,今市境
当时属山东东路,置益都府及潍、密2州。
益都府,府治益都,为总管府。领7县,其中益都、临朐、寿光3县在今市境
内。
潍州,州治北海。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
密州,州治诸城。辖4县,其中诸城、安丘、高密3县在今市境内。
另外,莒州辖今五莲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