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私营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90&run=13

清道光十年(1830),烟台第一家私营商号永成号成立,设址于大庙西南,经营粮食、铁锅、煤炭等,
批发兼零售。此后,商号日益增多,至道光三十年(1850),烟台有商号干余家。其中部分商号分别经
营南方沪(上海) 帮、潮(汕头)帮、闽(福建)帮、宁波帮和东北金(金州)、复(复县)、海(海城)、盖
(盖平)及关里帮等客商运来的货物,除销往胶东各县(市)外,还远销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时黄县、
牟平、威海、文登、招远等县市的大商号均有人员驻烟台,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经营的货物南货以大
米、糖、纸、笋干、茶叶、竹、玉兰片等为大宗;东北货以杂粮、大豆、煤等为大宗;当地货以花生、
粉丝、水产品、手工艺品等为主。烟台辟为商埠后,1864年英国人最先在烟台开办和记洋行,收购丝
绸,出售石油。此后,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商人相继来烟台建立商行,廉价收购当地的花生、
丝、绸、发网、花边、猪鬃、草帽辫、粉丝等土产品,倾销石油、五金器材、布匹、火柴及奢侈品、
毒品(鸦片)等,进行经济掠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烟台已有外商10余家,1936年发展到五六十
家。是年,烟台有国人办的商号2467家,大部分为零售商。
1938年日军侵占胶东后,日货充斥市场,烟台与东北贸易中断,南来货船无几,加之日伪军苛捐
杂税繁重,国人办的商号纷纷倒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部封闭英、美、法、俄等国在
烟台的商行, 由日本人办的会社、 组合、洋行、出张所等所取代,时日本在烟台共有商行50余家。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日本人办的商行全部被人民政府没收。
40年代初,胶东解放区民主政府对肩挑商贩采取减免税收、发放低息贷款等办法,大力扶持工商
业,促进商业繁荣。1945年,胶东区共有各类商贩30625户,从业人员33879人。其中东海区10406户,
从业人员11527人; 西海区12015户, 从业人员12303人; 北海区4887户,从业人员4888人,直属区
3317户,从业人员5161人。
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市后,美国香烟、香粉、玻璃丝袜子等商品充斥市场,民族工业
遭到冲击, 市场萧条。 在国民党统治的一年里, 烟台市商号仅剩下1458户,比1946年减少703户。
1948年10月烟台市第二次解放后,烟台市人民政府动员部分资本较大的摊商恢复坐商,将部分资本小
的摊商组织到几个商场。同时恢复公利市场、菜果市场、百货市场、海防营商场,并帮助摊商建立门
市经营,私营商业发展较快。到1949年商号增加到2920户,从业人员5017人。
1954年7月起,莱阳、文登专署及烟台市对私营商业分别采取"留"、"转"、"包"的办法,即一部
分暂时保留; 一部分转到工业或零售、 服务部门;一部分被吸收到国营商业;有的则批准歇业。至
1955年9月,莱阳、文登专署及烟台市共有私商5822户,从业人员9713人,其中私营批发商110户,从
业人员324人;私营零售商4352户,从业人员6577人;私营饮食服务业1360户,从业人员2812人。
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私营商业按行业归口被吸收到国营商业、实
行公私合营和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商户(按1955年9月5822户计算)占总数的92.75%,基本完
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底,全区仍有私商422户,从业人员506人。
1958年,城市部分私商转入工业生产,或进入国营商业,县城部分私商则转入农业生产,或进入
供销社。年底,全区有私商314户,从业人员321人。1961年6月,将原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部分
商贩划出,允许其继续经营。到1962年9月,全区有私营商贩535户,从业人员759人。1965年9月起,
对小商小贩作为"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严加限制,小商小贩逐年减少。至1972年底,私营商贩绝迹。
1978年12月起,推行改革、搞活经济政策,在扩大国营商业流通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
适当发展私营商业。自此,私营商业户逐年增加,到1985年底,全市共有私营商业户7581个,从业人
员12272人,其中市区(芝罘区、福山区)3679户,从业人员5008人。